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地方戏曲简介

中国地方戏曲简介


中国的地方戏曲其 中最有名的有:昆 剧、京剧、秦腔、 黄梅戏、花鼓戏、 粤剧、川剧、滇剧、 藏剧、皮影戏
其中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 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 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 “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 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谢谢
李难希
1927年,北京《顺天吋报》举办 京剧旦角名伶评选。读者投票选举 结果:梅兰芳以演《太真外传》, 尚小云以演《摩登伽女》,程砚秋 以演《红拂传》,荀慧生以演《丹 青引》,荣获“四大名旦”。“四 大名旦”脱颖而出,是京剧走向鼎 盛的重要标志。他们创造出各具特 色的艺术风格,形成了梅兰芳的端 庄典雅,尚小云的俏丽刚健,程砚 秋的深沉委婉,荀慧生的娇昵柔媚 “四大流派”,开创了京剧舞台上 以旦为主的格局。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 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 徽、江西及湖北地区。 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 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 成民间小戏,称“黄梅 调”, 用安庆方言演唱。 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 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 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 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 有《天仙配》、《牛郎 织女》、《女驸马》等。
黄梅戏
中国地方戏曲
பைடு நூலகம்李莹
剧种大全(全国现有戏曲360多种) 二黄、二人台、上党二黄、上党梆子、山西梆子、山东梆子、川剧、三角戏、 义乌腔、弋阳腔、广东汉剧、云南壮剧、云南花灯戏、丹剧、木偶剧、巴陵戏、 五音戏、文南词、中路梆子、内蒙大秧歌、凤台小戏、永济道情戏、白剧、白 字戏、北昆、北京曲剧、北路梆子、皮黄、皮影戏、龙江剧、龙岩杂戏、东河 戏、东路梆子、汉剧、宁河戏、乐平腔、正字戏、四平腔、四股弦、右词南剑 调、西皮、西秦腔、西路花鼓、西调、西路评剧、壮剧、壮族沙剧、芗剧、吉 剧、吕剧、竹马戏、老调梆子、庐剧、吹腔、乱弹、沪剧、评剧、苏剧、甬剧、 祁剧、辰河戏、余姚腔、词明戏、含弓戏、阿官腔、灵邱罗罗腔、河南越调、 河南道情、河南曲剧、河北梆子、河北乱弹、京腔、京剧、青阳腔、青海平弦 戏、武安落子、杭剧、扬剧、昆腔、陇剧、茂腔、绍剧、瓯剧、侗戏、宜黄戏、 采茶戏、泗州戏、弦索腔、耍孩儿戏、陕西老腔、柳腔、柳琴戏、闽剧、闽西 汉剧、南剧、姚剧、临剧、哈哈腔、胡琴腔、荆河戏、浑源罗罗、贵州花灯剧、 高腔、高山剧、高拔子、高甲戏、高调梆子、唐剧、桂剧、秦腔、晋剧、邕剧、 莆仙戏、海盐腔、海门山歌剧、海城喇叭戏、莱芜梆子、壶关秧歌、淮剧、淮 红剧、黄梅戏、黄龙戏、黄孝花鼓、清戏、清音戏、粤剧、婺剧、楚剧、推剧、 梨园戏、梆子腔、章丘梆子、铙鼓杂戏、湘剧、湘西苗剧、越剧、傣剧、琼剧、 丝弦戏、滑稽戏、皖南花鼓戏、湖南花鼓戏、崇阳提琴戏、通城花鼓戏、蒲剧、 蒲州梆子、雷剧、锡剧、滇剧、蒙古剧、碗碗腔、瑞河戏、新疆曲子戏、赛戏、 歌仔戏、僮子戏、蔚县秧歌、漫瀚剧、潮剧、徽剧、影子腔、黔剧、豫剧、襄 阳剧、襄 茶歌。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唱 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 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 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黄梅戏 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怡情悦性, 她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 风味感染观众。
湖南花鼓戏是对湖南各地花 鼓、花灯戏的总称,其中包 括长沙花鼓、岳阳花鼓、常 德花鼓、衡阳花鼓、邵阳花 鼓等,它们各有不同的舞台 语言,形成了各自的风格。 花鼓戏的表演朴实、欢快、 活泼,行当以小生、小旦、 小丑为主,长于扇子的毛巾 的运用。剧目有《打鸟》、 《刘海砍樵》等。
昆曲,又称“昆腔”、 “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 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 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 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 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 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 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 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 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 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 表。
昆曲
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揉合了 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现在一般亦指代其舞 台形式昆剧。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 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昆曲在 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 产代表作”。 明朝汉族音乐以戏曲音乐为主。明代人称 南戏为《传奇》。明以后,杂剧形渐衰落,《传奇》音乐 独主剧坛,兼收杂剧音乐,改名昆曲。 昆曲的舞台上一向以《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 等老剧为主。古老艺术要推陈出新,除了复排传统剧目外, 创作昆剧新戏已成为重点。作为中国昆曲艺术保护工程重 点扶持的首个新创剧目,浙江昆剧团用十年时间创作了新 编历史剧《公孙子都》。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 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 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 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 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 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 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 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 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 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 儿》、《花为媒》、《杨三姐告 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 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 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 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