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ppt课件


病因 致 病 特 点 肝气上逆
大怒 怒伤肝 怒则气上
血随气逆 影响脾胃
主要病症
急燥易怒,头痛、头胀、 面红、目赤 吐血、呕血、甚则昏厥
嗳气、呕吐、腹胀、腹 泻、食欲不振
-
24
(2)喜则气缓
病因 致 病 特 点
主要病症

心气涣散 心悸、失眠、精神不集
乐 过 度
喜伤心 喜则气缓
中 心神失常 喜笑不休、妄言、妄动
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邪束表—卫阳被遏—恶寒发热,无汗(伤 寒)
寒邪直中—脾胃之阳受损—运化升降失 常——脘腹冷痛,呕吐腹泻(中寒)
②寒性凝滞
寒客肌表—凝滞经脉—头身肢体疼痛
寒邪直中脏腑—气机阻滞—胸、脘、腹冷痛
-
16
③寒性收引
寒侵肌表—卫阳闭郁—毛窍收缩—恶寒发热, 无汗。
寒侵经络关节 —筋脉收缩拘急—拘挛抽痛, 屈伸不利。
病因 致 病 特 点
主要病症
突 惊伤心 心气紊乱 惊慌失措、心悸、失眠,
然 受 惊
惊则气乱 神无所归
甚则惊恐不安,语无伦 次,精神错乱
-
28
(6)思则气结
病因 致 病 特 点
主要病症
思 思伤脾 虑 过 度
脾气郁结 食欲不振、腹胀、便溏
心神不安 心悸、失眠、多梦、甚 则精神痴呆
思则气结 耗损肝肾 阳痿、遗精、滑精、月
伤津耗液——口渴喜冷,小便短赤。 气随津脱——气虚——气短乏力 气津暴脱——神昏,肢冷,脉微弱。 气与津的关系:气能生津、行津、摄津,津 能载气。
-
8
③暑多挟湿 暑湿困脾 运化失职 纳呆、呕吐、便溏、尿少. 湿困清阳 胸闷、肢倦、苔腻、脉濡。
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表
性质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炎热 实热证 高热,烦渴,面红,目赤,脉洪大
-
11
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表
性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为 阻遏气机 脘腹胀满,食欲不振
阴邪 损伤阳气 腹泻、水肿
周身困重 头重身困,四肢发沉,关节重着疼痛
重浊 分泌物、排泄 小便混浊、大便溏泻、下痢粘液脓
物秽浊不清 血,面垢眵多
症状的粘滞性 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涩而不畅,苔腻
粘滞 病程的缠绵性 湿痹、湿温、湿疹的病程长,反复
经不调、白带增多
-
29
(二)饮食 1、饮食不节 (1)长期饥渴——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正气
虚弱——抵抗力下降——疾病 (2)暴饮暴食——损伤脾胃——食滞不化
中焦气机阻滞——脘腹胀痛, 拒按
胃失和降——呕吐酸腐 停积肠胃——肠鸣、泄泻
-
30
2、饮食不洁
3、饮食偏嗜
过食生冷——脾胃阳虚——寒湿内生——腹痛 泄泻
病因、病机 目的与要求:
1、掌握六淫、六气、七情、痰饮、瘀血的定 义
2、重点掌握六淫、七情、痰饮、瘀血的致病 特点
3、了解饮食的致病特点
4、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
-
1
第一节
病因
病因是泛指能影响和破坏人体阴阳相对平 衡协调状态导致发生的各种原因。
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一、外感致病因素
(一)六淫
1、概述
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六种不同的 自然气候变化。
发作
趋下 伤及人体下部 淋浊、带下、泄泻、痢疾、下肢水肿
-
12
燥邪
-
13
(4)燥邪 ①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②燥易伤肺
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表
性质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易伤津液 口干唇燥,鼻咽干燥、皮肤干燥, 小便短少,大便干结
干涩 易伤肺阴 干咳少痰,或痰粘难咯,痰中带 血
-
14
寒邪
-
15
(5)寒邪
②风性善行而数变
-
5
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表
性质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轻扬开泄 病位在上
头痛、鼻塞、咽痒
病位在表
恶风、发热、汗出
善行数变 病位游走不定 行痹之四肢关节疼痛,游
症状变化多端 走不定,风疹之皮疹时隐
时现,此起彼伏
为百病长 多兼邪致病 风寒、风热、风湿、风寒
湿等兼夹证
-
6
暑邪
-
7
(2)暑邪 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② 暑性升散,易耗气伤津 阳邪升散——腠理开泄——多汗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
-
2
六淫致病具有共同点: (1)外感性: (2)季节性: (3)地区性: (4)相兼性: (5)转化性:
-
3
风邪
-
4
①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开:张开
泄:气液外泄
营卫失和—恶风发热
表 病位在表
腠理*开泄—汗出
风邪 肺—肺气不宣—鼻塞流涕,咳嗽
病位在上 上扰清窍—头痛
-
25
(3)悲则气消
病因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悲 哀 过 度
声低息微,气短乏力,
悲伤肺 肺气消散精神萎靡不振,甚则失
悲则气消
魂落魄
-
26
(4)恐则气下
病因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气血趋下 面色苍白,头昏欲倒,
惧 过 恐伤肾
甚则昏厥
度 恐则气下 肾气不固, 二便失禁,滑精,遗
精气耗损 精
-
27
(5)惊则气乱
升散 上犯头目 伤暑:头昏、目眩
上扰心神 中暑: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伤津耗气 口渴多饮,舌红少津,气短乏力
多夹湿 暑湿夹杂 身热不扬,烦渴,身重倦怠,胸闷,

呕恶,苔黄腻
-
9
湿邪
-
10
(3)湿邪 ①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湿邪困脾—气不化湿—水湿停留—水肿 ②湿性重浊
湿困清阳—清阳不升—头重如裹,昏昏欲睡 湿留关节—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关节 疼痛、痛有定处,沉重不举 ③湿性粘滞 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心火—口舌生疮;胃火—牙龈肿痛;肝火—头 痛,目赤肿痛
②热易扰心神
热邪侵入营分——扰乱心神——高热,狂 躁不安,神昏,谵语*。
③热易耗气伤津
④热易生风动血
-
20
消耗阴津—筋脉失养 高热、四肢抽 搐、
牙关紧闭,两目 热邪 上视,角弓反张
热盛阳亢—肝风内动 (热极生风) 热邪——侵入血分——灼伤血络——迫 血妄行——吐血、咯血、衄血*、便血等。 ⑤热易致肿疡 热邪——侵入血分——聚于局部——腐蚀血 肉——痈肿疮疡。
-
21
二、内伤致病困素
(一)七情
1、概述:
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 情志变化。
2、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五志——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 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
22
3、七情的致病特点
(1)损伤五脏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 伤肾
(2)影响脏腑气机
-
23
①怒则气上
-
17
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表
性质 为阴邪 凝滞 收引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寒 气



伤寒:恶寒、无汗 中寒:脘腹冷痛、呕吐腹泻伴
有形寒怕冷、四肢不温
气血 迟滞


关节冷痛、头身疼痛、脘腹冷痛
腠理 收缩


恶寒、无汗、发热
筋脉 拘急


四肢拘急、屈伸不利
-
18
热邪
-
19
(6)热(火)邪
①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