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复习提纲第一章高等教育的本质1、高等教育学:研究高等教育现象及问题,揭示高等教育规律的科学。
2、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3.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①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决定了受高等教育的权利③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4、制的改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③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④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5.教育与政治关系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民主问题6.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7.在高等学校中,居中心地位的是培养人才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K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①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②教育的培养目标③实施的途径2、教育目的定义: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 它规定了所要培养的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3、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具有导向作用、调控作用、评价作用和激励作用4、制定培养目标应处理的几个关系(简答)①德与才得关系②身与心的关系③业务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5、简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学说及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要点有:①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②人向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③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④现代大工业化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⑤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将在共产主义社会得以实现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6、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劳动和劳动技能的教育。
(1)德育:即培养人的道德教育,是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并使其养成相应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是思想教育。
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总称。
(2)智育:向大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的教育活动。
(3)体育: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的体质,发展他们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1、高等教育四个理论的相应对应点:1、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问题,将围绕四个方面的问题展开讨论:一是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问题,二是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问题,这一问题反映了高等教育活动中的两种教育观;三是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的问题,这一问题体现了高等教育的两个发展模式;四是平等与效率的问题,这一问题体现了高等教育政策的两种价值取向。
2、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
3.为什么说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是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选择?(IX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 必须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相结合的道路。
(2)、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形成需要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高度结合。
(3)、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现有国情的选择。
4、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取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5、学位是评价个人学术水平的一种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学术水平高低的一种标准。
第四章: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1、高等学校教师的特点:(1)教师劳动特点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对职业具有持久稳定性(2) 教师劳动特点的创造性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感(3) 教师劳动特点的群体性决定了教师的高度协作意识2、 高校师生关系关系主要表现形式:教育关系、心理关系和道德关系3、 现代学生发展的时代特征:(1)生理成熟提前(2)价值观念多元化(3)自我意识增强(4)心理问题增多4、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1) 加强理解和沟通 (2)重新审视教师的权威(3)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5、 作为一所大学,培养人才是否收到社会的欢迎,取决于其专业设置、培养人 才的规格和质量6、 专业: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而划分的学 科门类。
7、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1) 要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规律出发(2) 要从学科.专业本身的发展变化的现实出发(3) 要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 要按学科基础或服务对象的范围划分专业,按服务对象范围划分的专业必 须有明确的主干学科(6) 专业设置要考虑布局的合理性(7) 专业设置应考虑学校的办学条件第五章教学过程和教学原则1、 教学: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系统中通过媒介进行的传递信息的活动2、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 技能,同时发展智力和体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 过程3、 教学规律(教学过程的特殊性)(1)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2) 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系统地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4)(5)专业范围应有较宽广的覆盖(3)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4、简述高校教师大学教育要完成的基本任务(1)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2)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3)促进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5、教学时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但并不是唯一途径6、教学原则: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反映了教育目的和教育规律的要求7、大学教育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2)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3)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4)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8、课程的定义狭义: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
广义的课程则是指学校有计划地为引导学生获得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付出的综合性的一切努力。
9、影响课程设置的因素?(1)相应学科对课程设置的影响,专业在课程设置不可能局限在本学科(2)经济社会发展对课程设置的影响(3)人的发展对课程设置的影响10、教学计划:11、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教学大纲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即说明、本文和附录。
12、教学大纲编写的原则(1)明确的目的性(2)前沿性(3)思想性(4)启迪性(5)教学适用性13、大学教材的基本特点<1)教材是从一般书籍中分化出来为教学服务的专业书籍(2)教材应当是一部学科思想发展史(3)注意反映学科面临的生产与社会中提出的实际问题.并能有创见性、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4)具体、生动、图文并茂,配以精选精制的插图、照片、图表,文字要通顺.(5)统安排,综合平衡流畅。
14、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的指导性,建立起来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程序或阶段15、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或教学程序,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间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
16、讲授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思想观点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可分为讲述、讲解、讲读和讲演等多种形式17、大学教学方法的依据(1)遵循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2)高等教学的目的和任务(3)注意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年龄差异和专业特点(4)充分利用教学条件18、班级授课制:把学生按年龄、文化程度等划分等级并编成有规定人数的教学班,以班为单位,有教师根据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按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组织形式。
19、从事教育科研,可着重于两个方面:一是研究教学内容二是研究教学方法20、教学科学研究可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实验研究法21、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以实践的方式实现高等学校教育目标的教学形式,是高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技能,养成正确的社会意识和人生观的活动过程。
2K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人方面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可促进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拓展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3)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组织才能(4)有利有大学生提高修养、完善个性品质22、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一般包括几个方面?(1)政治思想教育(2)国情、民情教育(3)社会规范和社会角色教育(4)心智磨练与个性养成教育(5)劳动和专业技能教育教学实践包括:教学实验、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军事训练、生产见习及部分公益和社会实践。
23、高等教育评价的对象是一个多元素、多层次的复杂系统24、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等人将教育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25、高等学校科研应遵循的原则:(1)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2)以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来支撑基础研究的原则(3)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原则(4)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5)支持未成名者,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的原则(6)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