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中考语文模拟考试题含答案

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中考语文模拟考试题含答案

19-20学年九年级中考模拟考试题--语文(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先将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胶擦擦干净后再重新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共33分,其中1-7每小题3分)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仔细观察生活,广泛阅读经典,适时记录生活的点滴,是提高我们语文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B. 谁也不能否认优异的学习成绩不是靠勤奋学习得来的。

C. 要保证安全生产,机器质量的好坏是重要条件。

D. 妹妹找不到爸爸妈妈心里很着急。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不要幻想成功之神会被你微不足道的努力所感动,主动跑过来和你拥抱亲吻。

也不要幻想胜利之果会装在盘子里,端到你的餐桌前尽你开怀享用。

B. 我不知道他们到底称赞我什么?是文章写得好,还是勇气可嘉?抑或根本就不是称赞,只是对于失败者的无可奈何的安慰。

C. 请阅读下边两则材料,然后以《诚信》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D. 诗词阅读要把握意象,比如《月夜》中“顶高的树”,《风雨吟》中的风、雨、海、舟等,都营造出不同的氛围,传达出独特的诗意。

3.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我们学过他的《社戏》《故乡》都选自小说集《呐喊》。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时期三百多篇诗歌,所以又称“诗三百”,被儒家奉为“经典”,与《尚书》)《礼记》《论语》《春秋》并称“五经”。

C.《老王》是当代作家杨绛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文章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回忆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心地善良的“老王”形象,表达了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不幸者的关心、同情和尊重。

D.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学形式,也是我国人民普遍喜爱的一种民族文化形式。

一般上下联尾字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4.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粗犷.(guǎng)坍.塌(tān)殷.红(yīn)怏.怏不乐(yàng)B.蜷.伏(quán)拘泥.(nì)鞭笞.(chī)呱.呱坠地(gū)C. 顷.刻(qīng)龟.裂(jūn)陨.石(yǔn)强.词夺理(qiǎng)D.缄.默(jiān )狩.猎(shòu)花蕾.(léi)接踵.而至(zhǒng)5.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A.寂寞要诀走投无路再接再励B.夜宵弛骋迫不及待黯然失色C.消赃雷霆心无旁骛无精打采D.睥睨潦草流芳百世言简意赅6.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在乡村的一角,没有浮光掠影....的霓虹灯也照样美丽,在一片宁静中一颗种子悄悄发芽。

B.凛冽的寒风从窗缝里灌进来,常常把人们从睡梦中冻醒,让人不寒而栗....。

C.自信与自卑,虽然只一字之差,但精神境界根本不同,结果也大相径庭....。

D.两位多年未见的战友在火车上意外相逢,他们一见如故....,回忆起一同出生入死的战斗经历,不禁感慨万千。

7.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难道火星文就不是一种语文?难道流行歌词就不是一种语文?难道网络用语就不是一种语文?的确,生活就是语文,世俗化的生活土壤也只能培植出世俗化的语文。

当语文成了人们_____________,语文变得风趣;当语文成了人们__________,语文变得无聊;当语文成了人们________________,语文变得无情;当语文成了人们______________,语文变得无奈。

①手中的玩物②嘴边的谈资③心灵的历史④身上的负担A.①④③②B.②①④③C.③②①④D.④③②①8.名著导读(2分)《》又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根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的,这部作品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是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9.默写(共10分,每空1分,错、漏、添字该空不得分)(1)俱往矣,,还看今朝。

(毛泽东《沁园春·雪》)(2),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其一>)(3)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己亥杂诗》)(4)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

(《蒹葭》)(5),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6)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其一>》)(7)草树知春不久归,。

(韩愈《晚春》)(8),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9)诸葛亮的《诫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

二、阅读理解(47分)(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完成9—10题。

(6分)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这首诗写初秋时节作者在所居地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应该是王维隐居终南山时所作。

暝(míng):日落,天色将晚。

空山:空寂的山野。

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浣(huàn)女:洗衣服的姑娘。

随意:任凭。

春芳:春天的花草。

歇:消散,消失。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

留:居。

10.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3分)11.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二)阅读下面两则文言选段,完成12--15题(16分)【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选自《师旷劝学》)注: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②师旷,字子野,春秋时代晋国乐师。

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

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昧,黑暗。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②卒.获有所闻()③晋平公问于.师旷曰()④恐已暮.矣()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14.请分别从劝学艺术及内容两个方面简要谈谈两则短文的区别。

(4分)15.请你就【乙】文谈谈你的启示。

(4分)(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13分)。

莫当局外人邓洁①作为编队唯一女子特战队员赴亚丁湾护航,这个春天,“能文能武”的北大学生宋玺成了热点人物,她的故事有如阵阵和风涤荡人心﹣﹣当人们还在为90后贴上“丧”的标签时,宋玺和她身后的很多中国军人带着“国系90后”的新标识走进人们视野。

他们换上戎装、热血卫国,作为家国一分子,真切诠释着一种“不甘当局外人”的格局与担当。

②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局促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对社会冷眼旁观的年轻人:有的仅仅满足于自己生活中的“小确幸”,有的则困顿于精英体制下的“象牙塔”中,无意关心天下事,正如作家沃特•科恩对自己大学生活的回忆﹣﹣“我从来没有考虑过成绩单之外的任何事”。

然而,生活在如今的大时代下,在关注自我的同时,也请不要关闭与世界相通的窗户。

万物联通的时代,本就无人能独善其身,每个人都是社会生态链上的重要一环。

公共事务、祖国未来、人类理想,皆关乎我们的生活。

虽然个体的声音和行动只不过是千万人中的小小一环,却也能汇入推动与建设的力量当中。

③“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青年人的担当和使命,更要求我们在看见日常生活里的“苟且”时,也把“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当作“和我有关”,如此,才能真正带我们抵达所期许的“见自己、见世界、见众生”境界。

④从井底一隅跳向广阔社会、从局外走入局内的方式是多元的,每个人尽可有多样的选择。

宋玺将这诉诸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身赴前线的努力;今年两会上的90后年轻代表们则把这展现成参与国家公共事务讨论的热情;武大樱花节成“樱花劫”,学生们在社交平台上批评不文明游客,也是主人翁精神的显现;青年志愿者投身公益,在大山教室里、西部戈壁上留下的身影亦成为当代青年追逐远方的一抹亮色……⑤青年人是千姿百态的个体,更是一个充满朝气的集体,这种朝气,体现在对家国命运的敏感关注中,体现在对社会责任的努力担当中。

这种“不甘当局外人”的精神,应该多些,再多些!(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4月3日19 版)16.从全文来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文章开头引用宋玺的故事有何用意?(3分)18.指出第④段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过程。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0-23题(12分)最后的铁匠①铁匠比那些城外的农民们,更早地闻到麦香。

在库车,麦芒初黄,铁匠们便打好一把把镰刀,等待赶集的农民来买。

铁匠们知道,这些东西打早了没用。

打晚了,就卖不出去,只有挂在墙上等待明年。

吐尔洪•吐迪是这个祖传十三代的铁匠家庭中最年轻的小铁匠。

他十三岁跟父亲学打铁,今年二十四岁。

②吐尔洪的父亲吐迪•艾则孜也是十二三岁学打铁。

他父亲是库车城里有名的铁匠,一年四季,来定做铁器的人络绎不绝。

父亲说,我们就是干这个的,祖宗给我们选了打铁这一行都快一千年了,多少朝代灭掉了,我们虽没挣到多少钱,却也活得好好的。

只要一代一代把手艺传下去,就会有一口饭吃。

吐尔洪•吐迪从父亲手里学会了打制各种农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