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清教思想中的个人主义和公共精神矛盾统一体

美国清教思想中的个人主义和公共精神矛盾统一体

论美国清教思想中的个人主义和公共精神矛盾统一体【摘要】美国清教思想孕育了美国的民族精神。

清教思想中的个人主义,平等意识和勤奋工作以及公共精神等已成为美国主流价值观的组成部分。

其中,个人应该在社会公共利益中负有重要责任是清教思想的核心。

自认为上帝选民的清教徒,具有很强的改善个人和其所在的公共社区历史责任感。

这来源自于清教思想中的因信称义和使命意识。

对个人主义和公共精神的分析令我们能更深入了解清教思想对美国民主和价值观的影响。

【关键词】清教思想;个人主义;公共精神1 美国清教思想的起源1.1 加尔文教派。

在16世纪欧洲大陆的宗教改革运动中,区别于传统天主教的新教得以蓬勃发展。

新教教派受来自德国加尔文教派思想的影响,希望去除掉宗教仪式中的繁文缛节,打击和限制教会权力。

在这种大背景下,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不满罗马教皇对英国的控制,借机脱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成立了英国国教,成为新教的一个分支。

但是当时的英国国教虽然摆脱了罗马教皇在政治上的统治,其教义和宗教仪式没有什么变化,这使得一部分改革激进派大为不满。

他们希望完全净化(purify)基督教,改革英国国教。

因此得名清教派(puritans)。

他们的思想被称为清教主义(puritanism)。

为了实现他们的宗教改革愿望,他们在英国发动了英国革命,也就是清教革命。

但是在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以后,清教派教徒由于其教义过于激进在英国受到迫害和排挤。

1.2 美国清教思想。

1620年,第一批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轮船,开始移民美洲大陆,希望能够在新大陆实现他们净化基督教的梦想。

此后大批清教徒追随而至。

建立了早期的美国殖民地,包括普利茅斯,马萨诸塞,新罕普什,缅因等新英格兰的很多地区。

早期的清教思想在美国的民主思想和价值观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讨论美国个人主义和公共精神的清教源头以及二者相互包容和矛盾的关系。

2 美国清教思想中的个人主义观念:2.1 个人主义观念的理论基础。

美国清教思想中的个人主义观念主要来自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的加尔文宗教思想。

[1]作为改革教派的一个重要概念,“因信称义”在推动个人主义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根据这一概念,只要有信仰,个人就可以获得上帝的救赎。

“因信称义”的前提是预选论。

根据圣经的记载,亚当和夏娃当初的堕落是因为他们受了撒旦的诱惑,因而作为亚当和夏娃后代的人类,生而有罪,也就是所说的原罪。

加尔文教派认为,上帝预先选定一部分选民作为他拯救的对象,只有少数人能够被救赎,成为上帝的选民,剩下的其他人则为弃民。

这也就是预选论。

耶稣之死是为了那些被选中的上帝的子民,而不是全部人。

但在同时,加尔文教派又认为,上帝对人类的宽恕是上帝的恩典,圣经是获得信仰的唯一途径。

因此,个人通过阅读圣经,就能够得到上帝的救赎。

新教这一学说在宗教改革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根据以往的天主教传统,信徒必须通过神职人员才能与上帝进行沟通。

而新教的这种“因信称义”则完全改变了这一点。

加尔文教派认为所有的教徒都是上帝的选民,选民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与上帝进行沟通,得到上帝的救赎,不需要再借助教会这一中介。

因此这一革命性的理念肯定了对个人在信仰中所扮演角色,否定了教会在宗教信仰中的绝对统治地位。

打击了封建神学。

另外,“从世俗的层面看, 这种信仰个人主义肯定了个人的良心与判断, 假上帝之名保障个人自由, 提高了个人的地位与价值,使个人的思想与灵魂获得更多的空间和解放, 个人的意志具有了独立性和神圣性。

它直接挑战封建等级观念,为个人主义奠定了宗教和哲学基础, 从理论上提供了合法性[2](p260)。

2.2 早期美国清教思想中的个人主义观念及其影响。

在欧洲不被容纳的清教徒漂洋过海到了美国之后,也带来了个人主义的信念。

在清教徒建立的美国新殖民地上,个人主义得以进一步发展,成为美国早期教会及政治体制建立的重要影响因素。

例如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理念成立的公理制教会。

清教徒到达美国以后,自发组成了教会,对所有的教徒进行自治管理。

与罗马天主教会和英国国教所不同,公理制教会不再有森严的等级制度,相反,教会的重要事务,需要教会全体人员共同决定。

同时该教会认为,虽然教会成员必须经过了证明,是上帝的选民,但是该教会的一个核心原则是自愿原则。

也就是说,教会成员可以自愿加入某个公理教会,或者退出。

而且,虽然公理会可以对其教徒有重大影响,但是前提是其成员事先表明自己服从领导,否则公理会无权对其问责或开除教籍。

美国“清教思想研究之父”佩里?米勒认为新教个人主义在能在美国早期殖民地蓬勃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在公理制教会政体中的制度化。

[3]清教主义思想中的个人主义除了对宗教方面的影响之外,也促成了美国早期民主制度的萌芽。

最早的一批清教徒在前往弗吉尼亚的船上共同签署了《五月花号公约》,其主要精神是建立一个以少数服从多数为原则进行自治的共和政体,每个成员都应当享有平等自由等权利。

该公约成为美国式民主的基础。

登陆后的清教徒以民主的形式管理教会,从而为日后美国的民主政制奠下基础。

个人主义在其政治体制的创建过程中,也发展了限制政府权力等原则,认为政治权力应该保护个人的自由、权利和利益。

不可否认,早期的清教主义思想中的个人主义,也孕育了像罗杰﹒威廉斯这样的反叛人物,他倡导宗教自由,并在他所建立的殖民地上,坚持推行政教分离的原则,这些都是在清教主义早期思想个人主义中萌芽出现的,对美国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3 美国早期清教思想中的公共精神虽然清教思想被认为是美国个人主义的源头,但同时清教思想中也包括了公共精神。

这种公共精神来自清教徒的宗教思想,具体来说,公共精神的来源于清教的使命意识和与上帝的民族契约,这种公共精神直接影响早期的清教徒的宗教生活并延伸到了很多其他领域。

1630年,在前往北美洲的航程中,清教主义的领袖人物温斯罗普做出了预言,他们将在前往的北美大陆建立一个新的耶路撒冷,新的基督教首都,建立一个为后世所效仿的“山巅之城”。

[4]因此迁往美国的清教徒把自己比作是是上帝的选民,正如耶路撒冷是上帝许给其选民以色列人一样,他们到美国的一个直接推动力就是要在这块上帝许给他们的新大陆上建立一个新的国家,为欧洲甚至是世界各国所效仿。

因而清教徒的这种使命意识使得公共精神成为清教主义的不可缺少部分。

这种公共精神衍生于清教徒与上帝的契约。

根据新英格兰的几位著名神学家的学说,上帝当初与亚当有约,因为夏娃受到了撒旦的诱惑,受到了惩罚,但是上帝没有抛弃人类,后来上帝又与亚伯拉罕签订了新的契约,认为只要信仰上帝的人就会得到拯救。

[5]对美国的清教徒而言,他们的契约不仅仅是个人与上帝的契约,而是清教徒作为一个整体与上帝所签的民族契约。

这种民族契约与个人的救恩之约的不同之处在于,所有的个人都是集体的一部分,都需要为这个契约负部分责任。

因此,整个民族的灵魂是否能够得救必须依靠所有民族成员的共同努力。

因为根据预选说,不是所有的灵魂都可以得救。

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能够展示自己是上帝的选民,教徒个人需行善向上,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为这会影响到整个集体。

在这种使命意识的影响下,清教徒认为社区参与在教会事务中非常重要。

所有信徒需无条件的服从教会。

虽然清教徒可以选择自己希望加入的教会。

但是一旦加入,必须要无条件的服从。

因此,如果个人的利益与集体利益有冲突,个人理应服从集体的利益。

也就是集体利益至上,以实现他们建立山巅之城的这个梦想,因为这个宏伟的梦想仅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

4 相互矛盾又相互包容的个人主义和公共精神清教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个人对于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6]在个人主义和公共精神的矛盾统一体中,清教徒所强调的个人在公共事务中所起的作用。

在清教思想中,理想的情况下,个人主义和公共利益能够有机地结合到一起。

但是在实践中,二者相互包容同时也相互矛盾。

4.1 相互包容的个人主义和公共精神。

清教主义认为个人与集体并不矛盾,个人的身份认同感取决于他所处的集体。

如果集体不存在了,个人也无法正常进行生活,这一点与当时清教徒所处的环境有关。

早期定居美国清教徒不仅面临着严重的来自大自然的生存考验,同时也面临着当时甚为强大的印第安部落的威胁。

因此,在公共事务中,个人不是被看作是公共事务的对立和矛盾面,而是做为公共事务中的一种资产。

个人努力有助于整个公共事务的发展。

这种思想成为成为清教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7]在认为个人应该服从于集体的同时,清教主义认为,集体的利益同时也符合个人的利益。

为了代表所有人的利益,集体决定不应当是大多数人的决定,应该由全体人员通过讨论和不断的调整,以期代表全体人员的利益。

著名的早期殖民地马萨诸塞总督温斯洛普,在前往美国的途中发表了著名的布道演说:“我们将如山巅之城,为万世瞩目。

因此,我们如果在实现这一事业的过程中欺骗我主,使主收回以前赐予我们的庇护,我们将成为世人的笑柄,天下丑闻”[4] (p5)。

他还用了一个身体的比喻来形容个人与集体的包容关系。

他认为,整个身体就是教徒们所在的基督徒这一集体,而个人是身体的组成部分,因为基督的爱使得大家都团结在一起,这也表明了个人与集体的边界。

私人事务具有公共意义,会对整个集体的公共事务产生影响。

因此温斯洛普认为,公共事务应该优先于个人事务,用他前面提到的比喻,如果人的身体某处生病了,又不能及时处理,则会危及到整个身体。

所以为了整体的利益,个体需要调整或者牺牲个体的利益来保护整体的利益。

在他后来发表的诸多布道词中,他也屡次告诫清教民众要“团结如一人”,“共同的幸福优先于个人利益”。

[6]4.2 二者的矛盾之处。

虽然个人主义和公共精神在理论上来讲可以有机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但是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必然存在矛盾,这与清教主义本身理念相关。

清教徒前往美国的的直接原因是是宗教自由,这是他们追求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但是同时,清教主义为了建立纯洁的教会,不允许教会之内的不同观点。

有两个例子可以说明他们个人主义与公共精神的矛盾之处。

美国清教徒建立的马萨诸塞公理教会曾经驱逐了两个著名人物。

[7]一个是安妮?哈钦森,她与其他清教徒一样,从英国移民到美国,希望能够获得宗教和言论自由,但是由于她所提倡的宗教自由超过了教会所能容忍的限度,被教会诉讼并被驱逐到罗得岛。

另一个被当时的清教教会驱逐的是罗杰?威廉斯,原因也是他的观点与教会不同。

他认为,个人应该能够自由选择他们的宗教自由,所以他反对当时对印第安人的强制性教化,他认为这是对于个人的不敬,更是对上帝的不敬。

最后,他被流放到了当时仍然非常荒凉的普罗维登斯。

清教主义认为如果太多个人试图改变宗教的权力结构,整个集体就不能繁荣发展。

为了一个具有凝聚力的集体,只有牺牲个人利益,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教会的纯洁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