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青花赏析

明青花赏析

明朝青花瓷赏析青花瓷的生命力,在于它白地蓝花,靓丽雅致,Array每一幅青花纹样,都是一幅古人留下的中国水墨画。

此外,在青花瓷花鸟画纹饰中,不论是花卉、翎毛,还是鱼虫、走兽之类,一幅幅幽倩素雅的青花瓷画,无不包含着美好的寓意和吉祥的象征。

通过物象、谐音、巧妙的组合,表达人们良好的意愿、吉祥的祝福、美好的追求、心灵的期待。

清代蒋士铨有诗云:“世人爱吉祥,画师工颂祷;谐声而取譬,隐语戛戛造。

”说明青花瓷上的吉祥图案纹饰同样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和传统的文明。

在古代青花瓷绘中,以植物花卉蔬果最为丰富。

不仅各种花卉直接作为画面主题入画,而且常以花卉作为人物画、山水画的背景或配景。

由于所绘花卉佳果多有美好寓意,故使青花瓷格外生辉,成为上至官宦、下至百姓所喜闻乐见的纹饰。

青花瓷起源于唐代,元代发展成熟后主要为外销瓷,从明代起成为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到清代,青花瓷器仍占主导地位,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宋代是百花争艳,元代是一个过渡,明代则形成了几乎是景德镇一花独放的局面。

明代景德镇的瓷器,以青花为最主要的产品。

它代表了釉下彩发展的最高阶段。

青花瓷器发展到明代,已经成为景德镇陶瓷的主流产品,由于绘画所用钴料和绘画题材、笔法不同,明代各时期青花瓷器往往各具特色,呈现一种千姿百态之状。

例如明早期青花色泽浓艳凝重,以永乐宣德时期为代表。

中期转为浅淡秀雅,以成化时期为代表。

晚期青花又趋鲜艳且蓝中带紫,以嘉靖、隆庆时期为代表。

末期则又改浓艳为清淡,以天启、崇祯时期为代表。

终明一期,青花瓷虽各具千秋,但其鼎盛期非永乐、宣德莫属。

明早期—永乐、宣德青花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色泽深厚透入釉骨,往往出现湮散现象和黑色斑点,显得浓艳幽雅,很像水墨画一般妙造自然、别有风趣,所以历来为人们所喜爱,称为青花典范。

其精品也一向被列为青花之冠,时至今日扔珍同拱璧。

永乐青花端庄秀美,器物线条非常柔美流畅。

讲究修胎,器形十分规整。

瓷胎由于注意淘炼,胎质纯,含杂质少,胎质细腻,胎色洁白,胎体厚薄适度,灵巧凝重。

永乐时期由于烧造温度的提高,釉面肥厚、细腻、光滑、莹润、平净,绝无橘皮釉纹,有少部分器物釉面开片,以脱胎器名传于世。

釉色大多白中泛青,有些呈现洁白色。

口沿和底部釉薄处大多为白色或黄色,器物里外釉面较均匀。

民窑器普遍有缩釉现象。

永乐青花的釉面青白程度较元代有所减弱,釉面青白为整个明代传统烧造方法所致,因釉料中掺有草木灰,并用木柴烧,所以会产生这种效果。

现代瓷器的釉面成分及烧造工艺都与明代不同,因此釉面无此青白色。

永乐青花主要用“苏麻离青”钴料,烧造时有自然的晕散现象。

由于苏麻离青含锰量低、含铁量高,降低了呈色中的红、紫色调,在适当的火候下就能烧出浓艳的青蓝色,犹如宝石蓝一般的光泽,色彩雅致凝重,鲜艳夺目,层次分明。

不过由于青花含铁量高,往往会在青花烧成部分留下黑疵斑点,一条纹理中常见的钴铁结合晶斑,浓重处凝聚为黑色锡光,下凹深入胎骨,用手抚摸有凹凸不平感。

永乐青花图案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纹饰疏朗秀丽、笔意自然,无论是粗笔写意还是细笔描绘,均给人以清秀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画面多留白地。

图画花纹多为双勾填色,一改前朝大笔涂抹的笔法,绘笔用小笔触,往往出现深浅不一的颜色。

从总体上看,永乐青花瓷器纹饰布局大多比较疏朗,有少量纹饰布局较为繁密,花纹的绘制一般比较纤细。

明朝宣德年间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青花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它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与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烧制技术达到了最高峰,成为我国瓷器名品之一,其成就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

《景德镇陶录》评价宣德瓷器:“诸料悉精,青花最贵。

”宣德官窑青花,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以致思想观念。

作为宫廷用瓷和精美的艺术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与当时制度的完备与技术的成熟有很这与当时制度的完备与技术的成熟有很大关系,作品一直被后人推崇,为青花工艺的典范。

宣德官窑青花烧造数量上是空前的,据《大明会典》记载,宣德八年,朝廷一次就下达了要景德镇烧造龙凤瓷器四十四万三千五百件的任务。

其中青花占大多数,由此可见其烧造规模、数量之大。

产品不仅供宫廷日常生活之需,而且也作为商品大量行销海外,以及对国外入贡者的答赠,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宣德民窑青花大都比较简洁概括,实力与质量上略逊于官窑,釉面欠滋润,画法奔放自如,用笔较草率,画面构图很讲究意境,充满了民间生活气息,活泼而有趣味。

宣德青花胎体比永乐朝厚重,胎质精密细腻、洁白坚硬。

梅瓶、大盘、大罐多是无釉白色细砂底,用手抚摸十分光滑,足边有火石红斑点。

中小件器物是釉底。

釉面肥厚滋润,光泽柔和不刺眼,多白中泛青,俗称“亮青釉”。

釉面不太平整,像橘子皮,俗称“橘皮釉”,极少数有开片。

若在高倍放大镜下观察,釉面充满了大大小小的气泡,甚至小气泡擦大气泡。

宣德朝无论什么品种的瓷器,几乎都是这种釉面。

民窑器胎体使用瓷石加高岭土制成,白净,瓷化程度好,与永乐民窑器相比胎体减薄。

有色多为淡卵青色,釉质肥润光亮,釉面有气泡和橘皮棕眼宣德青花瓷以纹饰取胜,纹饰画得十分规矩,从不出边线。

画笔分实笔和勾勒渲染两种,实笔多为细线条,勾勒渲染多为粗线条和纹饰,线条流畅,纹路清晰,有一气呵成感。

纹饰粗犷、随意点绘没有轮廓,俗称“一笔点画”。

纹饰取材范围比较广阔,花鸟鱼虫,人物山水无所不有。

纹样绘画上,采用小笔渲染填色,由于笔小蘸料有限,需不断重新蘸料绘画,这样就使得纹饰留下许多深浅浓淡的笔触痕。

其构图都达到概括、夸张和取舍,增强了装饰性。

另外宣德青花在装饰上还与模印、刻划等方法结合使用。

综观宣德青花纹饰是取材范围广泛,构图有新意,装饰手法丰富,绘画讲究恢宏壮阔,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主要纹样是缠枝和折枝花卉,有缠枝牡丹、缠枝莲花、缠枝菊花、缠枝灵芝、缠枝牵牛花、松竹悔、宝相花、栀子、灵芝、百合花、束莲、山茶、枇杷、萱草、莲荷水藻、竹石芭蕉。

最常见的是以茶花、菊花、牡丹、莲花组合描绘在一起。

而且往往是几种花卉交错重复使用。

缠枝莲花在宣德青花瓷中也较为多见,多为双边莲瓣。

描绘得非常流畅,线条粗犷,自由活泼,画法布局根据器型讲究变化,既灵活多变又有较强的规律性,显示了当时装饰艺术的高超及绘画功力的娴熟。

宣德青花款识曾有满器身的说法,瓷盘无一例外全部有款,其他根据器物造型的不同在口沿、耳、颈、碗心、足底、流、腹部均有书写。

早期为四字篆款,其他多写楷书。

有六字款和四字款。

宣德青花款识字体结构布局都很规矩,字与字之间距离、笔划粗细适中,模仿晋唐小楷的笔法,颇有颜体书法之韵味。

笔法遒劲有力,书写工整、结构端庄、字体清晰,浑厚而古朴。

永乐,宣德青花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自问世之日起就备受世人的推崇。

永宣青花之所以受世人青睐,主要是它充分表现一种绘画的趣味。

而所以形成这种独特的艺术效果,则是因为其青料具有较强的晕散性能更利于绘画。

其纹饰以海水龙纹更具有时代特征。

此外,花卉,果实,鸟虫绘画的也相当出色。

那一幅幅青翠动人的画面,就是一幅幅写意花鸟画,从中不难看出宋人花鸟画的影响。

明中期—成化青花成化青花瓷器胎质洁白、细密、胎体秀美而轻薄,有的近似于脱胎。

施釉洁白肥腴,釉质独特,润如凝脂,呈半透明状,若迎光透视,隐约可见胎体泛出淡要特征。

成化瓷器修胎规整,瓶、罐、壶等立器接口痕迹不明显,盘子多有塌底现象,碗、盘类等足较直而且较高。

官窑青花瓷器分底施釉和砂底两种。

以带釉居多。

砂底有些呈褐黄色,俗称“米糊底”,上手摸之,温润细滑,无粗糙感,为成化官窑器所特有风格。

成化民窑器虽比不上同时期的官窑瓷精细规矩,但在明代各朝中都是最突出的。

民窑瓷胎体单薄,质地洁白细腻,瓷化程度好,胎体较明初民窑明显减薄。

釉面光润肥厚。

成化青花除了前期官窑瓷有的继续使用苏麻离青料,笔法也如宣德青花用小笔触,其青花发色浓重,有浓淡层次和黑褐色结晶斑,与宣德晚期青花非常接近,并和多数浅淡色调同时并存。

中晚期主要使用江西乐平县产的陂塘青,也称平等青。

色料淘炼精细,含杂质较少,发色柔和淡雅,蓝中闪灰,呈色非常稳定、平静,颇有水黑画风格,与洁白温润的胎釉和纤细的纹饰相衬,分外脱俗。

但往往因釉质肥厚,青花色淡,而有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现象。

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调表现得最为突出。

成化青花线条纤细,多用双勾线条勾勒图案,然后在图案内进行渲染,双勾线用浓笔,渲染用淡笔,因而其烧成作品呈色大多浅淡雅致。

成化青花器形规整,庄重圆润,玲珑俊秀,制作精巧,表里如一,一改永宣以来雄健豪放的风格。

胎体厚重的大件器物较少,多轻巧圆润的小件,故历来有“成化无大器”的说法。

由于成化瓷有极高的声誉,明清两代有大量仿品,其中以嘉靖、万历朝的最为逼真。

嘉靖朝仿品有“成化”双圈六字楷书款的婴戏纹杯、盘。

在成化器物中没有书“成化年制”四字款的,更无四字黑地绿款。

凡书“成化”、“成化年制”的都为后世伪作。

明晚期—崇祯青花明崇祯朝历时17年,国势衰退,景德镇官窑处于停废状态,仅有民窑继续生产,当时仍有民窑瓷大量出口。

制瓷质量明显下降。

从明清制瓷史来看,崇祯青花正处于从万历后期到清康熙前期的转折点,有细器和粗器之分。

崇祯青花用高岭土制胎,胎质大多粗糙、疏松。

胎色灰白色。

胎体普遍较厚,少部分产品胎体轻薄,瓷化程度较高。

釉层稀薄,釉面不平整,光泽度不强,釉色白中闪青,也有青灰色,部分还开片。

青花色料采用石子青,呈色稳定。

呈色最好的鲜艳青翠,大多色调暗淡,有晕散,晕散严重的影响到纹饰,致使纹饰线条混淆不清,此时的青花瓶、罐、炉、砚、盘、碗,时时可见。

青花晕散,有漏釉之缺点现象。

有些浓重的夹带有黑褐色斑点,但不同于元代、明初的呈色,黑斑不渗入胎Array骨,手感没有凹凸不平的情况。

这时期的青花瓷喜用暗花装饰,在一些琢器的口、足部位釉下暗刻卷枝纹。

在绘画上经常在器物的口、足部绘制蕉叶纹,山水人物图案多画太阳,云气纹大多画成括号云,草地纹多用细线勾画成小钩状,画面多配以诗句,在题诗旁有仿照书画的图章款,有方形或圆形,这显然是受当时书法绘画的影响。

绘画技法采用传统的单线平涂及淡描法,以单线平涂为主,线条流畅;淡描青花线条潦草,笔法无力、草率。

崇祯朝开创了类似中国画中淡墨水彩的皴点法用笔,画面极富诗意,一直影响到清初,构图布局基本类似天启朝,内容以写生画为主,大量采用变形、夸张或简笔手法,画面笔意豪放,无所拘束。

装饰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图案纹饰多富寓意。

山水画是这一时期最多见的题材,内容极富生活气息,画意具有明末国画的风韵,画面中多有古诗、茅屋、草亭、舟桥、渔翁、樵夫、高士、文人雅士、渊明爱菊、敦颐爱莲、竹林七贤、唐僧取经等崇祯青花瓷上署本朝年号款的不多,仿写款有仿永乐、宣德、成化、嘉靖、万历等朝的,款字多草率不规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