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职教集团建设新模式的探索

职教集团建设新模式的探索

职教集团建设新模式的探索摘要:目前,建设职教集团已成为助推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然而,建设职教集团过程中,存在着认识模糊、管理无序、缺乏机制约束等问题。

可以通过建立新型管理体制、实现职教集团与产业集聚区的无缝对接、重点项目带动、多元投资、多元办学等方式来创新职教集团建设模式。

关键词:职教集团建设新模式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困难与挑战。

作为一种崭新的办学理念和高效的办学模式,职教集团建设正在成为破解职业教育难题、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模式。

各地方政府纷纷以实施职教集团建设、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为切入点,整合职教资源、促进校企合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实行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多元办学资源整合,引导职业教育走社会化、产业化、集团化的道路。

但在职教集团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职教集团的发展。

(1)观念认识问题。

目前,在职教集团建设上,社会舆论以及部分人员关键是政府部门思想认识有差距,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社会氛围仍然需要进一步营造。

在职教集团外部,认为职教集团是一种形式,只是把一些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牵强的拉在一起,职教集团没有实质功能。

在职教集团内部,仍存在学校热、企业冷一边倒现象。

(2)管理体制问题。

①缺乏有效的统筹管理。

职教集团是以自愿、平等、互惠互利为原则的非营利性、松散型联合体。

集团的实际工作由龙头学校组织开展,龙头学校与理事学校在体制上的平行性,使集团对理事学校的监督管理必须由上级主管部门承担。

而学校与企业体制的不同,使集团对理事企业彻底丧失了约束能力。

职教集团对理事成员约束力的缺失,不利于集团工作的开展,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

②办学的盲目无序。

各职业学校面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缺乏前瞻性的考虑和统筹协调。

特别是农业类的职业学校办学举步维艰,多数涉农类专业为了生存已“农转非”。

一些学校未能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管理理念套用于职业教育,造成职业教育重理论灌输、轻实践训练,内容陈旧,缺乏特色,教学与实践脱离、专业与就业脱节。

③在管理体制上条块分割。

学校行政主管有些由教育行政部门直管,有些由行业代管,职业学校行政、业务管理比较分散。

如高等职业学院划归省教育厅高教处管,中等职业学校划归省教育厅职成处管,技工学校则划归劳动与保障部门管,职业培训与鉴定则由教育行政、行业及劳动分别或同时管理,没有统一的职业教育管理部门,政策不一、标准不一、经费不一,比较混乱。

高等职业教育也一样,往往成为压缩型本科教育,同样没有摆脱理论教育的模式。

同时,省内一些地方历来重视正规学历教育而忽视技术、技能的培训,普遍师资缺乏,特别是“双师型”师资的欠缺尤为明显,实训设备、基地严重不足,始终坚持与普通教育或者本科教育同一路径使得职业教育办学路子越走越窄,招生不足、经费不足、教学质量下降等问题日渐严重。

(3)办学机制问题。

从总体看,目前河南职业教育的体制、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开展不平衡。

大多数学校的职业教育都过于校园化,缺乏社会性;过于规范化,缺乏职业性;过于学历化,缺乏实用性。

即使发展形势比较好的地方,相当一部分还是以学校课堂教育为主,学校与社会组织、生产企业之间有一定的鸿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学历、轻技能等痼疾。

(4)外部环境问题。

建设职教集团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极为重要的是外部环境建设,没有重点项目的支撑,就无法实现职教集团办学能力提升。

目前,各地应该根据中原经济区未来发展需求,创新筹资机制,探索职教集团多元投资融资体制,打牢职教集团建设的根基,保障职教集团建设的资金来源,职教集团建设才能顺利进行,否则就举步维艰,甚至寸步难行。

那么,如何建设职教集团才能使这一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发挥它在发展职业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建设的作用呢?笔者试图对职教集团建设新模式进行如下探索。

(1)建立职教集团新型管理体制。

职教集团的建设应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建立一个由政府负责,相关部门、企业、职业学校负责人参加的管理委员会,对职教集团建设实施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筹规划、统筹资源、统筹建设,打破部门分割、行业分离、城乡脱节的旧格局,建立一个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教育与其他部门,以及区域之间联结互动的新型管理体制。

在新型管理体制中,理顺政府、市场、社会和职业教育集团的关系及集团内部各成员的关系,赋予各主体应有的地位和功能,使各主体各司其职、各尽其责,这是促进职教集团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外部,需要建立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政府宏观调控、市场有限调节、社会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

在内部,需要建立科学的组织管理机构,通过制度设计,建立统一的行为规范和利益协调规则,充分体现职业教育集团主体办学的多元化效益。

(2)实现职教集团与产业集聚区无缝对接。

在当前各地大力发展产业集聚区的情况下,积极规划,实现职教集团与产业集聚区无缝对接可以说是一种可行的发展思路。

开展“校企合作、实现职教集团与产业集聚区对接”不仅是职教集团建设的需要,也是为中职毕业生找到理想的就业岗位,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的需要,对于为当地岗位人才的培养、发展区域经济有着重要的作用。

实现职教集团与产业集聚区无缝对接,对于帮助职业学校毕业生找到实现理想的就业岗位,企业招到合格的技能工人,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校企合作、实现职教集团与产业集聚区对接是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是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具体表现,也是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走工学结合之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重要举措。

顾名思义,“校企合作,与产业集聚区对接”就是职业学校根据社会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办学方向、调整学校与企业的关系,改变育人者与用人者之间的脱钩状况,通过对接,构建由学校与企业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直接上岗能力,使学生在就学阶段完成学业,掌握技能,成功就业。

“坚持校企合作,实现职教集团与产业集聚区对接”是开放办学的一种思想。

一是它丰富了“工学结合”这种新型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内涵,把学生融入企业,可以达到“学中有工、工中有学”的教学效果;二是体现了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是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学习制度;三是确立了具有职教特色的人才培养观,可使封闭的学校教育走向开放的社会教育,从单一的学校课堂走向实际的职业岗位。

“坚持校企合作,实现职教集团与产业集聚区对接”是育人的一种新模式。

这种模式实际上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培养模式的深化,都体现了教育与经济、学校与企业、读书与技能的有机结合。

以上无论何种形式都强调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重视学习与劳作的“双交叉”,强化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最主要的思想是加强“工”与“学”的关联度,这是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最佳模式。

“校企合作,与产业集聚区对接”是工学结合的基础和条件,是半工半读的育人方法,是订单式培养人才的途径,是校企结合的表现形式。

“坚持校企合作,实现职教集团与产业集聚区对接”是职业教育工作的一种探索。

在职教集团内通过学校与企业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为学生找到了实习与就业的切入点,也为企业开辟了一条新的人才培养之路。

我们可以在校企合作、与产业集聚区对接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建立适应与产业集聚区对接的招生、学籍、教学等学校管理制度,探索与建立实现学校和企业合作互惠,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探索与建立学校和企业共同担当的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内容,形式、场地、纪律、安全、效益、考核、评价等管理机制和学生勤工俭学,实现免费就学的半工半读帮学措施。

(3)推进职教集团重点项目建设。

要建设特色职教集团,需要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形成一批省级、国家级亮点工程。

一是积极支持中职学校的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

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扩建,办成一批综合性的职业院校,并采取校企联合办学等形式,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职业教育集团。

二是积极进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精品课程、精品专业建设等重点工程,努力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提升办学能力。

(4)探索园区多元投资融资机制。

职业教育是一项伟大而复杂的工程。

在各类教育中没有任何一类像职业教育这样,与经济社会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也没有任何一项工作像职业教育这样实施的内外环境如此复杂。

要建设职教集团亮点项目,需多方筹措资金,探索多元投资融资机制。

要创新筹资机制,探索多元化投资融资体制,为职教集团顺利建设提供可靠资金保证。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财政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增长的机制。

提高城市教育附加费在职业教育上的比例,设立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专项经费,增加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逐步实现以在校生和生均培养成本为主要指标的新型财政拨款机制。

二是制定企业制度化投资机制,充分利用企业先进的设备设施资源,建设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实习基地、就业基地和科研基地。

三是探索社会投资融资机制,用市场的办法吸引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投资,引导社会各方面投资入股,共建共享,扩大职业学校融资渠道。

四是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在职业教育项目、改善农村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及其他中央教育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等方面的经费支持等。

(5)实现多元办学模式。

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仅靠学校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必须依靠社会力量办学,切实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重点探索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制度性文件,形成全新的办学体制和育人机制。

进一步完善鼓励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的制度,切实推动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新格局。

总之,职业教育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工程,是改善民生、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民心工程。

要办好职业教育,需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实现集团化办学,改革创新培养模式,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好更多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1]崔炳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理论与实践[M].大象出版社,2008,3.[2]华北庄.中国产学合作教育探索[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3]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4]傅维利.教育问题安全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6,7.[5]石伟平.时代特征与职业教育创新[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2.[6]袁振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