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高考历史高分解题方法技巧总结

2018高考历史高分解题方法技巧总结

2018高考历史高分解题方法技巧总结一、选择题解题技巧(一)程序式读题、分析题。

①读题干(粗读抓重点,精读抓细节)。

小声读或唇读,找到出题人和自己对话的感觉,不支离破碎的看句子,就像出题者说了一段话,自己需要思考他要表达什么,有什么目的。

②分层,圈关键词(圈出反复出现,反复强调,特别是转折递进的词语)一个句子或逗号一层,画“/”分层。

根据阅读,读题干,分析内容层次。

③抓主旨(关键词)。

把一大堆文字用几个字概括,中心抓准。

从落脚点:“这主要是因为……”“反映出”“这有利于”“变化意味着”“由此可知”反过来体味题干材料。

④比较选项。

一般可以排除两个选项,不符合时间,程度词绝对化……剩下两个纠结的需要比较选项的异同点、差别点,以“A,B”为例。

(1)如果A包含了B情况,选范围大的“A”。

但不能范围过大,必须符合题干范围。

(2)如果“A”是“破”:摧毁了…;打破了…格局;…旧的…;“B”是“立”:建立了…新制度;开创了…格局;…新的…;选“立”不选“破”。

(3)如果A选项符合一段话的中心主旨,表达了出题者意思,选“A”.如果B仅符合部分题干,或部分内容的意思,无法与题干每一层对应,片面不选B。

即使B本身对,史实无误,找不出错来,也不选B。

(4)如果A史实无误,但片面,无法概括解释全部材料,而B史实有误,选A不选B。

(5)如果A出现了“快速”、“确立”一类程度词,慎选,“速度”可以选,“程度”上慎选。

但B选项片面或不符主旨,则选A不选B。

(注意:一般“开始了”也不能选,但推动可以)如果纠结2个选项:①再次审题;②换角度;③主干知识优选(最能概括材料);④与题干可连成一句通顺的话;⑤比较选项。

⑤将选项代回题干、检验。

(二)、注意点1、主语,题干的主语,与选项主语要一致,不能范围过大,或过少。

例(1)苏格拉底…行为;选项:“希腊人维护法律”,错误;原因:苏格拉底≠希腊人。

例(2)毛泽东认为…;选项:“党中央做出了…决定”,错误;原因:毛泽东不是自始至终代表党中央,要看时间。

2、材料优先,结合所学。

(“材料第一,书本第二”原则)例(1)“据此…”中的“此”。

选项:课本的表述,错误;材料的内容是最先考虑的,因为“此”是材料。

材料题主要考查解读史料能力,可能材料已经超出课本知识范围,所以需要我们认真分析材料。

例(2)“所以,他认为…”;选项:课本的表述错误,个人观点,有可能是错误的,不要看见熟悉的课本知识就选。

因为,大家知道材料题,一切从材料出发,要认真分析材料。

3、有年号(多个),有朝代(多个)…变化(数据)例(1):从1840年到1894年,…由10%增到16%。

…;选项:体现促成变化的关键词(原因)体现现象的表述不能是1840年的,也不能是1894年的,必须体现“变化”。

4、证据意识选A/选B必须从材料中找到证据,不能认为对就选;可能选的是与材料无关的选项。

(想象自己去问老师这个题,老师问你,你为什么选A,自己不能说出5条以上的理由来说服老师。

5、史实(包括图片)关注课本战争形势图,国家版图(德国分裂与统一),名人图熟记课本,做题想时间,空间两个方面。

“已经发生”≠“还未发生”。

正确性是第一要义,不管多么像主旨中心,只要有史实错误,绝对不能选。

6、实质题实质是本质,不能选原因,不能选影响。

7、范围不扩大,不缩小时间,空间,主体范围不能扩大,不能缩小。

8、根本题(原因类)有经济选经济,经济决定政治文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统治者角度,不选民族角度,要选统治者角度;有大形势,大背景的,不选政策,大形势影响政策,故选“大形势”、“大背景”。

9、侧面题“从侧面看出”…;选“材料中看不出来的”。

10、矛盾时(1)不能放掉“一个题干的主旨大意”,去选一个主语符合的选项;(2)不能去“扣变化”,而选一个主语扩大的选项;(3)不能排除“一个自己觉得不对的选项”,去选一个片面正确的选项;可能是自己历史知识不足,觉得不对的,不一定错。

一切以主旨为中心,以正确为要。

11、程度词一定、全部、快速、达到…水平、开创了新时代、开始了等等,太绝对的99%是错误的。

12、比较主体/时间/事件读题审题,看落脚点在于比较突出哪个主体;结合中西史实,不同时段同一主体变化史实。

13、想象法,主体置换法(情境型)注重感情色彩假设自己是某朝皇帝,你会采取哪些措施去巩固皇位;假设自己是某个时代商人,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来赚钱;假设自己处理某历史事件,你会触及几方面利益,怎么做最妥当;……14、史学研究型(1)史观:唯物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阶级革命史观、生态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

▲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①生产力的推动作用;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③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任何一个历史英雄人物的产生都是时代造就的);④继承与发展;⑤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2)史料:一手、二手;①注重地下考古发现(一手);②后世小说或当代文字记载有虚构成分、主观因素,慎选(“天朝上国”心态下史料有夸大成分);③史料局部性,如个人性或官方性。

(3)甄别:①“史由论出、论从史出”,要从已有材料出发,印证、辨伪;②“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了;③“二重证据法”,即文献与考古(出土文物)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地下与地面结合)15、常识型例如:各个朝代都城、皇帝变更、姓氏来源(母系→父系)、天干地支纪年法(两个辛亥年)…参考书目《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王力主编(语文、历史通用,淘宝有卖)16、映射现实型例如:古代雾霭现象、古代高考移民、古代惩治贪官反腐;引文,文言文的史料看不太懂,有相关选项映射现实,代回题干大致符合的可以选。

17、推断型推理、判断、预测,一般不选材料直接体现的,结合所学推断。

改错示例:《资治通鉴》载:高宗初即位,欲更立武昭仪为后,犹豫未决,直恐宰臣异议耳。

唐高宗所顾忌的宰臣,通常指的是()A.政事堂议事的宰相B.御史大夫C.三省六部的长官D.谏臣分析:考查唐代政治,想象自己为皇帝害怕什么?我要立武则天为后,为什么犹豫,怕大臣反对,为什么大臣能反对呢,三省六部制的存在;考查唐代三省六部制度,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但分工不同,中书决策,门下审核,尚书执行。

能反对起影响作用的只有中书和门下,而尚书只负责执行,而三省六部长官范围又过大,故C错。

唐代宰相拥有一定的决策权,而政事堂则是宰相和皇帝议事决策的地方。

(注:唐朝三省六部制,一定程度上节制君权,但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节制)18、表格型(常用于数据比较,通过数字分析历史的发展和变化)(1)如果是单一的一组数据,则看发展;(2)如果是几组数据,则要横看+纵看+比较看,即看发展,又要看变化。

其中数据表格标题要注意。

19、概念型、判断正误型、排序型(年号、事件)、推理型、评价型、组合型,以上极少考查;全国卷排序型出现较少,例如“德国版图演变历程”;评价型、推理型,主观题出现较多,概念题没见过。

判断题、排序型、组合型侧重考查课本背诵基础知识,而高考侧重能力的考查,故少考。

20、积累选择题方法(1)“对”的题不一定是“会”的,好题需积累方法和知识点;(2)错题,要用小刀把题抠下来,用胶水粘到本上,用荧光笔标出正确答案,写明错因和对策(下次怎么做)→重要,完成后划“√”,知识性错误回归课本,在错题下方写知识梳理。

(3)分模块整理错题①根据通史:分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②根据主体:分中国(东方)、西方;③根据方法:分“未抓住主旨的”、“主语看错的”…、“…错题”放在一起。

(4)本子开头留一页,记下常犯的错误、教训;(5)马虎做错的题不用整理,浪费时间;写一句狠话放在本子上,或采取一定自惩措施,有效长心眼最重要;(6)不会的题画“?”问完老师,会了以后画个笑脸。

21、选择题需要注意的几个原则:(1)过于绝对化的表述往往是错的;(2)现象和本质(本质优)(3)片面和全面(全面优先);(4)主体一致,切记答非所问;(5)材料优先原则(突破思维模式)。

22、最后要珍惜第一印象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选择题越改越错,所以,没有完全的把握,一般不要修改以前作出的选择。

二、主观题解题技巧(一)、主观题解题——顺序1、先审设问(1)审要求:根据材料一/ 根据材料一、二;(区间,范围)(答案来源)结合所学:先写材料出现的所有点,再结合所学;如果只要求“根据材料一”,没有“结合所学”,答案就在材料一中,不放心的话,有时间可以补写1-2条所学知识。

如果材料当中已经包含所学知识,就不用再增加了。

(2)审语言——“概括”:要简练,关键词突出;如果是“特点”:词语要有特点性,不是大长句;“原因”:即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阶级、国内、国外等)(3)审限定:如“古代教育”、“XX的思想”、“XX现象”2、再回读材料(1)分层:有时是一个句号一层,有时一个句号之内有几层。

(有多个关键词踩分)有时是一个逗号,一个长句子也有2-3个关键词是答案。

要培养“关键词”得分的敏感度,短句多说。

(2)横线划/圈出关键词,写成答案要点,连成短句。

(3)序号化:①……;②……;③……序号对齐;如果一大问有两小问:(一)原因:①……;②……(二)影响:①……;②……(4)写完材料中要点之后,在扩展角度,结合所学。

(二)、常见类型1、原因类:背景/历史条件(背景范围广,原因或条件都是背景的组成部分)(1)背景:①国内背景+国际背景(静态分析);②经济方面:生产力+生产关系;③政治方面:政策+制度+政局④文化方面:文学、思想、宗教、教育、科技(2)原因:大致与背景相似(动态分析,例如:掠夺、压迫、XX的影响等)①主因:同上(背景);②客观:地理环境、外部干扰、势力对比……③深挖原因:表→里(表——直接原因,导火线;里——根本原因:生产力、时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矛盾、社会性质→政治事件;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2、内容类:(1)特点:(事件具体内容,角度小,一般对比得出特点,或者新的原来没有的就是特点)材料有明确的特点词写特点;没有特点词,总结概括,需要积累。

如:出现官府措施:权威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切人…:公平性/普遍性改革与现实紧密相连:实用,与社会变革相结合。

(2)人物活动型:时代性、阶段性、类别性;(3)政策措施型:针对具体问题有针对性的具体办法;(4)思想观点型:强调历史行为的手段和目的;3、变化类:(1)前后变化:事件发生前后;(从…到…)(2)阶段变化型:如自然经济的发展历程;(3)内容变化型:资本主义萌芽;(XXX前是怎么样的,而XXX后是怎么样的)题型:①比较、对比。

说出一方的特点(双方都变化);对比异同(前后),建议先写同,后写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