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设计】3013届高一语文教师用书模块综合检测模块综合检测(一)课下作业粤教版必修1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濡.养/乳.液卤.水鸡/露.宿风餐梦呓./自怨自艾.B.戏谑./虐.待倒.春寒/翻江倒.海犄.角/掎.角之势C.禅.宗/禅.让和.稀泥/曲高和.寡蹒跚./姗.姗来迟D.稽.首/稽.查发横.财/横.行霸道戕.灭/呼天抢.地解析:A项,rú/rǔ,lǔ/lù,yì/yì;B项,xuè/nüè,dào/dǎo,jī/jǐ;C项,chán/shàn,huò/hè,shān/shān;D项,qǐ/jī,hèng/héng,qiāng/qiāng。
答案:B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国学著作汗牛充栋,虽然是很多古人杰出智慧的成果,但也存在不合理、不科学的成分,正是这种良莠不齐的状况,使得国学阅读尤其要注重甄别,择善而读。
国学经典不同于网络上速生速朽的文化产品,它是一种智慧的发酵与岁月的沉淀,蕴涵着丰富的知识与深刻的哲理,惟有细嚼慢咽,才能慢慢领悟。
一遍不行,便再来一遍,久而久之,才能逐渐进入“温故而知新”的境界,每次重读,都有新得,如此读书,才会受益无穷。
A.汗牛充栋B.良莠不齐C.甄别D.细嚼慢咽解析:A项,汗牛充栋:形容藏书非常多。
B项,良莠不齐:指好人坏人都有。
该词的使用对象是人,不可用于水平、成绩、状况等。
C项,甄别:审查辨别(优劣、真伪)。
D项,细嚼慢咽:慢慢地吃东西,引申为慢慢去体味。
答案:B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日前,省物价部门表示,将加强成品油市场的监测,强化价格的监督检查,对突破国家规定的价格和变相涨价,要严肃查处,切实维护成品油市场的稳定。
B.近几年原本一枝独秀的央视春晚口碑日趋下滑,有的观众边看边骂、边骂还边看的现象屡见不鲜,但是,依然不错的收视率与可观的经济、品牌效益,令春晚成为诱人的蛋糕。
C.为稳定旅游消费市场,香港消费者委员会对外发布消费警示,曝光了部分以所谓“低价”等陷阱宰客的不良商家。
D.像《中国达人秀》这类“零门槛”的选秀节目,让拥有才华和梦想的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展示天赋和潜能,也让我们懂得平凡人成就自我的关键在于是否相信梦想,相信奇迹。
解析:A项,成分残缺,“变相涨价”后面应有宾语“的行为”; B项,“口碑”与“下滑”搭配不当;D项,“成就自我的关键在于是否相信梦想”,两面对一面,搭配不当。
答案:C4.把下面的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统治更为颓败,开平人民迫于生计,开始大批出洋谋生,经过一辈乃至数辈人的艰苦拼搏渐渐有些产业。
②开平市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而过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
③因此,清初即有乡民建筑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
④广东开平碉楼的兴起与开平市的地理环境和过去的社会治安密切相关。
⑤到了民国战乱更为频仍,匪患尤为猖獗,而开平因山水交融,水陆交通方便,一些华侨为了家眷安全,财产不受损失,在回乡建新屋时,纷纷建成各式各样碉楼式的楼宇。
⑥加上其所辖之境,原为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边远交界之地,向来有“四不管”之称,社会秩序较为混乱。
A.②⑥③①⑤④ B.④②⑥③①⑤C.②③①⑥⑤④ D.④①②⑤⑥③解析:④为总领句,说明开平碉楼兴起的两大原因。
②⑥紧承④,概括说明两大原因。
③①⑤则按时间顺序展开,具体细说开平建起碉楼的原因。
答案:B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22分)尚节亭记刘基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
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
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
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
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
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
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夫节之时义,大易①备矣;无庸外而求也。
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
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为液,为瘿肿,为樛屈,而以害其生矣。
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
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
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
必有义焉,不可胶也。
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传②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注] ①大易:指《易经》。
②传:在此指《礼记·中庸》的注。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坐右之器以欹.欹:倾斜,这里指“倾斜的物品”B.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比:比拟C.至于涉.寒暑,蒙霜雪涉:经历D.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宜:应该解析:D项,宜:适宜。
答案:D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于是乎有裨焉.B.或以.之惩志而自警然则以.节言竹C.以为游艺读书之.所气之.所聚之D.予观而.喜之而.不可夺之君子解析:B项“以”,均为介词,用、拿。
A项“焉”,兼词“于之”,从花草树木中/语气词,无义。
C项“之”,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D项“而”,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却。
答案:B7.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其中“节”字含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①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②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③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④人道有变,其节乃见⑤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⑥守死,大节也⑦好植竹,取其节也⑧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A.①⑦⑧ B.②③⑤C.④⑤⑥ D.④⑤⑧解析:①②③⑧中“节”取实义,④⑤⑥中“节”取象征义,句⑦二者兼而有之。
答案:C8.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的人种植花草树木都是为了取其所蕴涵的精神,并不是只为了好玩。
同样别的一些物什也能反映人的精神追求。
B.会稽的黄中立,就是因为竹子有节而喜欢种植竹子,并在竹林中修了一座“尚节之亭”。
作者看到以后很喜欢。
C.作者认为花草树木的节体现出阴阳寒暑的中和之道,而作为人的大节则体现为极难做到的中庸之道。
D.《礼记·中庸》的注书上说:为人处世,平时在家就开始讲究,他日必能做到应对自如。
黄中立却不是这样的。
解析:D项,《礼记·中庸》的注书上是说:在做事前预先计划好,就不致发生困惑。
另外,在作者看来,黄中立正是这样的。
答案:D9.断句和翻译。
(10分)(1)用“/”给下列语句断句。
(4分)传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6分)①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传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2)①的确,里面有什么就会表现在外面,因为(天赋的本性)能够表现在形体上。
(注意“信”“为”“践”的翻译)②所以辞让国君之位,这件事是大节,在于泰伯就做对了,在于季子就没有做对。
(注意“让”“是”的翻译及判断句式)参考译文:古人栽种花草树木是想从中获得深义的,难道仅仅是为了玩赏爱好吗?所以兰花是取它的芬芳之义,谖草是取它忘忧之义,莲花是取它生长在污泥里,却不染污秽之义。
不只是花草树木,(其他如)用玉石做佩饰,用象牙做环圈,用倾斜的器具做座位右边的摆设(也是这个意思);有的人拿它来比拟美好的德行而借以自勉,有的人拿它来警戒不良的想法而借以自警;这样做,在提高道德修养方面是有好处的。
会稽人黄中立,喜欢种竹子,取竹有节的意思,因此他在竹林间建了一座亭子,起名叫“尚节之亭”,作为读书游玩的地方,淡泊而无向外营谋的念头。
我见了,很喜欢。
竹子作为一种植物,体质柔弱,当中还是空的,柔美却不会被风雨摧残折断,因为它有节。
至于经历冬天的严寒、夏天的酷热,遭受霜雪的侵袭,而枝干不改,叶子不变,颜色依旧青青的,像是守住大节而不可以使他改变的君子一般。
的确,里面有什么就会表现在外面,因为(天赋的本性)能够表现在形体上。
这样,就拿节来说明竹子,(否则)又能拿什么崇尚竹呢!世风衰败,道德沦丧,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很少了。
中立有才能还没有开始施展就早早地因崇尚节操而立下志向,这的确具有大大超过常人的地方,我又怎能不高兴呢?关于“节”字比较适宜的含义,《易经》已解释得十分完备了,用不着到外面去寻求解释。
花草树木的节,其实是枝叶所生的地方,生气聚集在那里,筋脉也聚合在那里。
所以得到这个节的中和之道,就可以生长茂盛,枝条通达,而长成美好的植物;反过来,得不到这个中和之道,就变成流出汁液、生出赘瘤、枝干弯曲的坏草木,从而残害了它的生命。
因此一年中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就是节气;所谓节气,就是阴阳寒暑转换的时机。
在人生旅途中遭到变故,人的节操就会显露出来;所谓节操,是人很难表现得恰到好处的,于是有了中庸(的标准)。
所以辞让国君之位,这件事是大节,在于泰伯就做对了,在于季子就没有做对;用死来守住自己的节操,也是大节,在子思那里是适宜的,但在曾子那里就太过了。
必定要看看怎样才能合乎义,不可固执。
分辨得不精细,处理得不恰当,就不能畅达通顺,而变成流出汁液、生出赘瘤、枝干弯曲的花草树木了,这不就差太远了吗?《礼记·中庸》的注书上说:“在做事前预先计划好,就不致产生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