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2第二章认知过程(心理学基础)

02第二章认知过程(心理学基础)

第二章认知过程第一节注意一、注意概述(一)注意的概念与特点1、注意的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之一,它不是独立的心理活动过程,贯穿于认识全过程,贯穿于一切心理活动的始终,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

2、注意的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①注意的指向性:表现出人的心理活动具有选择性。

不仅表现为选取某种活动和对象,还表现为心理活动对选择的活动和对象的长时间的保持。

②注意的集中性:不仅指离开一切与活动对象无关的东西,也指对各种干扰刺激进行抑制,以保证注意的对象能得到比较鲜明和清晰的反应。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两者是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没有指向就不会有集中,集中是指向的体现和发展。

(二)注意的外部表现在注意某一个活动或对象时,常常伴随特定的心理变化和表情动作。

注意时最显著的外部表现:1、适应性运动。

在注意状态下,感觉器官一般是朝向注意对象的。

如在注意听一个声音时,往往是“侧耳倾听”。

最明显的适应性动作是个体能跟随组织者的思路,配合做各种运算或操作等。

这也说明个体正处于积极的有意注意状态。

2、无关动作停止。

当集中注意时,就会高度关注当前的活动对象,一切与活动本身无关或起干扰作用的动作会相应减少甚至停止。

3、呼吸运动的变化。

在注意时,呼吸会变得轻微而缓慢,呼与吸的时间比例也会变化,一般是吸得更短促,呼得延长。

在紧张注意时,甚至会出现呼吸暂时停止的现象——屏息现象。

(三)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

即选择有意义、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相一致的刺激,避开与之无关的、干扰当前活动的各种刺激并抑制对它们的反应。

2、保持功能。

即使注意对象的映像或内容维持在意识上,得到清晰、准确的反应。

3、调节和监督功能。

即控制心理活动向着一定的方向或目标进行。

(四)注意的分类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注意可以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1、无意注意(1)概念: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不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如上课时,学生被突然飞来的动物所吸引。

(2)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①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对比关系、活动变化、新异性;②主观条件,即人本身的状态。

包括当时的需要、特殊情绪状态、直接兴趣。

2、有意注意(1)概念: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显示了人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人所特有的。

(2)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①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目的越明确、越具体,越容易保持。

②合理组织活动。

活动组织是否合理关系到有意注意的保持。

如有良好工作、生活习惯,就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全神贯注地完成任务。

③对兴趣的依从性。

间接兴趣是一种对活动结果的兴趣,有了这种间接兴趣,尽管活动本身鼓噪,但有意注意人能保持很长时间,使人长久地从事这种活动,直到任务完成。

④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外界的刺激物、机体的某些状态(如疾病、疲劳等)、无关的思想和情绪等都可以干扰正在进行的活动,因此,要采取措施,排除干扰。

(3)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两者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注意,但在实际工作中两种注意都需要。

如只有有意注意,长时间工作会使人疲劳,使工作进行不下去;如只有无意注意,稍遇困难或干扰,注意就容易分散,同样也不能做好工作。

两种注意常交替发生,一些简单的不重要的活动只需要无意注意。

而对于复杂的重要的活动则必需有意注意。

3、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它同时具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如初学文言文,不感兴趣,只是为完成任务,这就是有意注意,此后,随着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对文言文产生了兴趣,凭兴趣可自然地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这时的注意就是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服从当前的活动目的与任务,又节省注意的努力,因而对完成长期、持续的任务特别有利,培养有意后注意关键在于发展对活动的兴趣。

二、注意的品质(或基本特征)(一)注意的范围1、注意范围的概念也称注意的广度,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

在同一时间内注意的范围越大,知觉的对象就越多,能够输入更多的信息,有助于学习和工作的效率的提高,反之就越少。

2、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①范围的大小与被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

知觉对象越相似,排列越集中或有规则,注意范围也就越大;反之,注意范围则越小。

②范围的大小和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分不开。

阅读一篇文章,担任编辑任务的人与从事校对工作的人,注意范围就不一样,前者大,后者小。

③范围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一个人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经验越多,知识越广,就越善于组织所感知的对象,把它们联系成一个整体来感知。

(二)注意的稳定性1、注意稳定性的概念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

持续时间越长,注意就越稳定(稳定性是注意的时间特征)。

如学生在45分钟的上课时间内,将注意保持在于学习活动有关的对象上,司机在开车时将注意保持在观察道路情况上。

注意起伏:要使注意持久地集中在一个对象上,是很困难的。

短时间内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或注意的摇动)。

它是由人的感受性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的状态,而是间歇性地加强和减弱造成的。

注意的起伏周期一般为2、3秒到12秒。

这种现象在复杂的认知活动中是经常发生的,而只要注意没有离开当前的对象,注意起伏就不会产生消极的作用。

注意的不稳定表现为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

如学生上课时开小差现象。

注意的稳定性是衡量注意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必须具有持续的注意,才能有效地学习。

2、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条件)①注意对象的特点。

维持时间的长短取决于事物的复杂和变化程度,简单而无变化的对象,注意集中的时间就短。

但任何人的注意都不能以同样的强度维持20分钟以上。

②有无坚定目的。

注意的集中和稳定主要取决于人们有无坚定目的。

当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而把注意集中于某一对象时,可以保持相当的稳定性。

在实际工作和学习当中,如果允许在10—20分钟的集中注意之后,松弛几秒钟,那么注意的稳定性就可保持数小时之久。

③个人的主观状态。

一个意志坚强,善于控制自己又能同各种干扰作斗争的人,注意就比较稳定;一个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心情愉悦的人,注意就能持久。

(三)注意的分配1、注意分配的概念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如“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教师边上课边观察学生的反应,学生边听课边记笔记等。

是同时,如有先后就不是注意的分配。

2、注意分配的条件注意的分配是要有条件的,有以下三种情况:①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是已经熟练的。

司机开车,只有在驾驶技术已经熟练的情况下,才能把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观察汽车前进的道路上。

②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

注意可以在几种活动上迅速更迭,即所谓的轮流注意。

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上,既能做到按讲稿讲课,又能注意观察学生的听课情况,同时还可以板书和掌握时间。

③几种不同的活动已经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

如有些演员能够自弹自唱,或边说边打快板边表演。

注意分配能力因人而异,其关键是在于能否通过艰苦练习,形成大脑皮层上各种各样牢固的暂时神经联系。

(四)注意的转移1、注意转移的概念是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注意:注意的转移是主动进行的,不是被动发生的。

2、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条件)影响注意转移快慢和难易的条件:①原来注意的紧张度或强度。

原来注意的紧张度越低,转移就比较容易和迅速,反之则较困难和缓慢。

②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

新的注意对象越符合人的需要和兴趣,注意转移就越容易和迅速;反之就越困难和缓慢。

③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

灵活性强的人,注意转移就比较容易,灵活性差的人,注意转移较难。

④各种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

目的性不明确,语言的调节能力太弱,就既不能很快地抑制那些不该兴奋的区域,同时也不能很快地解除大脑皮层上应该解除的抑制,这样就使注意的转移表现不灵活。

相反,如果一个人的注意过于容易受外界影响而转移,这也是目的性不明确,语言的调节能力差的表现。

三、中小学生注意的发展特点与教育(一)在个体发展中,无意注意的发展先于有意注意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

他们的无意注意已相当成熟,一切能引起成人注意的对象也能引起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注意。

有意注意缺乏自觉性,需要教师或其它成人给定目的;在注意进程中也不会阻止自己的注意,需要他人不断地提醒和关照。

随着年龄增长及大脑的成熟,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无意注意从由外界刺激引起逐步向内部兴趣过渡,同时有意注意也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表现为他们能逐步理解自己的学习责任和社会义务,日常的学习活动也已开始更多地依靠有意注意。

高年级学校生已逐渐能够自行确立目的,并根据一定的目的,独立组织自己的注意。

到了中学,学生的无意注意进一步深化,研究表明,由于强烈的直接兴趣的影响,约90%的中学生明显地表现出对某一学科的偏科现象,这是无意注意发展和深化的具体表现。

与此同时,中学生的有意注意也得到发展,并且逐渐取代无意注意的优势地位,在学生学习中跃居主导,最明显的特点是注意的随意性增强,具体表现为中学生学习活动的目的性、自觉性和计划性增强,注意逐渐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性质。

虽然中学生的有意注意有了明显发展,但无意注意的作用在学习活动中仍占有一定的地位。

这就决定了中学生注意的发展明显地存在着几种不同的类型:以无意注意占优势的情绪型、以有意注意占优势的意志型、以有意后注意占优势的自觉意志型,即智力型。

教师应针对他们注意发展的特征和个别差异,发展其注意力。

(二)注意品质的发展1、注意稳定性的发展。

注意稳定性不良在小学生中是很常见的现象,这是由于他们容易受到外界刺激和自身兴趣的左右。

随着意志力的发展,中学生控制自己的注意的能力显著增强,注意的稳定性得到了迅速的提高。

注意稳定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但发展的速度不尽相同。

其中,小学阶段发展速度较快,中学阶段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2、注意广度的发展。

注意的广度除了与注意对象的特点和性质有关外,主要取决于个人的知识经验。

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经验变得丰富,注意广度日益扩大,13岁少年注意的广度已接近成人水平。

3、注意分配能力的发展。

个体的注意分配能力发生较早,但发展较为缓慢。

小学三年级和五年级学生的注意分配能力基本上不存在差异。

4、注意转移的发展。

注意转移的能力是随着个体大脑神经系统的内抑制能力、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而迅速发展。

研究表明,注意转移发展的趋势是:小学二年级至初中二年级是迅速增长期,初中二年级至高中二年级是发展的停滞期,高中二年级至大学二年级是缓慢增长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