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舞弊三角理论

舞弊三角理论

舞弊三角理论
舞弊的危害不言而喻,其产生也具有一定的原因。

对于舞弊成因的分析,美国注册舞弊审核师协会(ACFE)的创始人、现任美国会计学会会长史蒂文·阿伯雷齐特(W.Steve Albrecht)提出,企业舞弊的产生是由压力(Pressure)、机会(Opportunity)和自我合理化(Rationalization)三要素组成,就像必须同时具备一定的热度、燃料、氧气这三要素才能燃烧一样,缺少了上述任何一项要素都不可能真正形成企业舞弊。

压力可能是经营或财务上的困境以及对资本的急切需求。

机会可能是宽松的或松懈的控制以及信息不对称。

而自我合理化则可能是“我只是向公司借而不是偷”、“我们只是为了暂时渡过困难时期”、“我的出发点是为了一个很好的愿望”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从舞弊三角理论解析舞弊现象——巴林银行舞弊案的反思等。

舞弊三角中的三个因素是两两相互作用的。

企业要想降低舞弊发生的概率就必须想办法同时降低这三个因素。

这也是本文所要思考的问题。

机会因素——是指企业舞弊行为能够被掩盖起来不被发现而逃避惩罚的可能性。

舞弊之所以存在,客观上是因为存在舞弊的机会,即内部控制存在漏洞(内控缺失、内控失效、高管人员逾越内控等)。

主要有六种情况:缺乏发现企业舞弊行为的内部控制,无法判断工作的质量,缺乏惩罚措施,信息不对称,能力不足和审计制度不健全。

1. 法国兴业银行舞弊案
法国兴业银行交易员利用制度漏洞,越权交易期货导致公司亏损72
亿美元。

在法国兴业银行舞弊案中扮演关键角色的是交易员科维尔(Kerviel)。

科维尔最初是在后台管理部门工作的。

他对兴业银行的后台管理极为熟悉,这为他隐瞒自己的巨额仓位提供了方便。

他利用了制度的漏洞最终酿成了这一惨剧的发生。

2. 日本大和银行舞弊案
日本大和银行债券投资案:1995年9月,因为交易员井口俊英违规在账外买卖美国联邦债券,造成11亿美元的巨额亏损,相当于大和银行1/7的资产。

在舞弊案发生后,为了掩盖这笔巨额亏损,井口在11年内伪造了3万多笔交易记录,如此长时间和涉及如此大金额的伪造文件在11年后才被发现。

其原因正是由于当时银行并没有取消其债券保管和监督的工作权限。

这种局面下,井口在银行中实际上同时垄断了债券交易和监督工作。

大和银行的松散管理给了井口可乘之机,这个管理漏洞导致的操作风险最终东窗事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