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经济》读后感
要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各种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就必须了解当代中国经济。
在此书以前,我一直对“经济”类的书籍敬而远之。
原因无非是自己的兴趣点主要是文史哲,经济类的一直没有太大的阅读欲望,也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自己对“经济”的许多现象不甚了解,很多时候也是只求表面意会,而不作深究。
但是当我接触的事情越多时,现实告诉我必须踏出这一步,不然,就永远限制于自己既定的知识和认识框架内,无法突破出去。
庆幸的是,我踏出的这一步,是林毅夫的这本《解读中国经济》。
林毅夫的传奇经历想必不少人已经有所听闻,在此姑且不谈有关意识形态的问题。
单就这本书而言,我认为他是透彻地了解中国国情的,同时也是透彻地了解中国经济状况。
这本书里林毅夫主要要回答几个重要问题。
第一个是为什么中国古代经济那么发达,到了近代却这么狼狈?他不太相信文化决定论。
他认为经济发展长远来看就看一个因素,科技的进步。
中国古代人口多,市场统一,农民和手工业者试错机会多,所以科技更发达,经济也更繁荣。
至于为什么中国近代衰落了,乃是因为近代工业革命使得科技进步更多地来自科学家和实验室,中国由于科举这个激励机制出了问题,徘徊不前,被西方远远地甩在后面。
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建国以来,以1978年为分水岭,前后发展,至少在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上,差距这么大?中国工业底子薄,积累少而人口多,选择这条路违背了中国的比较优势,因此走的非常艰难。
这条路一经选择,中国的经济框架就注定了:重工业建设周期长,需要资金,于是政府刻意压低利息;重工业需要进口外国材料,于是人为提高汇率;重工业不能直接改善人民的生活,利润薄,于是一需要垄断,二需要刻意压低原材料价格和工资。
全书下来,让人识得特别是改革以来诸多问题的来龙去脉,也识得“提出问题、援引即有理论、查找理论缺陷、提出新的理论”这样经济学学术研究的模式,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清楚认识自己和别人,找到比较优势,遵循这个比较优势,利人利己!双赢的技巧并非相互的让步,而是找到对于双方重要程度不同的要素进行交换,例如巴以“土地换和平”,其实正是“比较优势”这个经济理论在发挥着作用。
很多时候,人是最难控制的。
所有问题的解决与产生都是人的不同的心境下解决与产生的。
当大家都没见过世面,就一切觉得外国好,就一心想到飞奔到美国去生活,尽管是涮盘子,洗厕所等等。
当大家觉得技术好的时候,就屁股一拍联合外国很多先进企业,引进技术等等,然后效益也并不是很好。
个人是容易激动地,群体激动起来就更恐怕。
所以时刻保持一个简单的个人的理性,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源泉,而不断地装备这个人,才是最有效的办法。
这本书对于我的意义在于:
1.从经济学的角度——这一更加宏观的思维方式来讲述事件。
跳脱开了金融短期限制和诸多假设,很多事情顿然明了。
2.系统分析了中国历史的几个大问题。
分析方式非常好,值得借鉴。
先是描述事件,然后提出若干已有解释,一一批驳。
然后讲解理论框架,最后利用理论中的定义、定理和分析方式来解释事件。
引人入胜
3.广博联系各个学科。
历史、数学、统计、经济、政治、文化……杂糅其中,彰显作者深厚阅读功底,且语言平实,娓娓道来,实在是精神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