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概述1. 本船结构强度计算书根据中国船级社2009年<<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制订2. 结构形式:纵骨架式结构,双底双舷,单甲板。
A级内河自航集装箱船3. 计算尺度:设计水线长:m型宽:型深:m结构吃水m实际吃水:m方形系数:4. 主尺度比(符合规范之规定):L/D==<25,B/D==<4第二章 结构计算 外板:平板龙骨()船中部平板龙骨厚度应按船中部底板厚度增加1mm 。
平板龙骨的宽度应不小于,且应不小于。
B ≥(m) =实取全船平板龙骨厚δ=11mm,平板龙骨宽度2m 。
船中部底板(及)船中内大舱口船货舱区域的船底板厚t 应不小于按下列式子计算所得: )(γβα++=S L a t mm=××+×式中:α、β、γ——系数。
由A 级航区和纵骨架式,a=; 0.066 4.50.8αβγ-=;=;= 船底板尚应不小于():r d s t +=8.4 mm =××=式中: d ——吃水,m ;d= s ——肋骨或纵骨间距,m ;s= r ——半波高,m,r=(级航区选取) 船底板尚应不小于(): )(γβα++=S L a t mm =×(×+×+)=式中:α、β、γ——系数。
由A 级航区和纵骨架式,a=; 0.05.9αβγ=;=3;=1.0 实取船底板厚10mm δ=舭列板()舭列板厚度应按船中部船底板厚度增加。
即δ=+=(mm)实取舭列板厚度10mm δ=。
注:本船采用的是圆舭,则舭列板宽度应至少超过舭部圆弧以外100mm ,并应超过实肋板面板表面以上150mm 。
舷侧外板(及)船中部舷侧外板厚度应不小于船底板厚度的倍。
即δ≥×= (mm) 舷侧外板的厚度应与船底板厚度相同。
实取厚度为10mm 舷侧顶列板(及)船中部舷侧顶列板的厚度应不小于强力甲板边板厚度的倍或舷侧外板厚度增加1mm ,取其大者。
货舱区域舷侧顶列板在强力甲板以下的宽度应不小于,其厚度不小强力甲板边板厚度的倍或舷侧外板厚度增加1mm ,取其大者。
舷顶列板宽度 b=×=100.858.5mm δ=⨯= 10111mm δ=+=实取舷侧顶列板厚11mm δ=,宽度900 mm 。
内舷板()内舷板的厚度应与舷侧外板厚度相同,应直接延伸至船底板,实取t=10mm 。
内底板(及)载货部位内底板厚度t 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t=×=式中: s ——肋骨或纵骨间距,m ;s=h ——计算水柱高度,m ,自内底板上缘量至干舷甲板边线(或舱棚顶板与围壁板交线)的距离。
实取内底板厚度t=10mm 。
甲板(及)船船长大于或等于50m 的船舶,其中部货舱区域内的甲板边板的厚度t 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 t=smm=×=t 6.3s hmm=6.30.60.5=2.67mm =⨯⨯t==×=式中:L ——船长,m ;s ——纵骨间距,m ;a ——航区系数,对A 级航区船舶取a =1 h ——甲板计算水柱高度,m ,强力甲板取 实取船中部甲板厚度t=10mm 。
船中部甲板边板的宽度应不小于,厚度应按甲板厚度增加1mm 。
故甲板边板的厚度为t=11mm ,宽度为2000mm 。
船底骨架考虑船型,船底采用双底纵骨架式,其在中纵剖面处的高度h 应不小于下式计算之值,且不小于700mm 也不大于1500mm 。
1h=27+47=27+4714.9=727.3mmB ⨯B 1——双层底计算跨度,m 。
双舷侧船取内舷板至内舷板的距离。
实取h=800mm 实肋板()双层底实肋板不论骨架形式,其间距应不大于。
实肋板的厚度应不小于所在部位船底板的厚度。
实肋板腹板高度与厚度之比大于100 时或实肋板腹板高度大于800mm 时,应在实肋板腹板上设置垂直加强筋。
加强筋的厚度与实肋板厚度相同,宽度为厚度的8 倍,其间距不大于1000mm 。
实肋板腹板上应尽可能减少开孔,对必须开设的人孔,其高度应不大于实肋板高度的 倍,宽度不大于实肋板高度的 倍。
开孔边缘应采用面板加强,其厚度不小于腹板厚度的 倍,宽度不小于80mm 。
开孔间距应不小于双层底的高度;开孔的边缘距货舱底部边缘的距离应不小于开孔宽度的 倍。
实取:实肋板的厚度t=10mm ,垂直加强筋的厚度t=10mm ,宽度为80mm 。
桁材()双层底桁材的间距应不大于。
中桁材应连续贯通,其厚度应与所在部位平板龙骨厚度相同。
对于平底船可免设中桁材。
旁桁材由间断板构成,其厚度应与所在部位船底板厚度相同,但应不小于相连实肋板厚度。
纵骨架式双层底纵桁材,当其高度与厚度之比大于100 时或腹板高度大于800mm 时垂向加强筋,其厚度与桁材的厚度相同,宽度为厚度的8 倍,间距不大于1000mm 。
桁材腹板上应应尽可能减少开孔,如需开孔应满足本节 的规定。
实取:中桁材80011⨯,旁桁材 80010⨯。
内底纵骨()货舱区域内底纵骨的剖面模数W 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实取内底纵骨取型号为1258010L ⨯⨯的不等角钢,带板尺寸为60010mm ⨯。
剖面模数为W=>104cm 3。
船底纵骨()船底纵骨除应满足本篇的要求外,其剖面模数尚应不小于内底纵骨剖面模数的倍。
船底纵骨实取型号为1258010L ⨯⨯的不等角钢,带板尺寸为60010mm ⨯。
舷侧骨架舷侧普通肋骨()取交替肋骨制普通肋骨的剖面模数W 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 W=Ks(d+r)l ²=××(+)×2^2=³ 式中: K ——系数,按表 选取; s ——肋骨间距,m ; d ——吃水,m ;r ——半波高,m ,按本篇 的规定;l ——肋骨跨距,m ,对主肋骨和未设置舷侧纵桁的普通肋骨,取肋骨与实肋板内缘交点至肋骨与横梁内缘交点间的垂直距离,如图 所示;主肋骨制若设置舷侧纵桁时,主肋骨跨距仍按本规定确定;对设有舷侧纵桁的普通肋骨,取肋骨与实肋板内缘交点至舷侧纵桁的垂直距离,但应不小于。
实取不等角钢1008010L ⨯⨯,带板60010mm ⨯。
其W= 3cm > 3cm 。
强肋骨()强肋骨的剖面模数W 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 W=6s(d+r)l ²=6××(+)×3²=³实取T 型钢1201022010⨯⨯, 带板尺寸为1200×10。
其 W=3cm >3cm ,符合要求。
舷侧纵桁()舷侧骨架采用横骨架式时,应在内、外舷设置一道舷侧纵桁,舷侧纵桁的剖面尺寸与强肋骨相同。
实取T 型钢1201022010⨯⨯, 带板尺寸为1900×10。
肘板(及)舱底纵骨应与货舱区船底纵骨相同。
外舷强肋骨可与实肋板搭接相连,搭接长度应不小于强肋骨腹板高度,或设肘板与实肋板连接,肘板的直角边长与实肋板腹板高度相同,厚度与实肋板厚度相同。
内、外舷的普通骨材可直接与实肋板搭接相连。
搭接长度为普通骨材高度的2倍。
舱底实肋板(及)舷舱内单底实肋板应由货舱区的实肋板直接延伸,货舱为双层底结构,则舷舱内单底实肋板的高度可为货舱区双层底高度的1/2。
实肋板的厚度与货舱区实肋板的厚度相同,实肋板上缘应设折边或设面板。
舱底肋骨应与货舱区船底骨材相同。
甲板骨架甲板强横梁()开口线外侧甲板在设置强肋骨的肋位上应设置强横梁,强横梁的间距应不大于。
双舷侧结构的开口线外侧夹板强横梁应与舷侧强肋骨尺寸相同。
实取T 型钢1201022010⨯⨯。
甲板横梁 ()双舷侧结构的开口线外侧甲板横梁应与舷侧肋骨尺寸相同。
实取不等角钢1008010L ⨯⨯。
甲板纵桁 ()大舱口开口线外侧的甲板纵桁尺寸应与强横梁相同。
实取T 型钢。
纵骨()开口线外侧甲板纵骨的剖面模数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 W=kcsL=×××=式中:k ——系数,k = (650 -11L + ×10-3=;c ——系数,对A 级航区船舶强力甲板取; L ——船长,m ;开口线外侧甲板纵骨的剖面惯性矩I 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2241.1al =1.160.647 2.4=384.26cm I =⨯⨯式中: a ——纵骨连同带板的剖面积,cm 2; l ——纵骨跨距,m ,取强横梁间距。
实取不等角钢1008010L ⨯⨯带板尺寸为600×10。
其W=,I=。
舱口围板()船长大于等于40m 且长大舱口围板在船中部范围内连续时,舱口围板伸出甲板以上的高度h 应大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且不大于1500mm : h=KD=×6=2730mm式中:K ——系数, K=1248-16L+²= D ——型深,m ; L ——船长,m 。
长大舱口围板厚度t 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 t=+=×+=式中:L ——船长,m 。
实取舱口围板的高度为h=1100mm ,厚度为t=10mm 。
长大舱口围板伸入甲板以下至少200mm 。
双舷或舷顶设有抗扭箱的大舱口船,舱口围板应与内舷板或抗扭箱内侧板布置在同一平面内并与之连接。
长大舱口围板应设置水平桁扶强,水平桁应位于舱口围板顶缘或位于舱口围板顶缘以下不超过300mm 范围内。
水平桁的剖面积应不小于甲板以上舱口围板剖面积的倍。
水平桁的尺寸为不等角钢1008010L ⨯⨯。
舱口加强为U 型板250250250⨯⨯。
抗扭箱抗扭箱的尺寸根据总布置图可知:h=1200mm ,b=1450mm 。
板及骨架()抗扭箱采用纵骨架形式。
内侧板厚应不小于舷侧外板的厚度,如设有舱口围板且不小于舱口围板厚度。
下封板的厚度应不小于舷侧外板的厚度。
外舷板、内侧板的骨架形式和结构尺寸与舷侧板骨架形式及构件尺寸相同。
实取抗扭箱纵骨为不等角钢1008010L ⨯⨯。
平台甲板厚度为t=10mm ,内侧板厚度为t=10mm 。
舱壁 ()首、尾横舱壁()货舱前、后的横舱壁的厚度应不小于按第2 章计算所得之值加上:式中: K 、c ——系数,按表 选取; s ——扶强材间距,m ;h ——由舱壁下缘量至舱壁顶端(深舱舱壁另加或量至溢流管顶端的垂直距离,m ,取大者,但应不小于。
实取横舱壁的厚度为t=10mm平面舱壁扶强材一般竖向布置。
平面舱壁扶强材的剖面模数W 应不小于按第2 章计算所得之值:式中: K ——系数,按表 选取;s ——扶强材间距,m ,防撞舱壁和深舱舱壁扶强材间距应不大于650mm ,干货舱舱壁扶强材间距应不大于750mm ;h ——自扶强材中点量至舱壁顶端(深舱舱壁加或量至溢流管顶端的垂直距离,取大者,m ,但应不小于;l ——扶强材的跨距,m ,取包括肘板在内的扶强材长度,若设有与扶强材垂直的桁材,取桁材至扶强材端部或桁材之间的距离,取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