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题西林壁》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轼的资料。
3.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吟诵):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
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板书课题: 《题西林壁》)师:这首古诗,同学们肯定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二、学习课文:(一)解诗题,知作者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2.师:谁知道轼的生平?(生交流轼的资料。
)(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洵、其弟辙被合称为“三”。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本文是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轼描绘的这座山吗?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
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 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出示小黑板)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多诵读: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
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
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朗读划分)2.四人小组表演悟诗情: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
但余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三、师小结:《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作业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板书:《题西林壁》宋.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写实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学会了唐代诗人白的诗,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宋代诗人轼的诗。
那老师想问问同学们,通过课前预习,你们对轼了解多少呢?轼是宋代着名的书画家,文学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和书画作品,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开创了豪放派词的先河。
今天大家预习得很好,我们大家以后也要坚持课前预习、查资料,对我们学习很有好处。
二、学习新课在学习古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古诗的背景。
(播放课件──古诗背景)了解了古诗的背景,大家看黑板,自由读古诗,投入自己的感情,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注意读出古诗的韵味来。
(学生试读)同学们,我们观看一下动画片,听听轼当年来到庐山是怎么读的?大家一边听一边考虑怎样划分拍节。
(播放课件,轼来到庐山前,吟咏古诗)划分拍节,标注于黑板上。
这首诗的意思很简单,请同学们自由组成学习小组,理解古诗意思。
古诗是语言的精华,短短几个字表达的却有诸多的意思,大家可以加上自己的语言或你喜欢的形容词,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你的理解。
(指生汇报)大家说得真好,那么我们来看看对于这首诗的意思,我们应该掌握哪些呢?(播放课件,学习重点)这首诗的意思大家已经理解了,前一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写作者的所见,那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作者的所感,那作者为什么在庐山游览后,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生:因为作者就在庐山之中。
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是一句千古名句,他说明了很多的道理。
轼身在庐山之中,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能会遇到这样的事,同学们,你们来说说你自己的理解,关于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这句话有什么道理?你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事吗?学生自由发言。
观看课件。
(播放茶壶从各个角度看不一样的动画)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题西林壁》这首古诗,并且明白了一个道理,看事物不能从一个角度看,要看全面,当然看人,看事也都是一样。
接下来,我们大家自己读古诗,试背诵,看看谁能默写下来。
教材简析这首诗是宋朝文豪轼浏览庐山时,在庐林寺的墙壁上题写的一首对庐山带有总结性质的诗,表达了对庐山的赞美之情。
诗句“不是庐山真面目”,蕴含哲理,成为成语,传诵千古。
教学要求1、借助于注释理解诗歌的容,了解诗歌描写的是怎样的景色,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2、在理解词句,了解诗歌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讨论从诗中受到的启发。
3、有感情的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情感,明白诗中的哲理。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破题质疑1、位于长江边上的庐山,以其风光秀丽,气候宜人而备受游客的青睐,历来游览过庐山的文人墨客都留下了珍贵的墨宝。
在歌颂庐山的众多故事中,有一首却别具一格,千古传颂。
2、这节课我们就走近庐山,走进宋朝大诗人轼的《题西林壁》,感受庐山的美,板书诗题。
3、学习这首古诗,你认为应该主要解决哪些问题?预设: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二、潜心批读,自主探究——古诗意思1、初读感知,把握大意:1自由读古诗,要读通顺,读正确。
2同桌俩互读互听互评。
3指名读古诗,注意纠错。
4这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回忆一下你准备采用什么方法理解古诗的意思?3、出示自学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先采用结合注释、联系诗句、观察插图等方法理解题目、词语、诗句的意思,把自己的理解用铅笔批注在旁边;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打上“?”4、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根据学情,留足时间。
三、多元对话,合探解疑——古诗意思1、指名读古诗。
2、通过自学你明白了那些词语、诗句的意思?3、你有哪些地方不理解的?提出来,共同探究。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一说———议一议———再说说。
5、读诗句,想画面:边轻声读边展开想象,把你脑海中所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绘下来。
3、同桌俩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潜心批读,自主探究——体会情感1、出示自学提示:自由读古诗,边读边体会;自己从诗句中体会到什么?是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体会到的?把自己的体会批注下来;你认为这首诗该怎样读才合适?自己试着读一读,要读出原诗的味道。
2、学生自读体会,教师照顾学困生的自学。
五、多元对话,合探解疑——体会情感、1、同桌交流自己的体会,相互说一说,读一读,评一评。
2、谈谈你从诗句中体会到的,引导学生抓关键字词体会诗人的情感。
预设:(1)从“横、侧、远、近、高、低”等方面看庐山,景色一样吗?从中你体会到什么?(2)把后两句诗改写为先因后果的句子因为我,所以。
(3)作者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由此你想到了什么俗语?3、练习朗诵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古诗并评议或表演式朗诵古诗。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背诵这首古诗。
六、拓展练习,升华认识1、自读古诗,区别异同。
望庐山瀑布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千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交流自己的看法。
3、老师总结:同样是写庐山的诗歌,可是表现的方法却不相同。
一个选取庐山瀑布为视角,表现庐山的秀美壮丽,想象大胆豪放,风格清新飘逸,而另一个却从不同的方面对庐山之美进行了总结,写出了庐山的气象万千,悟出了深刻的哲理,诗句活泼生动而韵味醇厚。
七、审视文本,放胆质疑1、分角色朗读古诗。
2、古诗读到这里,诗句的意思读懂了吗?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中的哲理弄明白了吗?还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如果有,请大胆提出来。
3、随机质疑,相机引导学生自主解疑。
八、课外延伸,拓展探究1、轼的诗精致秀美,千古传颂,请大家课后收集轼的诗词,选择最喜爱的一首背下来。
2、积累富含哲理的古诗名句《题西林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
宋朝着名诗人轼在游览庐山后采用叙事与说理相结合的方式,将自己的所看所感记在庐林寺的墙壁上,成为不朽的佳作。
本设计对古诗的教学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主要教学程序如下:一、谈话与导入1、师生谈话:大家都旅游过哪些地方?2、师板书:庐山。
生跟读两遍。
3、请学生自己谈谈对庐山都知道些什么。
4、师生共同观看风光片《庐山》。
5、小组交流观后的感受。
6、请学生用一个词语描述一下庐山,并把词语写在黑板上。
二、初学与感知1、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
九百多年前,宋朝着名诗人轼花几天时间游览庐山,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多,在庐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
2、多媒体出示西林寺的图片和《题西林壁》这首诗,师配乐朗读。
3、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
4、教音:岭(lǐng)峰(fēng)不识(bù shí)只缘(zhǐ yuán)5、指名两生和两组读。
6、认识“缘”字:⑴请学生自己通过部首查字典来认识该字。
⑵完成填空:“缘”字用部首查字法查,应查部首,再查画。
第四笔是,名称是,第五笔是,名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