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人观后感(20篇)铁人观后感第一篇:茫茫沙漠,石油汉子日夜不歇;酷暑冰霜,一路挫折勇往直前;饥寒交迫,报效祖国永不言苦……我看着看着银幕上的《铁人》,不知不觉地被吸引,仿佛置身于冰天雪地的荒漠,饥饿和寒霜袭向我瘦弱的身躯。
电影里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场面,我都牢记在心、历历在目。
这一切的一切,让我铭记至深,感动至深,思索至深。
渺无人烟的沙漠,无边无际,大雪纷纷,狂风萧萧。
大伙儿喝进的是冷风,吐出的是白烟,穿破衣,吃稀粥,躺地板。
没有现代化的设备,仅有一双双粗糙的手。
40多吨的庞然大物,全靠一股股蛮劲。
当钻井将要垮下的千钧一发之际,王进喜奋不顾身地跳进冰冷刺骨的水中,当起“人肉搅拌机”。
他瑟瑟发抖,任冰般的霜水侵袭着他,为钻井的成功,为祖国的发展,他熬住!常人无法想象的熬住!说他是铁人,他没有铁的身躯,却有铁的灵魂,铁的胆魄,铁的坚韧!黑白变成彩色,昔日换成现代,时空穿梭数十年,但不变的,是铁人坚如铁的精神。
刘思成,“小知识份子”刘文瑞的儿子,为完成父亲的重托,不知疲倦地工作。
无论日日夜夜,无论春夏秋冬,干完自我的,便去干别人的。
无数人嘲讽他是“傻子”,他不屑一顾,坚持心中的信念,继续向前、向前……从牙牙学语起,一切都是鸟语花香,我在小溪里安逸地畅游,无忧无虑。
没有一望无垠的沙漠,没有饥寒相迎的考验,我的心早已淡化。
但,漫漫人生路,永不会风平浪静,总会有困难,有挫折,有失败。
淡化的心就如惊弓之鸟,只能望而却步,在岔路口徘徊、徘徊,等待着更大的失败……优胜劣汰是永恒的,失败者定被淘汰,成功者继续拼搏。
也许,自我的起跑线被拉远,只能看着别人展翅高飞。
可,懒造就虫,勤造就龙。
培养出铁的精神,在失败面前永不放弃,在困难面前永不退缩,听狂风怒吼,迎波涛汹涌。
那么,毫无疑问,你将是胜利者!走出去吧,走出家门,走出世界,走出宇宙,当你披荆斩棘,用铁的精神战胜一切困难,成功的彼岸便近在咫尺。
入睡,可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息。
我仿佛也成一个铁人,我奋战着,我不退缩,我不言败,直到成功……铁人观后感第二篇:“铁人”观后有感本周实业部开展的“弘扬铁人精神”主题教育活动,是孟部长在普遍管理人员存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对工作拖拉成风的状态下做出的一项思想教育的重大举措。
虽然以前已经很多次在各类书刊、网络和电视媒体上看到“铁人精神”,能够说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早已烂熟于心。
可是,当我再次观看时还是使我受到新的震撼,铁人的誓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这句话仿佛让我想到“奋斗一百天、精彩一辈子”建设时期。
感叹以前在施工现场自然环境恶劣、食宿条件较差、业余生活单调的状况下,实业部全体人员都吃住在现场,坚守在一线,早晨8点上班,晚上12点下班,放弃一切节假休息日,打破作息常规,与时间赛跑的工作精神哪去。
如果说发自肺腑地感受到铁人精神的伟大是学习铁人的一个“初级阶段”,那么如何将铁人精神转化为我们立足本岗、做好工作的内在动力和实际行动,则是学铁人的“高级阶段”和最终目标。
作为一名管理人员,透过学习铁人精神,对照自身的不足,今后我从一个管理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
一是善于思考问题。
做为实业部的领导,他每一天要应对许多的问题,根本没有太多的精力来逐一思考处理每一件事。
遇到的问题先自我思考并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然后再向领导汇报,让领导来决定哪个方案更合理,可行性更强。
这样,我本人的潜力也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不断提高,领导也能在“做选取题”的过程中逐步认可我的潜力,从而使我成为一个受到上级欢迎和赏识的下属。
二是多做一点,多走一步。
在现状和目标之间,存在诸多流程,诸多环节。
流程和环节中就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我们作为管理者去规范,去标准化。
从这个好处上来说,我们作为管理人员,就就应比别人多想,多做一点,多走一步。
三是要敢于突破。
坚决不能再受他人影响而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四平八稳、得过且过等混日子的态度和做法。
要勇于吃螃蟹,因为等不是办法,干才有期望,不能把什么都寄期望于上级的照顾、关心、支持上。
四要勇于落实。
领导安排的工作,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不能担心因工作跟踪就得罪张三或李四而不去做。
抓落实是达成工作目标的必经程序,是一个有效的执行过程。
没有落实,再完善的制度也是一纸空文,再梦想的目标也不会实现。
成败的关键不仅仅在于解决那些起关键作用的细节问题,成败的关键还在于落实。
抓落实,是管理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更是我们职责。
所以我们要立足岗位,履行职责,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我做起,把每一件事做好做实,把每一件事做细做精,不辱使命。
铁人观后感第三篇:20xx年5月24日,团支部组织一次电影观摩活动。
电影《铁人》讲述的是一位石油劳模的故事,运用插叙的手法,不断的切换时间,由新一代和上一代劳模形象的镜头切换,让我们解一种精神的延续。
虽然此刻的条件比以前好,可还是艰苦的,不会没有粮食,寒冷和饥荒,就像电影中的刘思成这个演员所表现的,一种沙漠综合症,这是一种精神上的疾病,却远比肉体上所承受的还要痛苦。
影片中的王进喜同志说过:“腿软手软没有关系,可心不能软。
”经过这部影片让我多认识一位“百年中国十大人物”。
王进喜同志从小贫苦,但凭借着他丰富的钻井经验与坚定的信念,创造当时全国最高纪录,1958年9月,他率领的钻井队月进尺,荣获钢铁钻井队称号。
1960年3月,王进喜率队从玉门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曾组织人员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运和安装钻机,用“盆端桶提”的办法运水保开钻,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压井喷,被誉为“铁人”。
他在誓师大会上的那一番讲话,十分地感人。
“人贫血没有关系,国家不能贫血,国家贫血就会让人看不起,我们不能让别人看不起……”一段朴实真诚的发言。
打动在场的所有人员。
那次井喷让我看得胆战心惊,一个小小的失误就能导致一场重大事故,那些钻井工人个个让我佩服,就算有生命危险也不离开自我的岗位,死也要死在钻井台上。
能够说他们个个是劳模,个个是英雄。
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石油工人干劲大,天大困难也不怕。
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王进喜抒怀这部影片中还有一位“小知识份子”的主角,这位小知识份子当时没有坚持住,虽然做逃兵,然而他也付出许多,双腿不能行走,留下终生的烙印。
晚年还一向在忏悔他当初的决定,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一向要求他的儿子“刘思成”替他完成他没有完成的职责。
刘思成是我们这一代的代表人物,他的内心由痛苦,空洞,矛盾,到坚定,明,清晰,他的内心活动是影片情节发展的中心轴,同样是钻井工,为什么这一代和上一代的区别这么大呢,这值得我们去深思。
上一代的精神世界比起此刻来要丰富,充实得多,他们有信念,有追求。
而我们这一代,虽然物质生活好,可是我们缺少一种信念,一种信仰,总觉得生活里缺点什么。
那样的生活,有梦想,有追求,没有那么多的诱惑和干扰,生活是纯粹,简单的。
不像此刻,各种各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充斥社会,选择多,好像人的心灵那种纯粹反而越来越难得到。
要找到自我人生中的一个奋斗目标是我们毕生的课题。
就像士兵突击里的一句话::“好好活,就是做许多有意义的事儿。
做许多有意义的事儿,就是好好活。
”铁人观后感第四篇:做为铁人工作过的公司的一名员工,我曾在铁人所在的钻井大队工作过,与铁人的战友接触过,听这些战友讲过一些铁人的故事,正因为如此,看完《铁人》后,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这部电影比较真实,铁人说过的著名的话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也要上。
”其原话是:“有上,没有上,脱裤子也要上。
”电影中并没有特意夸大铁人,给真实地表现出来。
第二点真实是人物选择上的真实,在这部电影中选择一个逃兵――当代石油工人刘思成的父亲小知识分子,小知识分子是泥浆工,钻井离不开泥浆就像人离不开心脏一样,泥浆学名为钻井液,之所以叫泥浆,是因为当初用清水钻井,在钻井的过程中,许多岩屑分散在水中构成混浊的泥水,一口井选择什么样的泥浆类型是根据地质条件决定的,在会战之初,由于不明白地质状况,很难选择正确的泥浆类型,对泥浆工的要求就比较严格,需要24小时观察、测量,其劳动强度是比较大的,而泥浆工又不一样于钻井工,是需要有文化人来干的,在会战之初,很难找到干泥浆工的适宜人选,所以说在会战之初,泥浆工是最辛苦的,电影中小知识分子躺在泥浆池旁边量泥浆密度的画面特真实,他的腿被冻伤,承受不住,是完全能够理解的,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在于提出如何看待会战之初时离开的人,电影虽没给出回答,但却经过刘思成的心理变化给予回答,让人感到社会的宽容,他们毕竟奉献过、付出过,应当对他们的奉献和付出给予肯定而不是责难。
好友不止一次地问我:“铁人为什么跳泥浆池?他不怕死吗?”这与井喷的危害有关,井喷是钻井事故中危害最大的事故,井喷发生时,如不及时制止,会造成机毁人亡等重大事故,其经济损失是不可估量的,井喷发生时,要用加重剂对泥浆进行加重,加重剂的主要成份是重晶石粉,其化学成份是硫酸钡,铁人当时打的那口井,井喷发生时,现场无加重剂,危急中用水泥替代,水泥好凝固,必须及时搅拌,在现场无搅拌器的情景下,铁人带头跳进泥浆池。
用身体搅拌。
打完井后,要用水泥将井固住,此刻由固井公司来做,会战之初,无固井公司,都是由钻井队完成的。
所以井场备有水泥,水泥比重晶粉对人体的危害大得多,所以,当我和我同事谈论铁人跳泥浆池时,我同事说:“他跳的不是泥浆池是水泥池,铁人逝世时才47岁,他少活得岂止是20年呀!”单从这一点来说,后人就该纪念他、怀念他。
好友曾问过我,是谁最先叫王进喜铁人的?那是因为打第一井时铁人7天7夜没合眼,感动当地的老太太,老太太称他为铁人,以后就叫开。
老太太的一句铁人,鼓舞几代人,铁人已成为一种文化传下来,正是这种铁人文化,使后代人明白:“生活中需要铁人精神!”好友在跟我谈看《铁人》感受时说:“人生的真谛那就是人活着不仅仅是为追求物质上的满足与富有,更重要的是要超越于物质之上。
仅有这样,人生才有意义!”我想,这就是铁人精神的真谛吧!这也就是我追寻着铁人的真迹来到这个城市的原因吧!铁人观后感第五篇:“井塌我跟它一块塌下去,我宰阎王爷再背着井架爬回来!”这就是王进喜,时代铁人的豪言壮语。
正如影片导演所描述的:当年的”铁人”不但为国家贡献石油,并且为我们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负职责、做主人翁、担当大义、挺立于时代潮头,是我心目中的”铁人精神”。
那个年代,王进喜,焦裕禄都是时代的符号,是典型的拼命三郎的代表。
那时的社会环境需要人们具有忘我的奉献精神,舍己为人。
而此刻,社会环境不断变化,新的物质条件下,人们不再衣不裹体,食不饱腹,可是人们精神世界缺贫乏。
影片中赵一林的有一段台词很好的表述两种时代精神追求的不一样:你注重精神,我注重实惠,你看中灵魂,我看中肉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