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E气体乙点燃溶液BA、C均为气体,E为液体,下图中箭头上的反应物和反应条件均已略去。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B ;D 的同素异形体 (2)写出A 的电子式 ;E 的结构式(3)指出反应①、②、③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① ② ③(4)完成下列反应方程式:反应⑤的离子方程式: 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 12、甲、乙、丙是由短周期元素形成的常见单质,丙在常温下为无色气体,且乙、丙两元素同主族,其余均为常见化合物,它们在一定条件下有如下转化关系:(反应中生成的水已略去)←(1)丙的名称是 ;C 的化学式是 ;X 属 晶体。
(2)A+D →C 的反应属于下列何种反应类型(填序号) 。
A .化合反应 B .氧化还原反应 C .非氧化还原反应 D .离子反。
A .化合反应 B .氧化还原反应 C .非氧化还原反应 D .离子反应 (3)工业生产中,将D 转化为E 的反应条件是 。
(4)写出A 与H 2O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5)若用如图装置来证明A 和H 2O 的反应: ①是放热反应,②生成了丙。
简单合理的实验 操作是:① ; ② 。
13、(1)A +、B +、C -、D 、E 代表5种微粒(分子或离子),它们分别含10个电子,已知它们有如下转化关系:A ++C -=D+E B ++C -=2D ①A +的电子式为 ;E 分子的空间构型为 。
②C -、D 、E3种微粒结合质子(H +)的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为(用微粒的化学式表示) ;其理由是(用两个离子方程式表示) , 。
14、已知A ~K 所代表的各物质都是中学化学里常见的物质,且I 是具有磁性的物质,D 和K 都具有两性。
一定条件下,各物质间的相互反应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请回答:(1)写出有关物质化学式:D 是 ,H 是 。
(2)写出下列反应的方程式:①化合物G 的溶液不呈中性,其原因用离子方程式表示为 ,②C+F −→−H +I 。
15、如下图所示,A 、B 、C 、D 、E 五种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请回答: (1)若A 通常状态下为固态单质,A →E 分别为(写化学式)A ;B ;C ;D ;E 。
(2)若A 通常状态下为气态单质,则A →E 分别为(写化学式)A ;B ;C ;D ;E 。
(3)写出(2)中物质间转化的离子方程式E →C 16、根据如下转化关系 回答下列问题:(1)物质的分子式:A 、B 、C 、D 、E 、F 。
(2)写E →F 的离子方程式 。
17、A 、B 、C 为三种不溶于水,透明、坚硬的固体。
A 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只得到一种无色、无臭、密度为氧气密度的1.375倍(标准状况)的气体。
B 的粉末易溶于热的苛性钠溶液,向此溶液中加入过量盐酸时,析出一种不溶于水,酸性比碳酸还弱的酸。
将B 与石灰石,纯碱按一定比例混合高温溶融后得C 。
C 在高温下能软化,但无固定的熔点。
根据以上事实回答:(1)A 、B 、C 的名称:A B C (2)写出有关化学反应的方程式:X 甲乙 A D C B E 丙 + +丙 点燃 +丙 点燃 +丙 一定条件+H 2O回答下列问题:(1)K可能属于的晶体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化学式:单质B__________,化合物F____________。
(3)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反应⑤:________ _____反应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I分别表示中学化学中常见的一种物质,它们之间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没有列出),且已知G为主族元素的固态氧化物,A、B、C、D、E、F六种物质中均含同一种元素。
可发生电化腐蚀,写出正极上的电极反应式: 。
(2)将少量W 的饱和溶液滴入热的X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若Z 、W 两溶液的pH 均等于5,则两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H +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
(4)已知5.6L (标准状况)气体丙在甲中完全燃烧放出热量为71.45kJ ,则能正确表示丙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24、图表示A 、B 、C 、D 、E 五种含氮物质相互转 化的关系图。
其中A 、B 、C 、D 常温下都是气体, B 为红棕色,写出A 、B 、C 、D 、E 的化学式和有 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各物质的化学式为:B. , D. ,(2)写出A →C 的化学方程式和E →C 的离子方程式: A →C : E →C :25、A 、B 、C 、D 为四种单质,常温时,A 、B 是气体,C 、D 是固体。
E 、F 、G 、H 、I 为五种化合物,F 不溶水,E 为气体且极易溶水成为无色溶液,G 溶水得黄棕色溶液。
这九种物质间反应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1)写出四种单质的化学式A_________ B__________ C______ D________ (2)写出E +F →H +I 的离子方程式26、以下三例是常见的化学实验①将通入澄清的石灰水,溶液先浑浊,后澄清CO 2②将稀盐酸逐滴滴入溶液,开始时无现象,后产生气体Na CO 23③将溶液逐滴滴入溶液,先产生白色沉淀,后沉淀消失NaOH AlCl 3回答下列问题: (1)每例中均可用前后两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来说明变化的现象,试用简要文字,说明这两个反应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2)每例中若要保证后一个反应发生,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3)将各例中前后两个反应方程式叠加,写出一个总的反应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7、物质A —H 有下图所示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没有列出)。
其中,B的浓溶液与单质X 在加热时才能发生反应①,B 的稀溶液与足量X 发生反应②,向C 溶液中滴入KSCN 溶液呈红色。
试填写下列空白:(1)晶体A 是(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②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图示信息判断,足量B 的浓溶液与单质X 共热时能否产生E ,说明理由(写出化学方程式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反应⑤中,若生成物G 与H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1,写出F 溶液与Na 2O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X 、Y 、Z 、W 4种元素都位于短周期, 且原子序数X<Y<Z<W, X 原子与Y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的和跟Z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等, X 原子半径为其阳离子半径的约倍, W 和Y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和为Z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2倍, W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电子层数的3倍, 写出(1)的电子式__________ ___,(2)X 、Y 、Z 、W 组成的盐, 其原子数比为4:1:1:2, 其名称是________, 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
29、A 、B 、C 是三种短周期元素的单质,甲、乙是两种常见的化合物。
这些单质和化合物之间存在如右图所示的关系:据此判断:(1) 若单质A 是_____ ___,则单质B 、C 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
(2) 若单质A 是________,则单质B 、C 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试剂x__________、试剂z__________。
晶体E________、固体G_________ (2)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沉淀A+试剂y:__________________滤液D+过量2CO:________________32、已知某些金属氧化物跟熔融烧碱反应可生成盐。
根据下图所示化学反应回答下)单质F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C+L—→F+E H+L(过量)—→I)C+L—→E+F,若L改用浓酸,则不能选用的浓酸是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图式中A——N代表的各物质均为中学化学中常见物质,它们在一定条件下有如下转化关系:试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有机物写结构简式)试回答:=AgCl(3)①放热反应②放热反应③放热反应(4)2Fe3++S02十2H2O=SO42-十2Fe2++4H-(5)0.2 mol12、(1)氧气;Na SO;离子。
(2)A、B。
(3)400℃~500Al 4NO2NH323233NOO39、(1)A 是Na 2S 2O 3 E 是FeS X 是HCl(2)①S 2O 32-+2H +===S ↓+SO 2+H 2O⑤2Fe 3++H 2S ===2Fe 2++S ↓+2H +⑥SO 2+2Fe 3++2H 2O ====SO 42-+2Fe 2++4H +40、(1) A 为Na 2SiO 3(2分)B 为BaC 2l 。
(2) [1]--+↑+↑+OH H cl O H cl 222222通电[2]-++↓=++cl H BaSO O H cl SO B a 224223[3] --+++=++24222242SO cl H O H so cl41、⑴Mg ; ⑵NaCl (饱和)+NH 3+CO 2+H 2O==NaHCO 3↓+NH 4Cl ;⑶MgCl 2溶液必须在氯化氢气体中进行蒸发结晶制得MgCl 2晶体,熔融后电解才能制取金属镁42、⑴ MgO 、Mg 3N 2、C N ≡N ⑵ 4NH 3 + 5O 2 △ 4NO + 6H 2O 2NH 3 + 3CuO △N 2 + 3Cu + 3H 2O ⑶ 4NH 3 + 6NO = 5N 2 + 6H 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