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指能够使人们生活幸福的各种条件。
福利是社会政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社会政策和社会行政与社会工作构成了社会福利服务的主要领域。
社会福利:广义的社会福利涉及全体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指国家和社会为改善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和提供的福利设施及相关的服务。
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全民福利三个领域。
狭义的社会福利是国家和社会针对少数的穷人和在身体与精神方面需要给予特殊照顾的人提供物质帮助和服务。
主要属于社会救助的范畴。
社会福利特征:①追求社会平等和公正。
②保障和服务对象的全民性。
③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称性。
④非功利性和服务性。
社会福利思想:关于社会的福利制度和社会政策的思想理论表述。
托马斯·阿奎那主要观点①他反对奥古斯丁和早期基督教将天国和尘世相对立的宗教社会观,而主张缓和二者的对立。
②托马斯反对早期基督教关于天恩与人性相对立的原罪说和所谓赎罪的思想对人欲的否定。
③自然法赋予人自我保护的自然本能、性关系和抚养后代的本能、求知的欲望和希望过社会生活的自然倾向,这使人身上存有一种与一切实体共有的趋善向吉的自发倾向,肯定了世俗幸福的必要性。
④认为人是受神法、理性和政治权威这三重秩序的支配。
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1601年颁布主要内容:①将贫民分为三类:体健的贫民;失去家庭依靠的儿童;老、病、残。
②政府主要是提供法律服务和监督,具体实施由地方教会组织实施。
③救助分为院内救济和院外救济。
意义:标志这社会福利制度由古代向近现代福利制度转变的开始,是社会救助出现的标志。
1834年通过《济贫法》的修正案:济贫措施更严厉、明确了济贫责任在社区和教会、取消院外救济、对接受救济的人的权利做了苛刻限制。
1911年英国《国民保险法》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施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的国家。
1883年到1889年《疾病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老年与残疾保险法》德国是世界上最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
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发展趋势①首先是社会福利的性质是全民的普遍性福利,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够享受多方面的福利待遇;②其次是社会福利把追求全体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提高当作根本目的,使各国政府或执政者都把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当做执政的首要任务;③再次是社会福利的服务领域不断扩大,服务项目不断增加,形成一个有着众多子系统的社会福利网络;④最后是社会福利的供给也在不断多元化,由单一的国家供给向社会化的福利体制发展,形成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分担福利责任的格局,社会福利的实施过程,包括管理、服务、监督和评价诸环节在内整个过程,都向着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产生的背景①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失业问题、贫困问题、童工和女工问题、工厂工作条件问题、住房问题。
②社会问题导致工人阶级强烈不满,社会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日趋激烈。
③资产阶级国家在推动民主和提高福利方面的社会福利建设实践。
莫尔《乌托邦》从六个方面对理想社会的福利状态进行了描述:①财产共有和按需分配、消除城乡差别。
②人人都要学习专门技艺,参与生产劳动,增进国家财富提高社会福利。
③以务农为本,保证所有居民的粮食和禽蛋副食供应充足。
④进行城市规划,控制城市规模和人口居住规模,避免城市规模过大带来的种种问题。
⑤提高卫生健康水平,改善人民的卫生健康水平。
⑥发展学术研究,推行国民教育,培养公民良好的知识能力和道德素质,消除愚昧无知和犯罪现象。
威廉配第最低工资理论:工资的确定要考虑劳动者为了生存劳动和传宗接代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工人工资等于最低生活资料价值。
对古典经济学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评价古典政治经济学是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研究来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为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首先,古典经济学在社会福利问题上的立场反映了欧洲社会从宗教改革以来强调劳动、反对懒惰和反对国家救助穷人的自由主义倾向。
其次,古典经济学的社会福利思想是西方现代自由主义社会福利思想的开端,对后来的经济学和社会福利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功利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它以心理学和伦理学为基础,从趋乐避苦的人性假设出发,阐述个人主义的利己主义幸福论和功利主义的福利观。
边沁的“功利原则”:判断一种事态是否符合功利,一种行为和一项政策是否正当,根本的标准就是它们是否增加个人或社会的幸福,并且这些增大幸福的趋势大于引起人们痛苦的趋势,这就是功利原则。
边沁提出的社会改革措施:①在立法方面,他主张改革宪法、刑法和民法,以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并起草了法律条文;②在社会经济方面,他重申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自由放任主义,把自由竞争、市场调节当作刺激经济发展的杠杆,反对国家干预经济;③在外交政策上,他同样从功利主义的原则和福利最大化的主张出发,反对殖民主义,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行为,主张殖民地独立并使殖民地人民也能同样追求最大的幸福。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指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的作用下,劳动本身不仅不能给劳动者带来更多、更好的福利,相反,劳动却成了人民苦难的根源。
劳动者生产的产品越多,他受到的控制就越大,他就丧失更多的自由。
马克思社会福利思想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社会福利观的真正方法论意义,是他创立了一种理解社会福利的社会历史理论,一种把对处境最不幸阶级和人群的道德关怀和对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进行政治批判结合起来的哲学。
在这种哲学里,社会福利不再是局限于缓解个人不幸或生活中困难的措施,他也是关乎人的尊严和自由,一种从根本上消除了妨碍人成长,将人不得不委身于金钱和权力,以换取个人的名望、地位、幸福及较好生活条件的奴役状态中解放出来的理想。
他赋予了社会福利以批判地对待现实生活中的不平等、贫穷以及其他种种的不合理现象,并从更高价值观的意义来阐明社会福利的内涵的可能性。
社会民主主义定义: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推进和支持社会改良主义的政党和团体所持的思想理论。
社会民主主义对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社会民主主义者在推动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思想和社会福利制度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①首先,由于社会主义者对社会民主的追求,通过工人阶级有组织的努力,积极推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民主化。
包括宣传公民权利意识和扩大公民选举权。
②其次,基于社会主义的平等原则,在社会福利思想中推进了平等的意识和以普遍主义原则来提供社会福利的思想和实践。
一些社会民主党把自己塑造成“人民党”,推行一种全民福利思想。
③另外,通过促进国家承担责任、发挥作用来改善社会经济状况的思想观念,在推动资本主义国家承担社会福利责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④总之,社会民主主义者在推动各种改良性质的社会政策如最低工资制、义务教育、社会保险、累进税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德国社会保险立法的意义:最突出的意义是国家承担了保障公民基本生活需求的责任。
对保护劳工的利益具有积极作用,而且社会保险立法中体现的风险分担的原则也是科学的,为后来的社会政策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而且在当时,它在缓和社会矛盾的功效也是明显的,即使不能说他增进了社会团结,至少也是是当时德国内部的社会紧张状况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费边社会主义:把资本主义社会传统的自由民主思想与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马克思主义至多只是其思想来源之一。
费边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观点:①生产资料共同所有②实现国民生活最低标准③坚持社会民主④主张渐进实现社会主义⑤剩余价值归社会所有。
费边社对欧洲各国社会政策的影响:①以宣传改良思想影响社会;②对英国各政党实施“渗透”政策;③推动英国社会福利的实施。
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对某种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额外满足程度。
边际需求价格递减规律: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一个人拥有的某一物品的数量越多,为再购买此物愿意支付的价格就越低。
福利经济学:是以效用或功用理论为出发点,探讨并研究有关人类社会福利最大化问题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之一。
福利:指个人或群体的利益所得,他包括收入获得和心理满足两方面给消费者带来的种种好处。
效用:指消费者在心理方面获得的满足,它被经济学家用来说明商品的价值或消费者获得的满足水平。
消费者剩余:一个人为了不是去或为了拥有某种东西,而愿意支付的价格高于市价支付的价格,二者之间的差额就构成了消费者剩余。
福利最大化:(旧)国民收入或物质财富的最大值;(新)资源有限的前提下,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
帕累托改进:当群体中一个或更多成员的处境被改善而没有一个成员的处境被恶化时,社会福利就被增进了。
帕累托最优:在不降低一个或更多人效用的前提下,如果无法提高一个或更多人的效用水平,那么社会福利就达到了最优状态。
即如果不能进一步实现帕累托改进,社会福利就达到了“帕累托最优”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主要内容:第一,对福利的分类。
分社会福利和经济福利两类。
经济福利对社会福利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社会福利难以计量,经济福利可以通过货币来计量。
第二,个人福利可以计量,主张基数效用论。
人们追求的最大限度的满足是物的效用,而效用可以通过单位商品的价格进行计量。
第三,把经济福利和国民收入等同。
第四,坚持正义原则,强调收入的均等化。
实际收入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第五,主张最适度的配置生产资源,使生产出来的国民收入达到最大化。
新旧福利经济学比较第一,使用“序数效用论”、“无差异曲线”等方法,在微观经济学中对福利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丰富了旧福利经济学中对福利和效用的解释;第二,发展了“最适度原理”,认为交换的最适度条件就是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交易双方通过交换而是彼此得到最大满足的条件;而生产的最适度条件是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要素最有效进行配置,从而使产品最有效的生产出来所必需的条件;第三,提出了“社会福利函数”理论,主张把福利最大化放在最适度条件的选择上,不赞成补偿原理,认为福利最大化应该以个人自由为前提;第四,突出福利的主观和相对色彩,认为个人收入与福利并无直接联系,而人的福利欲望也是无法满足的,否定收入均等化措施。
阿罗不可能性定理:社会福利函数必须在已知社会成员的个人偏好次序的情况下,通过一定程序把各种各样的个人偏好次序归纳成单一的社会偏好次序,才能从社会偏好次序中确定最优社会位置。
福利经济学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第一,福利经济学对政府公共政策的决策,尤其是社会福利领域的制度安排有明显的影响;第二,福利经济学对民主制度和政治过程的相关研究拓宽了人们对社会福利的认识;第三,福利经济学的发展推动了政府和学界对公平和效率关系的深入认识;第四,福利经济学的发展使得人们更日益重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公平问题,认识到不同经济政策中存在的伦理难题。
凯恩斯主义:以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凯恩斯的经济学说为基础、主张通过国家干预经济和有效需求管理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