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32年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偶成。
《偶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32年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虽然写了作者对自己的艰难处境。
对动荡的时局的感慨。
但并不低沉。
一扫中国古人在写这类怀忧伤时的诗作时所表现的那种哀叹忧愁之绪。
作者在他的感怀中灌注了一种愤慨激越的情绪以激励自己和友人。
全诗意境含蓄。
抒情较浓。
作品名称,偶成。
创作年代,1932年。
作品出处,《鲁迅全集》。
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作者,鲁迅。
所恨芳林寥落甚3。
春兰秋菊不同时4。
注释译文。
文章如同尘土。
我还能
做什么呢?举目遥望。
又引起我无穷的思念。
我痛恨祖国的文艺园林一片寂寞荒凉。
什么时候啊。
春兰秋菊才能相继开放。
创作背景。
1932年1月28日。
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
驻上海的第十九路军激于民族义愤。
奋起抗击日寇的进攻。
但是。
国民党消极抗日派却百般阻挠。
破坏;对于中国人民风起云涌的抗日热潮。
更进行镇压。
“一·二八”事变发生。
鲁迅因寓所受到炮火威胁。
于1月30日避居内山书。
2月6日又移居英租界内山书店支店。
直到3月19日。
才全家回寓。
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回寓后3月31日所写。
是赠给沈松泉的。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缘事抒怀的诗作。
实为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坛激烈斗争实况的形象记录。
它生动地记录了当时文坛百花凋残。
众芳零落的荒芜景象;真实地反映了国民党摧残革命文艺的黑暗现实;含
蓄地表达了诗人以及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
不惧强权。
决心同其战斗到底的坚定立场和斗争精神。
从而。
充分地体现了鲁迅时时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
民族的命运。
紧紧地连结在一起的爱国深情。
这首诗。
是鲁迅久积悲愤。
偶成愤涌而出的结果。
因而。
在无限悲愤之中蕴藏着呐喊的豪情。
在凝炼精短的字里行间显示出与其战斗的韧劲。
诗意婉转。
而又义正词严。
比喻浅豁。
却又含而不露。
用典质朴。
但又朴而见雅。
全诗层层递进。
不枝不蔓。
前后呼应。
结构严谨。
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极强的感染力。
显示了作者思想的高度与艺术的精度。
首句直揭黑暗的现实。
险恶的环境。
为下面诗情的展开作了铺垫。
次句暗述朋友的规劝。
一个“惹”字。
既牵动了作者重返“旧游之地”的“梦思”。
又倾吐了作者“如处荆棘”的恶劣环境的愤慨。
第三句中的一个“恨”字。
寓托深刻。
既含有作者对国民党摧残文坛罪行的无
比憎恨。
又含有作者对为革命而献身的革命战友的深情怀念。
这一句。
既以“芳林寥落”与首句的“文章如土”相呼应。
相补充。
又起引出末句的作用。
以兰。
菊不同季节开放为喻。
暗述自己“很难成行”的缘由。
表达了作者誓与他们斗争到底的不屈意志与坚强决心。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张紫晨:这首诗的特点。
在于比喻。
作者在四句中均用比喻来表现。
“文章如土”是比喻。
“翘首东云”也是比喻。
“芳林寥落”是比喻。
偶成“春兰秋菊”也是比喻。
各有其妙。
作者简介。
鲁迅。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
原名周树人。
字豫山。
豫亭。
后改名为豫才。
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
首次以“鲁迅”作笔名。
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著作以小说。
杂文为主。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
诗集《野草》;杂文集《坟》。
《热风集》。
《华盖集》等18部。
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
思想家。
革命家。
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也被称为“民族魂”。
文章如土欲何之1,翘首东云惹梦思2。
所恨芳林寥落甚3,春兰秋菊不同时4。
注释译文词句注释
东云:东方的云,指日本。
惹:牵惹,引起。
春兰秋菊:《楚辞·礼魂》:“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意为春兰、秋菊等香花连续开放,永远不绝。
李商隐《代魏宫私赠》:“知有宓妃无限意,春兰秋菊可同时。
”春兰、秋菊都是香花。
鲁迅这里的意思是说,青年革命作家被害早死,文艺园林寥落,香花不能相继开放。
白话译文
文章如同尘土,我还能做什么呢?举目遥望,又引起我无穷的思念。
创作背景
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
驻上海的第十九路军激于民族义愤,奋起抗击日寇的进攻。
但是,国民党消极抗日派却百般阻挠、破坏;对于中国人民风起云涌的抗日热潮,更进行镇压。
“一·二八”事变发生,鲁迅因寓所受到炮火威胁,于1月30日避居内山书,2月6日又移居英租界内山书店支店,直到3月19日,才全家回寓。
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回寓后3月31日所写,是赠给沈松泉的。
作品鉴赏整体赏析
这是一首缘事抒怀的诗作,实为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坛激烈斗争实况的形象记录。
它生动地记录了当时文坛百花凋残、众芳零落的荒芜景象;真实地反映了国民党摧残革命文艺的黑暗现实;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以及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不惧强权,决心同其战斗到底的坚定立场和斗争精神。
从而,充分地体现了鲁迅时时把个人的命运与国
家、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连结在一起的爱国深情。
这首诗,是鲁迅久积悲愤、愤涌而出的结果。
因而,在无限悲愤之中蕴藏着呐喊的豪情,在凝炼精短的字里行间显示出与其战斗的韧劲。
诗意婉转,而又义正词严,比喻浅豁,却又含而不露,用典质朴,但又朴而见雅。
全诗层层递进,不枝不蔓,前后呼应,结构严谨,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极强的感染力,显示了作者思想的高度与艺术的精度。
首句直揭黑暗的现实、险恶的环境,为下面诗情的展开作了铺垫。
次句暗述朋友的规劝,一个“惹”字,既牵动了作者重返“旧游之地”的“梦思”,又倾吐了作者“如处荆棘”的恶劣环境的愤慨。
第三句中的一个“恨”字,寓托深刻,既含有作者对国民党摧残文坛罪行的无比憎恨,又含有作者对为革命而献身的革命战友的深情怀念。
这一句,既以“芳林寥落”与首句的“文章如土”相呼应、相补充,又起引出末句的作用,以兰、菊不同季
节开放为喻,暗述自己“很难成行”的缘由,表达了作者誓与他们斗争到底的不屈意志与坚强决心。
偶成.中国作家网
傅德岷包晓玲.鲁迅诗文鉴赏散文杂文诗歌.长江出版社,xx年:50页
景周.鲁迅诗歌解析.云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204-205页
蔡景仙.近现代诗词鉴赏.内蒙古人民出版社,xx年:188页
张纯武俞瑞华.鲁迅旧诗导读.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117-118页张紫晨.鲁迅诗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190页
孙冰许巍.中国现当代经典文学导读.学林出版社,2016年:182页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