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0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提要

2010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提要

10秋《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提要第一部分教学要点回顾第一章绪论政治就是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人民获取、组织和掌握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以决策为核心内容来谋求人民利益的一切形式和行为。

西方的政治学家从不同角度表述了“政治”的含义。

而马克思主义将“政治”概念界定为:1、“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体现”,这揭示了政治的本质。

2、“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这确定了政治的属性。

3、“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这描绘了政治的基本内容。

4、“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这表明了政治的特征。

西方的政治研究可大致划分为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中世纪时期和现代时期三个阶段,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一个全新的体系。

第二章国家的本质、历史类型与职能国家指的就是某种具有领土、人民、政府和主权的特殊政治共同体。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基本表述。

但是,国家在某些情况下会脱离阶级属性而存在,这表明国家还具有相对自主性。

国家的起源理论包括自然生成论、君权神授论、社会契约论、暴力征服论和社会分工论等。

马克思主义是从社会分工的发展与社会阶级分化两个角度相结合来说明国家起源的。

国家的历史类型分为传统国家与现代国家两大类。

其中,传统国家形态包括古代城邦国家、古代帝国、中世纪封建王国、专制国家等几种具体形态。

现代国家的具体形态包括自由资本主义国家、法西斯国家、晚期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以及第三世界的威权主义国家。

国家的基本职能从本质来看,包括政治统治的职能和社会管理的职能;从范围来看,可以分为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

现代西方国家职能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迁。

第三章国家形式国家形式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二是国家结构形式。

政体,是指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来组织国家权力机构,具体表现为国家权力的横向配置关系,即同一层级上不同国家权力机构之间的关系模式。

本章主要介绍了亚里士多德的古代政体理论、波利比乌斯的近代混合政体理论及现代民主政体理论。

重点对比了君主制和共和制、议会内阁制与统制的差异。

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的中央权力机构与地方权力机构,也即国家的整体与部分之间关系的构成方式。

单一制和联邦制是两种最主要的国家结构形式。

我国在坚持单一制的前提下,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制度。

第四章国家机构现代的国家机构主要包括国家元首、立法机构、行政机关和司法机构。

现代政府的基本原则有:人民主权原则、责任政府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法治原则。

国家元首是主权国家形式上或实际上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

立法机构是由公民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集体议事机构。

主要职能是代表职能、立法职能和监督、制约职能。

其构成涉及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院制还是两院制、委员会制度、议会督察专员制度。

行政机构是具体执行立法机构的决议,实施行政管理的机构。

行政机构普遍由行政官员和科层组织构成。

司法机构是掌握裁判权的国家机构,核心职能是审判。

现代司法机构在政治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特别体现在司法独立、司法审查和行政裁判制度三个方面。

第五章政党和政党制度政党是由特定阶级中的骨干分子组成的政治组织,它代表具有共同利益的阶级和阶层,通过广泛动员民众,力图实现掌握和巩固国家政权的目的。

政党的基本特征:1、政党是特殊的政治历史现象;2、政党具有阶级性;3、政党是有组织、有纪律的政治组织;4、政党拥有一定的政治纲领;5、政党和国家政权密不可分。

政党的主要功能是目标制定、利益表达与聚合、动员民众、培育与遴选精英。

各国政党制度的体制模式不尽相同,西方国家按照政党数量划分的主要政党制度类型有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

我国实行一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有自身强大的优势。

其中,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党、执政党,而八大民主党派则是参政党。

第六章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政治参与是指公民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介入国家政治活动和进程的政治性行为;狭义的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和公民团体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影响政治体系决策的行为。

政治参与的特征:非职业性;动机复杂性与目的单一性;途径和方式的多样性;明确的行为表示性。

政治参与主要具有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功能。

政治参与的主体有公民和政治社团。

公民参与政治的主要形式有投票、政治结社、参加各种政治活动等。

我国的政治社团目前最主要的是工会、青年组织、妇女组织和工商联合会。

政治参与途径可分为制度化参与途径和非制度化参与途径。

制度化的参与途径主要有选举与选举制度、创制与复决、社团活动等。

网络时代政治参与途径有新的发展。

第七章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公民及其团体对其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体系所怀有的认知、情感和态度的总和,它与政治体系中制度性结构硬体相对应,是政治体系的精神部分。

政治文化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政治心理、政治思想以及政治意识形态。

政治文化的特征表现为:政治性和文化性、民族性与普适性、时代性与继承性、阶级性与社会性。

政治文化的结构分为体系的文化、过程的文化和政策的文化。

根据不同的标准,政治文化可以分为各种类型。

政治文化的功能主要表现在政治生活方面和经济发展方面。

政治社会化就是指社会的政治文化的学习、传播、普及和延续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过程的主要途径有家庭、学校、大众媒体、社会共同体。

第八章政治发展政治发展概念是西方学者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是政治现代化、政治制度化和政治高效化。

西方政治学把政治现代化作为政治发展的目标,把政治稳定看成是政治发展的核心内容。

政治发展类型分为西方国家为代表的早发内生型和发展中国家的后发外生型两种。

政治发展的途径有两种: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

政治革命是政治发展的重要途径,政治改革的是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政治发展的现象、规律、趋向具有普遍性。

而具体国家具体时代的政治发展在其模式、过程、程度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又具有特殊性。

因此,在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也具有自身的任务与特点。

第九章国际政治政治发展概念是西方学者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是政治现代化、政治制度化和政治高效化。

西方政治学把政治现代化作为政治发展的目标,把政治稳定看成是政治发展的核心内容。

政治发展类型分为西方国家为代表的早发内生型和发展中国家的后发外生型两种。

政治发展的途径有两种: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

政治革命是政治发展的重要途径,政治改革的是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政治发展的现象、规律、趋向具有普遍性。

而具体国家具体时代的政治发展在其模式、过程、程度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又具有特殊性。

因此,在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也具有自身的任务与特点。

第二部分考核要点第一章绪论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员重点掌握政治的含义和政治学形成发展的基本历程。

本章考试的重点是:●★西方政治学家关于“政治”含义的各种观点●★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概念的基本界定●政治学各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论著第二章国家的本质、历史类型与职能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员重点掌握国家的概念、本质、起源、历史类型和基本职能。

本章考试的重点是:●国家的概念及基本要素●★国家的本质●★国家的相对自主性●马克思主义国家起源理论第三章国家形式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员重点掌握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理论、各种现代政体类型及其特点、主要国家结构形式。

本章考试的重点是:●亚里士多德对政体的划分●波利比乌斯的混合政体理论●★民主政体、威权政体、极权政体●★君主制和共和制、议会内阁制、总统制的特点●总统制与议会内阁制利弊比较●单一制与联邦制的优劣势其及区别第四章国家机构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员重点掌握现代政府的基本原则及各种国家机构的性质、分类和职能。

本章的考试重点是:●★政府的概念及现代政府的基本原则●★国家元首的分类●立法机构的职权与构成●行政首脑的职权第五章政党和政党制度通过本章学习,学员应该掌握政党的涵义、特征、分类、功能等基本问题,掌握西方国家政党制度的具体类型以及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

本章的考试重点是:●政党的涵义●政党的特征与功能●★政党制度的各种类型第六章政治参与通过本章学习,学员应该掌握政治参与的涵义、特征、功能等基本问题,掌握政治参与的主体和政治参与的途径。

本章的考试重点是:●政治参与的涵义与特征●★政治参与的功能●制度化的政治参与途径●★网络政治参与的利弊第七章政治文化通过本章学习,学员应该掌握政治文化的概念、内容、特征,政治文化的结构与功能,以及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本章的考试重点是:●政治文化的概念与特征●★政治文化的结构、类型●★政治社会化的途径第八章政治发展通过本章学习,学员应该掌握政治发展的概念与目标、模式与途径、普遍性与特殊性。

本章的考试重点是:●★政治发展的两种模式●★政治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第九章国际政治通过本章学习,学员应该掌握影响国际政治的含义、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国际体系及中国对外政策。

本章的考试重点是:●国际行为主体的类型●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第三部分考试基本规定1、考试形式:半开卷2、考试时间:90分钟3、考试内容:教材第一章——第九章4、考试题型及分数比例:●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多选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客观题卷共20分●连线题(每项目3分,共15分)●填表题(每项目3分,共15分)●辨析题(每小题4分,共20分)●阅读分析题(20分,1题)主观题卷共80分●案例分析题(10分,1题)5、依据教材:《政治学原理》,沈文莉、方卿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二版第四部分复习指导一、什么叫“半开卷”考试?如何进行准备?1、操作方式:考前2周学校考务科统一套红印发一张A4纸,正反两面可以手写上你认为考试时需要参考的重要知识点等内容。

不能复印,不能打印。

进入考场只能带上这张自己整理好需要内容的A4纸,不能携带其他资料。

2、这种考核形式要达到的目的:(1)使同学们能自己学会整理所学内容,并在整理提炼要点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引导同学们制作(这张A4纸)学习卡片。

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能把主要内容摘录下来。

3、因此,应该要同学们整理所学内容,请老师不要做标准答案。

若发现某考点的答卷雷同,学校将以作弊论。

二、客观题复习指导单项选择、多项选择题:主要从广度上考核基本知识点了解情况。

参照网上课堂或者光盘中每章的客观题复习。

网上记分作业和网上在线测试可以帮助同学们练习这类题型。

三、连线题和填表题复习指导1、连线题:考核同学们的综合能力。

此题型的设置重要考核同学们对零散知识点的综合把握程度。

2、填表题:考核同学们对知识点的实际认知能力。

此题型的设置重点考核同学们将教材上的知识点与现实政治标本对接起来的认知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