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全国卷选做题解题方法之改革部分
高考历史全国卷选做题解题方法之改革部分
主干考点整合
命题考向突破
专题规律总结
课后提升演练
答案 (1)特点:设立专门招募、训练军队的中央机构;仿 西式军制及训练方式,采用西方征兵方式;有固定服役期限; 使用新兵器。 (2)影响:确立近代陆海军制,提升军队战斗力,推动中国 军事近代化的进程;军事改革未能加强清政府统治,新军成 为清政府的掘墓人。
主干考点整合
命题考向突破
专题规律总结
课后提升演练
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 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 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 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 一等。
——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
主干考点整合
命题考向突破
专题规律总结
课后提升演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 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1901年,清政府……编练新 军,操习新式枪炮”得出仿西式军制及训练方式并且使用新式 兵器;根据材料信息“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 新军的中央机构”得出当时设立专门招募、训练军队的中央机 构;根据材料信息“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服役期3 年”得出有固定的服役期限。第(2)问,根据材料可知创办了近 代化的军队,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推动中国军事的近代 化;根据材料“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 迅速扩大”可得出新军后来成为推翻清政府的主要力量。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 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
主干考点整合
命题考向突破
专题规律总结
课后提升演练
解析 第(1)问,依据材料信息“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 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等归纳。 第(2)问,依据材料信息“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 纳赋税”、“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 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并结合两税法实施的时代背景来分析。 答案 (1)土地兼并严重,户口不实,贫富两极分化,国家财政 紧张。 (2)简化了税制,扩大了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 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
主干考点整合
命题考向突破
专题规律总结
课后提升演练
视角2 考查相似或不同时期中外改革的比较
【考题4】 (2016·课标全国Ⅱ,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将士领取饷银。甲午战 败后,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 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 练新军,操习新式枪炮。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 练新军的中央机构。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镇, 为常备军,服役期3年。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并有严格的 资格限制。19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 海军部。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统帅。随着革 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 ——据《清史稿》等
主干考点
课后提升演练
考向三 运用相关的原则及规律来评价改革 视角 运用改革的有关理论考查陌生的中外改革 【考题5】 (2016·课标全国Ⅰ,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干考点整合
命题考向突破
专题规律总结
课后提升演练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 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 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 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 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 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 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 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考向一 古代中外重要的社会改革 视角1 考查某一改革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影响 【考题1】 (2016·课标全国Ⅲ,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 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 代的首领以“”“”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 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 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 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
主干考点整合
命题考向突破
专题规律总结
课后提升演练
解析 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意义。第(1)问,依据材 料,从改革庙号、祭祀祖庙、突出太祖子孙、不违儒家礼制、 降爵位等级等角度组织答案。第(2)问,从接受汉族文化、政 治统一、民族融合等角度回答。 答案 (1)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 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 爵位改革结合。 (2)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 决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革阻力。
主干考点整合
命题考向突破
专题规律总结
课后提升演练
视角2 考查相似或不同改革的分析比较 【考题2】 (2013·课标全国Ⅱ,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 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 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 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 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 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 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 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