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声音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章讲述的是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

本章教材在整个初中阶段物理知识中虽不是重点,但从新课程标准要求来看,本章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信息意识、研究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精神都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具有能量。

了解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气体中快。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描述发声体的共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通过声音传播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初步领略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的欲望。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和声音的传播的条件。

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和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是本节的一个关键。

本节课的难点是声波这个概念,可通过与水波的类比以及设计演示实验使学生初步知道声波是声源的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

【教法设计】
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本节教学的两个中心环节,我采用教师演示实验、质疑、引导学生观察等实验探究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

对于声速的知识,我采用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得出初步的猜想或者判断,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归纳出问题的正确答案。

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于这些问题正确观点的认识,又通过这些观点的形成过程,锻炼学生的思维行为和合作交流的科学精神。

因此本节教法我设计为实验探究法、质疑诱导法、自学讨论法相结合,组织学生获取和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法设计】
刚开始学习物理的八年级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教低,处于从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过渡时期,因此本节中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时,应在教师的导控下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探究的问题,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亲自动手及分组实验来进行论证,通过小组交流进行归纳总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器材准备】
白纸、笔帽、音叉、小球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利用PPT课件展现自然界中正在发声的情景,通过对自然界一些声音的播放,使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声的世界里,从而对声音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

2、提出问题
你对声音有什么问题?(学生说出自己想知道的有关声的问题和不懂的问题)列举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比如动物都能发声吗?各种动物都是怎么发出声的?你是怎么听到声音的?让学生自由发挥,其目的是把学生带入声的世界,在讨论中切入本节主题: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

)
二、新课教学
(一)声的产生
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
1.提问:
(1)观察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何区别。

(2)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发声物体分别是什么。

(3)你能不能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

学生思考:通过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感悟到:实验中要用到比较的方法,比较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物体的区别。

2.启发学生:用手摸着喉咙感受一下说话和不说话时有什么不同?
实验1 用一张纸进行发声实验
实验2 用半瓶水做实验
实验3 用笔帽做实验,吹笔帽口,听声音。

学生开始实验,分组讨论这几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归纳:物体振动可以产生声音。

(教师指导观察学生实验,尤其强调将发声与不发声时进行比较指导学生回答以上问题)
演示实验:用音叉振动发声
提问:你观察音叉发声时振动现象明显吗?怎样使不明显的现象变明显呢?
启发学生(可用风吹草动,风吹树叶动)是否可利用它对别的物体产生的效果来显示呢?
学生回答:可以紧挨着音叉放一小球。

归纳:转换法,把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转化为我们可以看到的现象的方法,在物理的研究中经常用到变细微为显著的研究方法。

想一想:刚才这些物体发出声音时有什么共同特点?物体发声时振动,不发声时不振动。

学生归纳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也就停止。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
上课铃响了,教室外面的同学迅速走进教室,铃声是怎样传到同学们的耳朵里的呢?
播放振动音叉在水中发声视频,并注意观察水面的振动情况。

问:水滴使水面振动,以水波的形式传播,振动的纸发出声音,在空气中以什么形式传播呢?从而引入了声波。

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声音在传播的时候需要什么条件呢?
学生讨论,列举生活中哪些物质可以传播声音。

空气、玻璃、金属、墙壁、水等。

提问:你们知道在宇宙中,宇航员之间是通过什么进行交谈的吗?他们为什么不能直接进行交谈?
实验探究:
播放“真空罩中的闹钟”实验,探究真空能否传播声音。

引导学生回答课前提出的问题。

(播放这个实验时,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中的现象。


总结:
气体、固体、液体都____传声,而真空____传声。

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____。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三)声速
阅读课本39页“讨论交流:声的传播有多快。


学生讨论交流,计算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声音的传播还会受到温度的影响,学生阅读声速表。

总结:
1.常温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

2.常温时声音在_______和_______中传播速度比在_______中传播速度快。

(填固体、液体、气体)
(四)人的发声和听声能力
在学生认识了声音和物体振动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频率的概念。

只要让学生知道人耳对声音的感觉有上下限(20Hz~20000Hz)即可。

在此基础上对超声和次声下定义。

五、课堂小结: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声速:340m/s
六、课下作业:
作业设计为两道题,第一题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列举气体、固体、液体传声的实例,引导和强化学生“物理来源于生活”的学习意识。

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第二题设计为实践活动题,让学生两个人一组,以细绳(棉线、棉绳、金属丝)、纸杯(塑料杯、易拉罐、饮料桶)等为原料,制作一个土电话,两个人一组实验,验证固体能传声。

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报告。

七、板书设计:
3.1 什么是声音
产生传播接收
声源振动声波介质声速:340m/s 人耳:20—20000Hz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整体设计思想,不仅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而且在教法设计上突出体现以学生为本,依靠学生的自学、探究、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形式来获取和掌握知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用时有点儿多,导致后面声音的接收时间紧一带而过,学生可能难以接受,还需要下节课加以讲解练习,以后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时间的分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