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第七章综合过关质量检测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1.我国北方春季经常发生沙尘暴,给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要消灭沙尘暴必须了解它是怎么产生的。
引起沙尘暴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地区气温低,气候干燥B.人们盲目生产破坏了草原植被C.近代多年战争严重破坏了草原植被D.环境污染导致植物死亡2.三北防护林是我国于1978年开始建设的一项举世瞩目、规模空前的生态建设工程,其造林面积相当于全球人工造林面积的()A.五分之一B.六分之一C.七分之一D.八分之一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湖水富营养化可以使水草和藻类大量繁殖,从而通过光合作用产生大量氧气B.温室效应可以使全球更加温暖,有利于人类的生存C.我国西部实行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是因为西部耕地过剩,森林、草地不足D.盲目引进外来生物很可能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4.碧波荡漾的洞庭湖,近十年来,水域环境遭到破坏,你认为采取何种措施有助于改变现状?()①禁止捕鱼②污水净化后排放③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④防洪排涝⑤禁止开设水上餐馆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⑤D.①④⑤5.由下图可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大约从1800年起急剧增加,下列解释合理的是()A.大量火山的喷发B.气候的自然波动C.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D.人类大量使用燃料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只要解决粮食问题就可无限增长人口B.人口增长使粮食问题难于解决C.人口猛增导致生态平衡失调D.人口猛增引发许多社会问题7.济宁南四湖,一到秋天浮萍大量繁殖,甚至覆盖整个湖面。
浮萍大量繁殖的主要原因是()A.济宁气候温暖,适于浮萍的生长繁殖B.含氮、磷、钾丰富的生活污水大量排入C.含汞的工业废水排入D.人们向南四湖中乱扔白色垃圾8.对湖泊出现的“水华”现象,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活污水不经处理排入湖泊,容易引发藻类过度繁殖B.湖水温度升高是引起藻类大量繁殖的主要因素C.藻类植物过度繁殖,会破坏湖泊原有生态系统D.藻类植物过度繁殖可导致鱼虾死亡9.保护地球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下列做法会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是()A.回收处理废旧电池B.使用无磷洗衣粉C.冰箱、空调使用含氟氯烃的制冷剂D.工业废水经处理达标后再排放10.随着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可能引起海洋表层的浮游植物大量死亡,从而进一步加剧温室效应,这是因为浮游植物死亡会()A.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B.使大气中臭氧增加C.使海洋表层无机物增加D.使海洋表层含氧量减少11.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A.开展生态旅游B.发展畜牧业C.增加木材产量D.改善生态环境12.提倡家庭使用无氟冰箱的主要原因是()A.防止儿童患呼吸道疾病B.防止酸雨的形成C.保护大气臭氧层D.防止产生光化学烟雾13.我国是土地沙漠化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土地沙漠化造成的城市沙尘暴日益严重。
下列行为不能造成沙尘暴的是()A.工业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大海B.草原过度垦殖、放牧,植被遭到破坏C.由于城市化加剧,工程建设形成大量粉尘D.大量砍伐树木,破坏森林,使森林面积大量减少14.呼伦贝尔市政府举办了一次“汽车拉力赛”,近2 000千米的赛程大多在草原腹地进行,汽车赛后草场“伤痕累累”。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你对这项赛事的评价是()A.促进了当地的对外开放B.提高了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知名度C.增加了呼伦贝尔市的经济效益D.破坏了草原的生态环境15.野生燕麦是广泛分布于江苏、河南一带适应能力极强的麦田杂草。
近年来,伴随着大型农业机械跨区作业,被引入山东半岛这个新领地。
以下观点最科学的是()A.外来生物就是来自国外的生物,野生燕麦对山东半岛而言不属于外来生物B.外来生物是对生态系统而言的,野生燕麦对山东半岛而言是外来生物C.野生燕麦进入山东半岛,利于增强当地的生物多样性D.野生燕麦进入山东半岛,不会威胁当地原有生物种类的生存16.“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中所耗用能量要减少,从而降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
下列不属于“低碳生活”方式的是()A.用餐时尽量使用一次性筷子和餐盒B.购物时自带环保袋,减少使用塑料袋C.多用电邮、QQ等即时通讯工具,少用传真打印机D.提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出行17.2012年3月31日20:30~21:30,全球共147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以倡导低碳生活为主题的“地球一小时”熄灯接力活动。
低碳指较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
下图所示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参与①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B.通过②过程不能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人类减少对③的依赖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D.碳在无机环境和各种生物之间以碳酸钙的形式循环18.20世纪50年代,桃花水母是湘江中常见的一种低等植物,后来一度绝迹。
后来,株洲市环境监测工作者在湘江流域又发现了大量桃花水母,这标志着湘江水质有了很大改善。
根据株洲这座工业城市的特点分析,湘江水质好转主要是由于市委市政府加强了哪项管理?()A.植树造林,增加森林覆盖面积B.净化并控制工业污水排放C.尽量减少农药、化肥的不当使用D.大量开采河床沙石,使河床加深19.我们积极倡导“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是一种低能量、低消耗的生活方式,就是指生活中所耗用能量要减少,从而降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
下列属于“低碳生活”方式的是()A.购物时自带环保袋,减少使用塑料袋B.晚上习惯于把家里所有的灯都打开C.每天上学由家长开车接送D.用餐时习惯使用一次性筷子和餐盒20.现在倡导“文明清明,绿色清明”。
下列做法符合上述倡议的是()A.把垃圾放到相关地方处理B.放鞭炮,大量烧纸钱C.大声喧哗,随意扔烟蒂D.砍光墓地周围树木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40分)21.(20分)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以水稻种子为材料,探究酸雨对种子萌发有何影响。
请你帮他完成这个科学探究过程。
材料用具:大小相同的培养皿5只,大小、饱满程度相同的水稻种子100粒,小纱布10块,以硫酸为材料分别配制的pH=5、pH=4、pH=3、pH=2(酸性依次增强)的“酸雨”各20毫升等。
方法步骤:①将5只培养皿分别编号为A、B、C、D、E。
②在5只培养皿里各铺一块小纱布,其上均匀各撒20粒水稻种子,然后再用小纱布盖好。
③向A培养皿中均匀喷洒清水(pH=7)5毫升,使之刚好淹没种子。
④向B、C、D、E 4只培养皿中分别喷洒pH=5、pH=4、pH=3、pH=2的“酸雨”。
⑤盖上培养皿盖,将它们都放在适于种子萌发的环境里。
(1)第④步中向B、C、D、E 4只培养皿中加入的“酸雨”应均为多少毫升?________。
(2)为何要准备水稻种子100粒而不是几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预测结果并得出结论:在实验结果得出之前,我们可以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并得出相应结论。
预测1:随着pH逐渐减小,种子萌发率逐渐升高,说明酸雨对种子的萌发具有________作用。
预测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测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20分)温室效应是指由于全球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地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的现象。
下面是某兴趣小组设计的模拟生物圈“温室效应”的实验装置。
请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1)A和B是一组对照实验,其中起对照作用的是________。
(2)图中生态瓶内有河水、水草、小鱼、泥沙等成分,因此生态瓶实质上就是一个________。
作为模拟“温室效应”的一组对照实验,两个生态瓶中各种成分的量、大小等应尽量保持________。
(3)实验一段时间后,如果B内的温度比A内的________,则可证明“温室效应”会导致气温上升。
(4)为了减缓“温室效应”,人类应倡导低碳生活。
作为一个中学生,应当从自身做起。
请写出你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一项日常行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