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测评内容】
1.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 ,为南朝梁 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

钟嵘的《 》评价《古诗十九首》“文温而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

刘勰《文心雕龙》评价《古诗十九首》:“ ”。

2.①芙蓉: 。

②遗:w èi , 。

③同心: 。

【评价方式】
1.学生自评:在课前分发纸质测试题,限时完成,小组长统分,学生根据分数自我评价。

2.教师评价:课上对分数较高的学生进行表扬,对于分数不高的学生进行鼓励和督促。

【练习内容】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①
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②
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③。

何时倚虚幌④,双照⑤泪痕干。

背景:天宝十五载(756年)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

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的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

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

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

八月,作者被禁长安望月思家而作此诗。

①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②怜:想。

③香雾,雾本来没有香气,因为香气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发出来,所以说“香雾”。

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髻。

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

④虚幌:透明的窗帷。

⑤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问题:“对写法”在这首诗中是如何体现的?(6分)
【评价方式】
1.学生互评:根据教师的讲解,同桌之间相互打分,并给出打分的依据。

2.教师抽评:教师随机抽查一名学生的答案,当场点评并打分。

【测评内容】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①,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①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问题: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4分)
【评价方式】
1.学生估评:学生在完成练习后,先进行分数预估,给出一个预评分。

2.教师定评:教师将学生作业收上来后,给出一个终评分。

【文化常识知多少】
1.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化常识。

2.由此引申出来的文化常识——谥号。

【诗中字词知深浅】
1.芙蓉、遗、同心
2.遗:❶遗失,遗留,遗漏。

例:曹操《蒿里行》“生民百遗一”。

❷赠送,给予。

例:《荆轲刺秦王》“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设计意图】
1.以随机提问的方式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倒逼学生全面地了解《古诗十九首》,同时由此及彼,引申出的文化常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对诗中容易读错的字词重点关注,引导学生借助于工具书了解其义,做到能知其然,也知所以然。

【角色探究】
【设计意图】
1.通过小组讨论,展开“头脑风暴”,通过学生对本诗的多元理解,探索本诗内容的多维性。

2.引导学生“入境”,在分析内容时借助于“角色代入法”进入到具体情境中,学能得法。

【空间探究】
(1) 男 (2) 女 长江 长江
女 男
(1)①游子可能在京城一带奔求前程,隔着千山万水望着故乡。

②游子可能由于战乱流落南方,隔着浩浩的长江望着故乡。

(2)女子象征着“仁君”“美政”或是“失意游子的美好理想”。

【设计意图】
1.借助于诗中表示空间的字词,学生通过发散思维,展开合理的联想,结合所学知识推测男女主人公的相对位置以及可能的处境。

2.对于学生还未学到的内容,如屈原的“香草美人”传统,通过及时补充,引导学生迁移知识,解决当下遇到的问题。

【时代探究】
1.背景介绍:东汉末年,宦官外戚擅权乱政,官僚集团垄断仕途,举官不再问品行、学业,只看门路和金钱。

中下层文人士子为谋求前程只得背井离乡奔走交游。

然而往往一事无成,落得个满腹牢骚和无穷的乡愁。

2.联系名著:《三国演义》曹操
3.把握主题: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古诗十九首》所写的感情基本上有三类:离别的感情、失意的感情、忧虑人生无常的感情”。

①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 ②中下层士子的失意彷徨 ③忧虑人生无常,及时行乐 【设计意图】
1.在给学生介绍完时代背景之后,结合名著《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来分析,一方面强化学生对汉末这一时代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2.给出叶嘉莹的观点,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本诗的主题,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把握这首诗。

钟嵘在《诗品》中对《古诗十九首》“一字千金”的评价并非言过其实。

而对于《古诗十九首》的
其他篇目,希望大家在课后也找来读一读,品一品。

看看是否愧于刘勰“五言之冠冕”的评价。

其实,这节课,就是想通过“角色探究”、“空间探究”和“时代探究”来向同学们传达几种鉴赏诗歌时应该具备的
意识,当我们具备了这样的意识,许多诗歌或许就迎刃而解了。

【优点与特色】
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比较新颖,
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架构,以“角色意识”、“空间意识”
以及“时代意识”为框架,以探究问题为驱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在问题设计上充分考虑到了学情,学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对文本进行一定的探究,同时重难点突出,
对于学生不容易理解的“香草美人”传统,化繁为简,以生动形象的语言阐释,充满了趣味性。

(评课教师:深圳市美术学校 赵宁)
【问题与建议】
对诵读的重视不够:一节课,尤其是诗歌教学课,学生的“听、说、读、写”都要兼顾到,可以让学生在教学进程中反复吟诵,品味诗歌;问题设计衔接性不够:可以将一个大问题切分成若干个小问题,这样更有利于点拨学生,让学生的思维得以贯通。

(评课教师:深圳市美术学校 赵宁)
【优点与特色】
这是一节以学生探究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师生互动良好的示范课。

当学生真正参与到问题讨论中,认真地从不同层面去思考,积极地回答老师的问题,那么学生的语文能力根本不用担心;探究之后更有及时地巩固,这对学生学习新知是非常必要的,巩固练习其实就是强化对知识的理解,相信王老师的这节课会让学生对“对写法”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评课教师:深圳市美术学校 安培哲)
【问题与建议】
环节之间缺少勾连:“角色意识”、“空间意识”以及“时代意识”三者之间缺少必要的衔接,像是各自独立的个体,如果能通过有效的串联,使之成为有机的整体,在结构逻辑上会更加严密;学生的探究时间可以增多一些,充分给学生表达观点的机会。

(评课教师:深圳市美术学校 安培哲)
【优点与特色】
从高中语文新课标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两个层面在这节课里体现得比较好,可以算是这节课的一大特色,研讨就是研究、讨论,讨论指向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研究指向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一节好课,探究研讨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评课教师:深圳市美术学校 李海霖)
【问题与建议】
没有很好地实现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核心素养,其实大可以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入手,宏观上,
中下层文人的失意置于时代甚至是文学史的背景之下,微观上,将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置于具体的情景中,可让学生分角色演绎男女主人公的内心思绪。

(评课教师:深圳市美术学校 李海霖)
【自我反思】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上完一节课,总会有满意之处,同样也会有不满意的地方。

李镇
西老师说过:“真正的教育者,不是没有失误,只是他总会从失误中汲取新的前进力量。

”由此看来,做好教学后的反思,能使教师逐渐成长。

《涉江采芙蓉》既是人教版必修教材的内容,也是部编版必修教材的内容,对这样的重要篇目作出的教学尝试,显然具有一定的意义。

就这节课而言,教学反思具体如下:优点:
1.重知识的传达,更重思维方法的训练。

对于文化常识、重点字词等基础知识,没有忽视,对于探究类的问题,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多维的火花。

2.学习新的知识,及时进行巩固性训练。

学生的接受程度不一样,对新的概念理解的深浅也不同,及时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巩固,有利于学生的消化吸收。

不足:
1.探究部分环节之间有机性不足。

“角色意识”、“空间意识”以及“时代意识”虽然层面清晰,但是各部分之间未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可以通过重组或者采用前后勾连使逻辑更加圆合。

2.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表达不足。

课堂时间虽然有限,但学生表达想法的机会不能减少,学生们的思考的积极性以及学习热情往往就是在此起彼伏的发言中产生的。

3.学生的审美活动中的体验不足。

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的达成,需要在不同的审美活动中提升审美品位,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课堂小剧场演绎等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