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高三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精心整理
高三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为大家整理的高三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更多最新信息请点击高三考试网
1(1)秦汉:①徐福东渡的故事;②汉武帝时,日本有30多个小国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③东汉光武帝,汉委奴国王金印;④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人日本。

隋唐:①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十多次派出遣唐使;②贸易往来频
繁;③突出人物:鉴真和吉备真备;④日本制度文化深受唐朝影响(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都城的建造完全仿照长安的样式)。

⑤日本出土大量的唐币开元通宝。

辽宋金元:都与日本有频繁的贸易往来。

(2)
中国
(3)
鲜、越南等,初步形成于汉朝,隋唐时期最终完成。

其特点是以汉唐文化为源流向周边传播。

周边国家文化以汉唐文化为模本,深深打上中华文化的烙印。

(1)与印度半岛的关系
汉朝:开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通过丝绸之路,进行频繁经济文化
交流。

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法等西传,印度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人中国。

隋唐:①互派使节。

②以佛教为纽带,天竺遣使唐朝送来郁金香、菩提树。

佛教艺术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中国创立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
(2)
传。

纸术在唐朝时传到大食。

元朝:大量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中国,和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通婚,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1)陆上丝绸之路
开辟条件:①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基础;②西域都护设
立,有效地保护了商旅往来;③甘英出使大秦,进一步了解西行路线;④汉朝经济文化繁荣、国力强盛,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

路线:长安、河西走廊、敦煌、疏勒、大宛、安息、大秦。

意义: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2)
(3)
7次,
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⑤特点:规模大,历时长。

次数多,航程远,抵达国家地区多。

⑥意义:是中国历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的壮举,郑和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

增进了中外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⑦局限性: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没有推动海外贸易新时代的到来。

它采取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朝造成巨大负担,没有
生命力。

随着国力衰退,航海壮举便悄然结束。

(4)与欧洲的关系
东汉:甘英出使大秦,行至波斯湾。

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来到东汉。

这是中欧直接往来的最早记录。

唐朝的
湾;1689
Ⅰ经济交流
⑴两汉:①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绸、冶铸、水利技术都远播中亚、罗马和欧洲地区。

②东汉时期,我国的铸铜和制漆工艺传到朝鲜,朝鲜的果下马、檀弓等特产也运到中国,中国的铸铜和制铁技术这时也传到日本。

⑵唐朝:①中朝贸易往来频繁。

②中亚、波斯的商人把胡椒、波斯枣、药品、香料、珠宝等输入中国;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灯也运往波斯,并从那里行销欧洲。

③大食商人也到中国行上年;中国的造纸、纺织技术传到大食,再传到欧洲和非洲。

日本、
件。

本;数学专着《缀术》传入朝鲜和日本,成为学校教材。

f.明清之际,总结性的科技着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海外。

②生产技术:a.两汉时,冶铸技术东传朝鲜、日本,息产中亚、欧洲。

制漆工艺传到朝鲜。

水利技术远播中亚和欧洲。

b.唐朝时纺织技术传入朝鲜、阿拉伯。

明朝时,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传入南洋
各地。

③文学、艺术、体育:a.屈原的诗歌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唐诗传入朝鲜、日本。

b.马球、足球、围棋等活动在唐朝传入日本。

④文字:a.汉时,许多朝鲜人使用汉字。

b.唐朝时,日本参照汉字草
b.明朝
⑤宗教:a.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中原地区。

唐朝僧人玄奘西游古印度,带回佛经600部,译出1300多卷,成为研究古印度的珍贵史料。

b.伊斯兰教在唐朝时由阿拉伯人传入中国,在各地建立起一批清真寺。

c.景教——基督教在唐朝时从西亚传入中国。

明朝后期,更多的传教士来华。

d.祆教、摩尼教在隋唐时也由西亚传入中国。

3、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商路
⑴秦汉:以陆路为主。

当时中国的丝绸等物品主要通过丝绸之路运到西欧各国。

与此同时,海上丝绸之路也已开辟。

⑵隋唐:分海、陆两路。

海路从广州出发,经马来半岛、印度可到波
4
甘英:97年受班超之派出使大秦未成功,但到达西亚波斯湾。

安敦:166年派使臣从海道来中国。

这是中欧友好往来的最早记录。

鉴真:唐朝高僧,六次东渡日本最终成功,在日本居留十年,传播唐文化。

吉备真备:
玄奘:唐朝高僧,唐太宗时期取天竺研究佛经,促进中印非文化交流。

马可?波罗:意大利人,元世祖时来华,居住十几年,并流传有《马可?波罗游记》。

列班?扫马:畏兀儿族人,前往西亚和欧洲,成为我国第一位访问欧
1
我国古代开展对外关系与近代西方殖民者以商业为目的、抢占殖民地和商品市场是有根本区别的。

2、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条件和途径
条件:①国家统一,政治稳定;②国力强盛,经济繁荣;③对外交通发
达;④开明的外交政策;⑤科技发展;⑥杰出人物的作用。

途径:一是通过官方和民间的贸易途径,对外贸易往往伴随着文化交流。

二是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

三是宗教传播,如佛教徒鉴真、玄奘,意大利教士利玛窦等。

四是战争。

如成吉思汗的西征。

3
移;
;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⑷交往形式以和为主:和平交往: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

战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入侵。

⑸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出现侵略与反侵略斗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

4、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趋势
由开放到闭关。

从汉代到明朝前期,基本上实行了对外开放的政策,
历史告诉我们“开放国兴,闭关国衰”。

5、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概况和特点
(1)发展概况
汉代:中国与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保持着频繁的贸易往来。

张骞通
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不断西运;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

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海诸国即印度半岛等地进行经常的贸易往来。

贸易频繁。

高达
日本、东南亚等地,输入商品以香料、珠宝为主。

⑤辽、金与高丽通过使节贸易保持联系,并在边境设榷场,互通有无。

日本、波斯、大食等国也同辽、金有贸易关系。

主要对外贸易港口有泉州、广州、明州,对外贸易东达日本、朝鲜,西至非洲一些国家。

元朝:泉州是的对外贸易港口,经常停泊着数百艘海船,大量货物在
此汇集和起运。

高丽的土特产人参、水獭和虎豹皮在我国内地受到欢迎,布在我国民间也很流行。

我国的植棉、棉纺织和火药技术在此时传人高丽。

明朝:郑和下西洋与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贸易,最远到达非
宁波、
(2)
(3)
①秦汉时期,对外贸易主要以陆路为主。

②隋唐时期,水、陆并进。

③两宋时期,陆地商路中断,海外贸易发达。

辽、夏、金政权将岁币西运。

④元朝时期,水、陆两条商路并进。

⑤明朝,海运发达,远达东非和红海。

⑥清初,闭关锁国,只准广州一地接待外商。

(4)启示:①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
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民族的落后;②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者存,逆历史发展趋势而行者亡;③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④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流的主流,说明我国古代人民是爱好和平、崇尚友好的人民。

6
;同时
国的造纸、纺织技术、诗歌、汉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传入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

②传入中国的有:印度天文、医学、音乐、舞蹈、佛教及占城稻等。

⑶明末清初,伴随着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相对自由活动,欧洲的科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第三次高潮。

①明清之际的科
技着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许多种文字流传国外。

明朝时中国先进的技术、文化传人南洋。

②明朝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传入中国,明朝还引进欧洲的水利方法。

明朝中后期外国传教士来华,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着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