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上
《祝福》侧重揭露封建伦理道德对劳动妇女精神上的残害。封建伦 理道德不仅使祥林嫂想当奴隶当不到,而且使其死后灵魂不得安宁, 连死后亦不放过,其死是死于精神上的折磨。 《离婚》主题主要由爱 姑的斗争与失败表现出来,反映了封建制度对妇女精神的压迫,及妇 女反抗的失败。
一、《呐喊》《彷徨》概述 《呐喊》和《彷徨》收入了鲁迅一生所作的全部现 实题材的白话短篇小说,不论就其思想意义之丰厚, 还是就其艺术价值之崇高来说,它们在中国现代小 说史上都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是中国现代小说的 奠基之作和经典之作。
2020/2/6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 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 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严 家炎《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
《长明灯》写另一狂人,可说是姊妹篇。
2020/2/6
中国现代文学史
《阿Q正传》—国民性批判与改造
精神胜利法
弱者在强者面前得不到物质上的胜利(得到的只是欺 侮与压迫),又不去以自强的行动争取胜利时而采用 的以一种虚妄、想象的精神安慰来缓解和冲淡心灵痛 苦的方式,是一种消极的自我麻醉,具有欺软怕硬、 自欺欺人、自我解嘲、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的特征。 这是中国传统和同时代人所具有的精神特征。
《彷徨》转向鲁迅自己的内心,解剖内心无法解 脱的失败的痛楚。
2020/2/6
中国现代文学史
寂寞新文苑, 平安旧战场, 两间余一卒, 荷戟独彷徨。 《题〈彷徨〉》
2020/2/6
中国现代文学史
《呐喊》与《彷徨》的差异
主题表现上,《彷徨》减少了热情。在表现独异个人与 庸众之间的关系时,《呐喊》往往将二者并置创造出 戏剧性的紧张局面,《彷徨》则多分别探寻孤独者的 命运与庸众的行为。对独异个人的态度也发生变化, 《呐喊》中那尖锐、挑战的狂人和烈士逐渐为痛苦的 愤世者、中年的追忆者与失去往昔的自信、失望而伤 感的厌世者所替代。
技巧上,《彷徨》脱离了外国小说的影响,技巧稍为圆 熟。
2020/2/6
中国现代文学史
二、《呐喊》《彷徨》的思想价值及人物形象
(一)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
《狂人日记》是现代文学的第一篇小说,这篇和果戈理短篇 同名的作品发表于五四运动前一年,描写了一个“迫害狂”患者 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鲁迅利用早年获得的医学知识,以严格 的现实主义态度,使社会生活的具体描写结合狂人特有的内心感 受,艺术地贯串在小说的全部细节里,狂人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疯 话,但是狂人说的话里又包含着许多深刻的真理。
2020/2/6
中国现代文学史
(二)对农民悲剧命运的深切同情
农村生活和农民形象在鲁迅小说中占有显著的地位。
《故乡》描绘了近代中国农村破产的图景,小说以 抒情的笔调,竭力渲染了童年生活的美丽,将回忆中海 边西瓜地上手捏钢叉的小英雄闰土,和眼前被生活压瘪 了的同一个闰土对照,写出中国农民在“多子、饥荒、 苛税、兵、匪、官、绅”层层逼迫下的深重的灾难。闰 土的形象在过去农村里具有相当普遍的代表性,他淳朴, 勤劳,象大地一样沉默和厚实,承受了一切艰辛和痛苦。
2020/2/6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二部小说集《彷徨》收入作家1924年到1925年 间创作的小说11篇,1926年8出版。
五四落潮后,新文化统一战线分化,革命中心南 移,曾是文化运动中心的北平骤然冷落下来,鲁迅一 时极为苦闷、孤独, “战斗意气冷了不少”。他便 把这一段时间的小说创作结集命名“彷徨”。 意味 着鲁迅对社会改造、对人生道路的迷茫、绝望而痛苦 的心境。
2020/2/6
中国现代文学史
鲁迅的农民题材的小说中,同样值得重视的是他 的一组以反映农村妇女命运为内容的作品,如《明 天》、《祝福》、《离婚》等。
《明天》中的单四嫂,丧夫之后,恪守妇道,遵循封建道德“夫 死 从子”的规矩,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儿子便是她的明天。 因 此,她起早贪黑,全心全意地扑在儿子身上。然而,不幸的是儿子也 死了,单四嫂子在浓重的黑暗里盼望着“明天”,结果盼来了更大的 不 幸和痛苦,她是没有明天的。小说从单四嫂子的悲惨命运中,对封建 制度发出了抗议。另一方面写蓝皮阿五之类的旁人,不是真正关心帮 助她,而是想乘机揩油,没有一个真正同情她,反映了人情的冷漠, 从而启发人们思考,什么才是中国农民所有被压迫者的明天 。《明 天》表现了鲁迅所说的“无主名(无主犯)、无意识的杀人团”。
第一节 生平与前期思想
一、鲁迅的生平(1881~1936)
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为豫才。
几个关节点:
绍兴 祖父科场贿案 父亲病重病亡 看透世态 想投异路
南京 求新知 开眼界 “物竞天择” 接触进化论
仙台 攻医学 欲救民 领悟要著 弃医从文
2020/2/6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东京 创办文艺杂志《新生》 出版两册《域外小说集》 悲哀寂寞 深刻反省
小说一开始利用日常生活里一般人对狂人常有的围观、注视、 谈论,反激起“迫害狂”患者内心的恐惧,逐渐地引出“意在暴 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 小说二集序》)的主题。
2020/2/6
中国现代文学史
日记里这样写着:“我翻开历史一查,
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 ‘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坚睡不着,仔细 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 着两个字是‘吃人’。”
2020/2/6
中国现代文学史
《呐喊》共收一九一八至一九二二年间写的十四篇小
说(注:《呐喊》于1923年8月由新潮社出版,列入新潮 社《文艺丛书》,收小说十五篇。1926年起改由北新书 局出版,作为《乌合丛书》之一。北新版第十三次(1930 年1月)印刷时,作者删去最后一篇《不周山》,剩小说 十四篇),鲁迅把这个集子题作《呐喊》,意思是给革命 者助阵作战,使他们不惮于前驱。小说具有充沛的反封 建的热情,从总倾向到具体描写,都和“五四”时代精 神一致,表现了文化革命和思想革命的特色。
绍兴杭州 辛亥革命爆发 积极参加宣传活动
由失望转入苦闷 北京 抄古碑 苦闷沉默 思索追寻
应索稿 看到希望 作文呐喊
鲁迅投入到新文化运动中,以 小说《呐喊》来表明自己的战斗精 神。在反封建的文化斗争中,他仍 然是以人的个性解放和立人作为变 革代文学史
第二节 《呐喊》与《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