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模糊语言研究综述国内模糊语言的研究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试图从理论建设、模糊语言语用交际功能研究、模糊语言修辞功能研究、中外模糊语言比较研究、模糊语言性别差异研究等方面对国内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介绍、分析,并讨论该领域今后的发展趋势。
标签:模糊语言;成果;新动向引言模糊是客观世界中事物类别之间的一种客观性。
美国科学家L. A.Zadeh于1965年首次提出“模糊集合”的概念,他指出:“在现实物质世界中遇到的客体经常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
”客观世界如此,反映客观事物的语言也必然会带有一些模糊性,可以说模糊性是语言的基本特性之一。
由此,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纷纷展开了对模糊学的研究,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利用不同方法对模糊语言及其使用进行研究。
本文通过对模糊语言研究的专著和学术期刊相关论文的总结分析,试图对国内模糊语言研究进行一个多角度的描述,并讨论其今后的发展趋势。
一、国内模糊语言研究的内容和成果国内很多学者对模糊语言投以热切的关注,发表数以百计的论文。
就内容而言,国内研究可大致分为六个方面:模糊语言学理论介绍和研究、模糊语言语用修辞功能研究、中外模糊语言比较研究、模糊语言性别差异研究等。
1.模糊语言学理论介绍和研究国内在模糊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主要著作包括伍铁平教授的《模糊语言学》,张乔博士的《模糊语义学》。
“模糊语言学”是一门主要运用模糊集理论与现代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语言各要素的模糊性为对象的具有交叉性和综合性的边缘科学。
人类语言中许多词语所表达的概念都是没有精确边缘,即都是所谓的“模糊概念”(伍铁平,1999:47-48)。
多长算是长,多短算是短?很难说清楚。
这里的高和矮是相对而言的,即使这样,模糊语言并不影响我们传递思想的准确性和理解的明白性。
究竟什么是模糊语?国内外学者们做出了十几种不同的解释。
模糊语言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模糊语言”是指那些表达了事物类属边界或性质状态方面的亦此亦彼性、非此非彼性,即中介过渡性的词语。
“广义的模糊语言”不仅指模糊语义,还包括具有亦此亦彼性、非此非彼性,即中介过渡性的语音方面和语法方面的现象,即模糊语音和模糊语法。
2.模糊语言语用修辞功能研究模糊语具有较大的弹性,它可以增强语言在交际中的适应性、灵活性和生动性,从而可以有效提高交际水平。
潘炳信认为,模糊语言在交际中承担的功能包括精确功能、避免尴尬功能、礼貌功能和自我保护功能。
赵明炜等(2001)指出,语义模糊的语用功能主要包括提高语言表达效率和表达准确性、增强语言表达的灵活性,使语言更委婉、含蓄、礼貌、生动、形象。
廖岸熙(2003)分析了广告英语中的语义模糊和句法模糊,指出模糊语言可以加强语气,达到夸张的修饰效果,可以提高表达的效率,增强语言表达的灵活性,还可以使语言表达更生动形象。
董蝉(2006)指出新闻英语中使用模糊限制语能够提高表达的有效性和灵活性,使得新闻更客观可靠,同时可以避免说话绝对,帮助记者避免承担过多的责任,保护了事件中当事人的个人隐私。
韩庆玲(1998)指出,模糊修辞能使言语富有美学效果,模糊言语含蓄、隽永、意味深长,是构建文学创作含蓄美的重要手段,而且许多模糊性的修辞手法如比、兴等还能营造一种形象效果,展现生动、形象的图面美。
3.模糊语言性别差异研究等谭姝(2007)的硕士论文中指出,在模糊限制语adaptor(程度变动语)使用中,男女学生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女生的使用比男生频繁;在attribute shield (间接缓和模糊限制语)使用中,女生使用比男生频繁。
朱景梅研究发现,女性使用模糊词语频率明显高于男性,总体平均使用频率无显著差异;男女对某些类型的模糊词语使用各有偏好。
这些差异大多与人们在交际中习惯使用的语用交际原则有一定的关系。
朱景梅对英语会话语料进行分析,指出女性比男性更多地使用模糊语是她们的会话策略之一,女性对含蓄表达程度的词语和遮蔽性词语的大量使用使得她们的语气委婉而间接,不会给对方太大的强制性。
4.模糊语言翻译研究对英语模糊语的理解正确与否还直接影响到翻译的效果。
有些学者提出采用意译或直译与意译结合的方式通过删减、增补等手段来处理英语模糊限制语;有的从多个角度论述英语模糊限制语的转译,如保留原语的模糊性的对应翻译、把原语的模糊性转为精确性、灵活变动处理英语模糊限制语等,以此来准确地传递原语的语用信息。
卓振英(1997)针对诗歌翻译提出了“模糊化翻译法”,即在诗歌的某一特定模糊语义单位的翻译中,可直接从译文语言中寻找模棱两可,具有语义兼容性的语符,也可以适当地使某一语义概念的边界延展至与另一个语义概念相交迭,从而构成“亦此亦彼”的特殊概念,以负载多种含义。
年晓萍(2011)提出采用留白的策略翻译模糊语言。
总之,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模糊语言的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模糊语言研究进入了更高的层次。
二、国内模糊语言研究的新动向国内模糊语言研究从理论进入到具体应用,从宏观研究到微观研究,其理论得到了升华,研究方法不断更新,研究内容不断丰富。
1.研究视角不断更新模糊语言研究是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交际分析、认知语言学等许多领域所关注的课题。
模糊语言学研究的一个发展方向是将几门相关学科的观点、方法与成果结合起来对模糊语言进行分析。
模糊语言研究的内容越来越丰富,除上文提到的外,还包括语言习得和教学、语言认知等等,研究的方法和视角也不断更新,以便能够全面探究问题的实质。
蒋跃(2010)从批评语言学的角度,结合系统功能语法、社会心理学和模糊语言学,对英文访谈节目中的模糊语言进行分析,发现对话双方使用不同数量类型的模糊语来表明各自立场,直接或间接地确立在对话中的权势地位。
吴国华(2001)认为民族文化因素应当成为语言模糊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郑巍(2009)对比研究了俄汉模糊语,从地理环境、经济格局、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四方面,深入分析俄汉模糊语民族文化差异的根源,为从民族文化的视角研究模糊语提供新的路径。
另外还有许多学者从目的论、顺应论、关联理论、解构主义等角度研究了模糊语的翻译。
李瑞(2012)尝试在合成空间理论的框架下对外交模糊语的意义进行认知解析。
年晓萍(2012)用生态学的方法来观察、研究和解释模糊语言。
此外,徐章宏、何自然(2012)研究了模糊语言的“去模糊化”特征。
这些研究丰富了模糊语言研究的方法,使模糊语言的研究不断深入。
2.重视多种语言语料,加强汉语语料研究国内现有的大部分研究所用的语料都来自西方语言,尤其是英语,反映的是西方的语言现象和社会文化。
这些研究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具有普遍性,未必符合汉语语言文化特征。
刘润清先生(1995)强调语言学的最终落脚点是在国内搞本土化研究,从而认真挖掘出汉语的特征。
因此,我们的语言学家越来越重视汉语语料的研究,这也正符合当代语言学研究的多元化、动态化、微观化和本土化的发展趋势。
牛潇晗(2012)从认知角度对汉语模糊限制语进行了研究。
谢丁、洪龙(2012)针对副词在汉语语义中的作用,采用中介真值程度度量(MMTD)对其模糊语义进行了研究。
根据英文副词频度数值研究的已有成果,建立了中文频度副词真值程度函数,提出副词连接概念及其量化方法,试图为自然语言理解建立一种新方法。
此外,汉语模糊语言的英译是一大难题,郭沫若文艺性散文中存在着大量的模糊语言,这些模糊语言无论在语言形式和文化内涵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张培基教授英译的郭沫若艺术性散文忠实再现了原文模糊语言所渲染的意境,让读者深切地理解了郭沫若伟大而朴实的心灵(张慧,2012)。
此外,一些研究者对中外模糊语言进行了比较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
朱晓菲(2009)指出,英汉两种语言在使用数字时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但二者常用的数字并不完全一致,体现了英汉民族文化的差异,英汉数字的模糊性也具有民族性的特点。
蒋跃教授在《模糊限制语在英汉医学论文中分布的对比研究》中,通过对10篇英汉医学论文进行语料分析,将英汉论文中模糊限制语进行分类和对比研究,探讨模糊限制英语在英汉医学论文中运用的异同。
这些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国内模糊语言研究。
三、结论模糊语言是最普遍、最典型的语言现象之一,模糊语言的研究潜力巨大。
目前,国内模糊语言研究并不多,也不够深入,与国外研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我们可以吸收国外先进理论和方法,不断拓宽视野,促进自身的理论建设,丰富研究方法和手段,重视多种语言语料研究,同时加强对汉语语料的研究,将汉语研究与外语研究有机结合,以适应多元化、动态化、微观化和本土化的研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1]董娜.模糊限制语的界定及分类[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4).[2]韩庆玲.模糊修辞学研究综述[J]. 修辞学习. 1998,(2).[3]蒋跃,李璐.英文电视访谈节目中模糊语言构建权势关系的分析研究[J]. 外语教学,2010,(1).[4]李瑞.合成空间理论对外交模糊语言的认知解析[J]. 外语教学,2012,(4).[5]廖岸熙.广告英语中模糊性的语言学分析[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6]年晓萍.留白:模糊语翻译的一种新取向[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牛潇晗.基于认知角度的汉语模糊限制语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2[8]谭姝.大学生(非英语专业)英语模糊限制语运用的性别差异[D].重庆:重庆大学,2007.[9]吴国华,彭文钊.也谈模糊语言学的几个问题——兼评伍铁平著《模糊语言学》[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5).[10]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1]谢丁,洪龙.基于MMTD的中文副词模糊语义的量化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12]徐章宏,何自然.模糊限制语的“去模糊化”功能探析[J].当代外语研究,2012,(7).[13]张慧.郭沫若文艺性散文中的模糊语言与翻译研究[J]. 外国语文,2012,(3).[14]赵明炜,毛卓亮.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15]郑巍.俄汉模糊语民族文化对比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16]卓振英.诗歌的模糊性及翻译的标准和方法[J].福建外语,1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