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钢铁的发黑处理演示课件

钢铁的发黑处理演示课件


8
NaOH 400 含量 (g/L)
溶液沸 117.5 点(℃)
500 125.0
600 131.0
700 136.5
800 142.0
900 147.0
1000 152.0
1100 157.0
1200 161.0
1300 165.0
1400 168.5
说明:虽然发黑液中的其它组成物也有提高沸点的作用,但由于其熔点 都比NaOH低,作用不如NaOH强烈,所以生产上多是用提高NaOH含量来提高 发黑液工作温度的。
量低,则槽液温度升不高,不能达到发黑所需要的正常温度,得到 的氧化膜就太薄、颜色浅、发花,防护性差。若氢氧化钠含量高你, 会促使氧化膜溶解,使产生的氧化膜被破坏,易出红色挂灰、疏松、 多孔的缺陷。 2、亚硝酸钠含量的影响
亚硝酸钠是发黑溶液中的主要介质,它对氧化膜的生成和质量 有着很大的影响。若提高亚硝酸钠的含量,则氧化速度加快,膜层 致密牢固,但膜薄,抗蚀能力低。若降低亚硝酸钠的含量,则氧化 速度减慢,膜就厚,但比较疏松,并容易剥落。氧化膜的过薄或过 厚对质量都没有好处。因此亚硝酸钠的含量,要按一定的比例加以 控制。 3、温度的影响
F质e量3O4。氧化膜。但添加了磷酸三钠能使零件在氧化过程中进一步提高 关于磷酸三钠的作用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当磷酸三钠溶解后,
能产生大量的气泡,使发黑液进一步翻动,迫使污物不吸附在零件 的表面,有利于氧化膜的均匀形成。另一种说法是:由于磷酸三钠 与零件表面污物起作用,生成一种比较轻的物质,漂浮在槽液的表 面,然后使零件表面清洁,有利于氧化膜的不断增厚。
5
中根结据晶这析个出理的论,,并钢附上着的在Fe工3O件4晶表体面转上化而膜得是到这的个。氧它化的物结的构过与饱厚和度溶取液 决于金属-溶液界面液相区的磁性氧化铁溶液的过饱和。
这个理论没有考虑到对钢的化学氧化机理有着重大影响的某些 方面: 氧的同①时Fe它(O在H)瞬2或时HF间eO便2-转在化有为氧氢的氧存化在铁下(十或分铁不酸稳盐定),。与强烈地吸附
1、NaOH的作用
①使零件表面产生轻微腐蚀,析出亚铁离子,促使氧化膜的形成。
②提高溶液的沸点,保证发黑过程所必须的温度。溶液中NaOH含量 越多,则溶液的沸点越高。在发兰过程中就是通过调整NaOH的含量 而控制溶液的沸点的。
③NaOH在发黑液中有去油的作用,有利于氧化膜的生成。
NaOH含量对溶液沸点的影响
碳 0.7%C以上 素 0.4~0.7%C 钢 0.1~0.4%C
合金钢
高速钢
135~138 138~142 140~145 140~145 135~138
15~20 20~40 35~60 50~60 30~40
14
五、发黑处理过程
发黑处理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氧化处理前的准备阶段;氧化处 理阶段;氧化处理后的辅助加工阶段。
影响膜层厚度的主要因素是溶解的苛性碱浓度和温度。由于氧 化是在溶液的沸点或接近于沸点的温度下进行的,而溶液的浓度与 沸点又存在着对应关系,所以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其实是统一的。温 度越高,氧化膜的形成速度也越快,最终获得的氧化膜的厚度也越 厚。一般厚氧化膜常是疏松和容易被擦掉的。因此钢的氧化不易在 高于145°的沸腾温度下进行。此外,在这样高的温度下还会加速铁 酸盐的水解而在工作上形成含水氧化铁的红色挂灰,以致膜层质量 低劣。当氧化液温度高于170°C和氢氧化钠含量大于1000g/时,工 件表面就不能生成氧化膜。发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高温下亚 铁酸钠与铁酸钠相互作用生成氧化膜的反应成慢、磁性氧化铁的溶 解度增大。
钢铁的氧化膜,实际上就是钢铁表面的腐蚀产物。钢的含碳量高, 膜的耐蚀性差,但易于氧化,氧化时间短;反之,钢的含碳量低, 氧化膜耐蚀性好,但难于氧化,氧化时间要长一些。在发黑时,应 根据钢材的化学成分,选择适当的温度和时间,并严格控制,以保 证氧化膜的质量。
氧化温度、时间和钢材化学成分的关系:
13
钢 材 成 分 氧化溶液温度/℃ 氧化时间/min
6
十分薄的膜(2–4nm)并不改变钢表面的外观,同时也不具有防护作 用。厚度大于2.5um的氧化膜则无光泽,呈黑色或灰黑色,其结构疏 松、抗磨性差。较适合的厚度为0.6~0.8um,呈现黑色或蓝黑色,而 且是带有光泽的致密膜层。钢材的化学成分对氧化膜的外观和结构 有明显的影响。合金钢和低碳钢一般难以得到带光泽的深黑色或蓝 黑色膜,且膜内易夹有红色的氧化铁挂灰。
氧化处理过程中,温度对氧化膜的形成影响很大。在实际生成 中掌握温度是保证发黑质量的重要一环。钢铁制件的氧化,通常都 在溶液沸腾的温度下进行,而这一温度的高低主要与碱的浓度有关。
11
温度升高,氧化速度相应加快,氧化膜厚而致密;温度过高时,氧 化松,膜色(泽Fe差3O4。)在温碱度液低里,的氧溶化解不度够提充高分,,这其样颜氧色化较速浅度,减膜慢也,薄膜,层抗疏蚀 能力较差。所以,温度应根据氧化液的成分进行选择,进槽时应取 温度的下限,出槽时应控制在温度的上限。 4、Fe3+影响 响很大氧。化当液溶中液氧中化的铁氧(化Fe铁2O3含)的量含缺量少对时氧,(化特膜别的是生新成配过的程溶及液质)量,影得 到的氧化膜较厚,但结构很疏松,耐磨性能极差,容易剥落和擦去, 这是由于零件表面铁离子析出过多,氧化过剧的缘故。一般正常的 溶液,就碳素钢来讲,约有30%的铁离子构成氧化膜,70%的铁离子 溶解在溶液中。所以一般新配的氧化液,必须预先添加一些氧化铁 (如生铁屑)。
具体的工艺流程是:碱性化学除油→热水洗→流动冷水洗→酸
洗(工业浓盐酸) →流动冷水洗→流动冷水洗→碱性化学氧化→回
收槽浸洗→流动冷水洗→热水清洗→皂化→热风吹干或室温干燥→
检验→浸油
〈一〉氧化处理前的准备阶段
1、装筐
装在同一筐内的零件,应考虑其氧化处理温度与酸洗时间是否 都一样,否则必须分开装筐。为了使氧化时间均匀一致,在装筐时 应考虑零件之间留有间隙,尽量做到点接触。对于有盲孔的小型零 件,应采用滚筒发黑。
NaFe2O4+(m+1)H2OFe2O3.mH2O+2NaOH Fe2O3.mH2O→Fe2O3.(m-n)H2O+n H2O 形成氧化膜的整个过程可以图解表示如下: 钢件制作Fe→Na2FeO2→Na2Fe2O4→Fe2O3.mH2O→Fe2O3.(m-膜上的红色挂 灰或槽底的褐红色 沉淀物
②硝酸盐要在铁的存在下,才会还原为亚硝酸盐或亚硝基化合 物。无论是硝酸盐还是亚硝酸盐都不能直接氧化二价的铁离子。使 后者氧化的化合物有可能是Fe(NO)n,不含有这个化合物的新配溶液 是不能得到良好的膜层的。
③在成膜过程中,金属上的氧化物也应算作基底的一部分,它 可导致局部电池的电极反应延续进行。结晶析出成膜理论不能解释 这一事实。 n (二)氧化膜的性质: 为它的钢水铁合上物的。氧氧化化膜膜由的亚结铁构-高、铁色氧泽化和物防F护e3性O4组能成取,决其于中它部的分厚可度能。
如果氧化液中三价铁含量过高,会降低氧化速度,氧化膜厚度 会变薄,耐蚀性差。三价铁含量太多,则不会产生正常的黑色氧化 膜,而是产生带有半透明的红褐色的薄膜,严重时甚至连肉眼也不 能看到。槽液中的氧化铁含量过高,是发黑时颜色发不上的原因之 一。
12
综上所述,氧化液中的Fe3+,既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一般以 0.5~2g/L为宜。如果氧化液中三价铁含量过高,可稀释溶液使沸点 降后加至热12浓0℃缩左,右使,沸部点分上铁升酸至钠工水艺解要成求F的e(温OH度)3沉。淀亦,可除加去入沉甘淀油物,,捞然去 浮渣。加入条件:溶液温度低于100℃,在搅拌情况下,按升溶液加 入5~10毫升甘油计算,加完甘油后,加热至工作温度,此时液面浮 起大量红褐色的铁氧化物,在用网勺捞去。 5、氧化时间和钢的化学成分的关系
发黑液中氧化剂的浓度对膜层厚度也有一定的影响。随着氧化
7
三、发黑溶液中各介质的作用
尽管发黑溶液有着多种不同的配方,但是最基本的组成物总不
外乎是碱和氧化剂。生产中,碱多使用NaOH,而氧化剂则多使用 NaNO3和NaNO2,碱金属的铬酸盐也可作为氧化剂的使用,但使用较少。 为了改善氧化膜的质量和色泽,往往还在发黑液中添加一些磷酸三 钠或草酸盐等其它药品。这些组成物在发黑液中分别起着如下作用:
1、在氧化剂的存在下铁与浓碱作用生成亚铁酸钠:
Fe+[O]+Na2FeO2+H2O
或: 3Fe+NaNO2+5NaOH→3Na2FeO2+NH3↑+H2O 亚铁酸钠朝溶液本体部位扩散同氧化剂相遇并进一步氧化成铁 酸钠Na2Fe2O4:
8Na2FeO2+NaNO3+6H2O→4Na2Fe2O4+NH3↑+9NaOH 或: 6Na2FeO2+NaNO2+5H2O→3Na2Fe2O4+NH3↑+7NaOH 2、铁酸钠与未被氧化的亚铁酸钠作用,生成构成膜层的磁性氧化 铁:
2、NaNO3、NaNO2的作用
NaNO3 NaNO3与NaNO2在发黑液中主要是起氧化作用,与碱及铁离子相作用,生 成氧化膜。
NaNO3作氧化剂时,可得到深黑色的膜层,但光泽性稍差。
NaNO2作氧化剂时,可得到蓝黑色膜层,光泽性较好。目前生产中采用NaNO2作
为氧化剂。
9
3、磷酸三钠的作用 发黑溶液中一般只要有氢氧化钠、亚硝酸钠两种介质就能形成
2、去油
零件表面有油污,会污染酸洗液并影响酸洗质量和氧化膜的生 成,所以首先必须将零件彻底去净油。
去油溶液的工作温度为90-100℃,最宜在溶液沸腾下进行去油, 因为通过沸腾去油液的机械冲击作用,更有利于油的去除。时间为
钢铁的氧化处理方法很多,有碱性化学氧化法、无碱氧化法、高 温气体氧化法和电化学氧化法等。目前,工业上广泛采用的是碱性 化学氧化法。(还有酸性氧化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