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老城历史街巷线性风貌保护对策研究
摘要:南京老城中,历史风貌区是“面”,历史街巷道路是“线”,历史建筑是“点”。
为形成完整的老城历史风貌街区,在划定“面”与保护“点”的基础上,还需为历史街巷线性风貌保护提供有效对策。
关键词:历史街巷;线性风貌;评价体系;保护规划
Abstract: In the city of old Nanjing,the areas of historical landscape are“surfaces”,the historical streets are “lines”and the historical buildings are “points”.In order to protect them as an integrated landscape,not only the “surfaces”and the “points”need to be defined and protected,but also effective conservation planning for linear historical landscape need to be considered.
Keywords: historical streets;linear landscape;evaluation system; conservation planning
南京城的历史底蕴直观地体现在它的地名上。
老城中很多道路根植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反应着不同的历史城市格局。
道路网是城市的骨架,街巷网是城市的筋脉,南京老城骨架仍在,然而筋脉的良好运作却急需线性风貌的保护规划。
一、划定名录范围
由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的专家及调研小组共同制定的《南京历史街巷名录》,在2012年曾经收录了133条南京老城区的历史街区。
其中历史地段内的历史街巷共计91条[ 《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9版)》中4.3.3条老城道路街巷格局的保护
]。
后经包括笔者在内的多人调研小组多次实地调研,查阅历史文献,对比最新城市建设状况,对名录进行增删调整,于2013年制定出新的名录表,一共有165条街巷道路需纳入受保护范围,其中115条位于历史地段以内,50条位于历史地段以外。
本次研究主要以老城历史地段以外的历史街巷道路为研究对象。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新名录确立后,需建立一个便于将历史价值分类分级,量化评估的综合评价体系。
该评价原理及方法主要通过对历史文化资源的评价体系建立分类、分级和
评价标准,应用多因子综合评价方法,得出不同级别的保护对象。
建构评价指标体系如下:
一级指标及二级指标用来明确指标内涵;根据各项指标构成历史巷道价值的重要性参考评价因子构成,按照从好到差分为A、B、C三等,采用100分制,综合价值部分占30分,资源状况部分占50分,格局影响占20分,对各项评价内容和各级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见下表:
三、保护规划措施
1.定量评价——分类控制——分级控制
结合以上定量分析评价标准得到的历史街巷的估分值,将研究对象根据道路等级分为历史道路与历史街巷,分类制定保护规划措施且分级制定各项保护措施。
历史道路分两级,一级历史道路为城市主要骨架、历史轴线,不参与本次评分;二级历史道路是在城市格局中起辅助骨架作用,且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道路,得分在60到90分之间。
历史街巷分为三级:一级历史街巷为位于历史地段内的街巷,是需要进行严格保护的历史街巷,不属于本次评估研究的对象;二级历史街巷在历史地段外,得分在75到85分之间(包括75分);三级历史街巷在历史地段外,得分在60到75分之间。
2.分类和分级结果
此次研究对象经量化评估后可归为如下几类:
一级历史道路:中山大道、御道街、中华路。
二级历史道路:中央路、太平南路等17条。
二级历史街巷:仓巷、安品街等8条。
三级历史街巷:丁家巷、七家湾等22条。
3.保护对策
(1)历史道路的保护对策:
一级,制定相应法规明确保护措施:道路两侧划定50米的风貌协调区,严格保护道路格局、形态、尺度、高宽比及道路两侧建筑立面的历史风貌;栽植整齐的行道树,设置街头绿化与小品,修整人行道铺地;合理安排道路交通,安放适当的城市家具。
二级,实行规划保护:保持原有道路的形态及走向,基本维持原有尺度、高宽比及两侧建筑风貌;设立重点保护段,挂标识牌;允许仿古新建筑及不破坏道路整体风貌基础上的现代新建筑;改善道路绿化环境,布置适当的城市家具。
(2)历史街巷的保护对策:
一级,制定相应法规明确保护措施:街巷两侧划定30米的风貌协调区,严格保护街巷的格局、尺度、高宽比、断面形式以及街道两侧建筑的界面和历史风格;增加道路绿化,改善道路环境;设立标志牌和反映传统风貌的城市小品,烘托传统街巷氛围。
二级,实行规划保护:严格维持原有街巷的线形及品质特征,原则上不得改变传统道路和街巷的尺度、断面形式及绿化风格,街道两侧建筑界面宜延续原有风貌。
以资源点和环境风貌为依托,设立重点保护段,挂标识牌。
三级,保护的同时可更多地进行创新性的展示与利用:基本维持原有街巷线形,保留街巷名称,适当地段可挂牌进行标识。
四、实例分析
为了进一步说明以上评估体系与保护对策的可操作性与适用性,列举典型二级历史道路——太平南路进行实例分析。
图2 太平南路区位及历史沿革图
图3 太平南路现状及评价图
(2)太平南路各项指标根据量化评估表打分情况如下:
综合价值评分为26分,资源状况评分为31分,格局影响评分为26分,总分为83分。
综上,太平南路属于二级历史道路,应按照二级历史道路的保护对策结合太平南路具体情况进行规划保护,作为历史上繁荣过的珠宝大街,太平南路在城市中的历史功能不应被抛弃,合理处置其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体,是保护规划的重点。
其余名录中的历史街巷与道路均可参照此体系进行评价、分类,并制定相应
的保护对策。
结语
南京的历史文化不应“有名无实”,老城历史风貌保护也不能只停留在“面”和“点”的层面上,更应重视线性空间。
南京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强筋健骨”,历史街巷线性风貌的保护对策的落实工作任重道远,却又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清)甘熙.白下琐言[Z].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2](民国)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首都计划[Z].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3]南京市地名委员会.江苏省南京市地名录[M].南京:方志出版社,1984.
[4]房兆英,樊志明,李传华.南京市白下区地名志[M].南京:方志出版社,2000.
[5]南京市鼓楼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鼓楼区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5.
[6]南京市秦淮区地方志办公室.十里秦淮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2.
[7]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协会.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Z].南京: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协会,2010
[8]赵勇,张捷,卢松,刘泽华.历史文化村镇评价指标体系的再研究——以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为例[J]. 建筑学报,2003.8(20):64-69
[9]周岚,童本勤.快速现代化进程中的南京老城保护与更新[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