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大纲◆绪论1、《学记》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大约出现在战国末期,是儒家思孟学派撰写的。
2、柏拉图和《理想国》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散记在他的政治学著作《理想国》中。
3、赫尔巴特和《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
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著作,它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4、杨贤江和《新教育大纲》1930年以李浩吾为化名出版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书中论述了教育的本质和作用,认为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之一,是营谋社会生活的手段,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揭露了旧教育的反动本质,起到了教育理论上的启蒙作用。
5、教育学的历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教育学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教育思想、观点和理论大多体现在哲学著作中,并停留在经验描述阶段,缺乏理论分析和完整的体系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资产阶级教育家为了阐明他们的教育主张,总结教育方面的经验,出现了体系较为完整的教育学,教育学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对教育问题的论述,逐渐从现象的描述过渡到理论的说明,开始运用心理学知识来论述教学问题。
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自19世纪50年的以来,世界上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学派别和著作,教育科学迅速地发展起来,教育学研究的细化和多元化。
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自20世纪60年代后以来,教育学理论不断深化,内容不断丰富;形成了许多分支学科;不同的教育学研究方法在争论、冲突中,逐渐融合互补,形成新的研究方法。
4、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的含义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更到底产生于生产生活。
它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他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了新生代的成长。
它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有目的的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先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2、教育的基本要素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措施)。
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
教育措施(教育中介系统):是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方法它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3、现代教育特征的理解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以机器大生产的工具为标志,是以适应社会生产需要为主体的多层次的教育体制。
特点: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二、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发展“人的发展”一般有两种释义。
一种是把它与物种发展史联系起来,将它看成是人类自地球上出现及其进化的过程,即人类的发展或进化。
另一种更为通常的解释是,把它与个体发展联系起来,将它看成是人类个体的成长变化过程。
2、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②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③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④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社会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的条件;环境的给定性与主题的选择性;环境对人的发展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中起着重大作用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①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②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③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3、教育在人的个性发展中的作用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中起着重大作用:一、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二、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
三、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4、环境在人的个性发展中的作用社会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的条件;环境的给定性与主题的选择性;环境对人的发展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三、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的含义教育的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以及教育的发展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和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就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2、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生产力制约教育事业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的结构;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3、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制约教育的性质2)制约教育的目的3)决定教育的领导权4)制约受教育者的权利和机会5)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4、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2)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变为直接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3)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5、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青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3)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4)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
6、教育的生态功能1)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2)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民族素质3)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活动7、教育的文化功能1)保存与传递文化2)选择与整理文化3)交流与融合文化4)更新与创造文化8、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其表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与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与继承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2、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 3、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四、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着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2、教育目的的结构所谓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在国家教育的总目的的指导下,由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构成的教育目标系统,它们由抽象到具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结构。
一般来说,这一目标体系由四个层次构成:一是国家或社会所规定的教育总目的;二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三是课程目标,即课程方案设置的各个教学科目;四是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在实施课程计划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的教学工作时所期望达到的要求或结果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是指教育目的由哪几个部分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即提出受教育者在知识、智力、审美、品德等方面的发展要求,以期受教育者形成某种个性结构;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即指明这种人符合什么样的社会需要或为什么阶级服务。
3、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所谓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做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
4、个体本位论的基本观点及评价观点:个体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应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
①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角度出发设计教育目的。
②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③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的得到发展。
评价:兴起和盛行时期是欧洲资产阶级进行反封建斗争的时期,它对反对宗教神学对人的思想禁锢,提倡个性解放,尊重人的价值,具有进步意义,但排斥社会对教育的制约,排斥社会需要是不正确的。
5、社会本位论的基本观点及评价观点:社会本论者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有社会的需要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定。
①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没有社会需要就谈不上个人的教育和发展。
②教育除了社会的目的外,没有其他目的。
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③教育的结果只能以社会功能来衡量。
评价:看到了人对社会的依赖性,十分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是值得肯定的。
但极端的割裂了人和社会的关系,完全否认教育目的对个体的依存,否认教育对象对教育目的的影响,造成对人的个性的压抑与束缚,则是不可取的。
6、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表述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个教育方针是目前通行的教育目的最规范的表述。
◆五、教育制度1、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及其含义(1)双轨制18、19世纪的西欧,由古代学校演变而来的带有等级特权的学术性现代学校和新产生的供劳动人民子女入学的群众性学校,都同时得到了发展,于是就形成了欧洲现代教育的双轨学制:一轨是自上而下,包括大学、中学(中学预备班);另一轨是自下而上,包括小学、职业学校。
这两个系列不衔接也不相通,剥夺了劳动人民子女进入中学和大学学习的机会。
后来,由于产业革命的发展导致了经济领域的巨大发展和变革,对劳动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形势下,国民教育一轨才发展了中学与另一轨的中学对接。
(2)单轨学制这种学制普遍运用于北美各国。
但是在最初,北美各国也是采用的西欧的双轨制。
到18世纪末,美国北部各州都有了在城镇设立初等学校的法令。
1830年,小学得到蓬勃发展。
由于产业革命和电气化的推动,美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急剧发展和变化,到1870年,中学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美国原来的双轨学制被迅速发展起来的群众性小学和中学所淹没,从而发展起来特有的单轨学制。
它包括有:小学、中学和大学,学段可分为:六三三、五三四、四四四、八四、六六等多种。
这种学制后被世界多国采用。
(3)分支学制沙皇俄国时代的学制也是采用的双轨学制。
十月革命后,苏联制定了单轨的社会主义学制。
但后来又恢复了文科中学的某些传统和职业学校单设的做法。
它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并不分轨,只是中学毕业后又开始分,职业学校毕业生可以进入对口的高校学习,中学毕业生可以进入高等学校学习。
不同类型的学制比较:双轨制:学术性水平高,不利于教育的普及,单轨制:有利教育的普及,但不利提高学术水平。
分支型学制:既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又有双轨制学术性一轨高水平及职业学培训扎实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