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1.物质的惟一特性是()A.外在性B.可感性C.客观实在性D.直接现实性【答案】C【考点】本题考查物质的惟一特性。
【拓展】要注意题干问的是惟一特性,主要依据的是列宁对物质的定义。
2.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答案】A【考点】本题考查哲学物质概念的定义及其定义的方法。
【解析】列宁对物质的哲学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在意识观念中标示为“客观实在”)来定义的。
其他选项无法对物质进行界定。
【拓展】做此题的关键是要准确、深刻把握列宁定义的物质内涵,这样才能相应地对他定义的方法与角度有准确的把握。
3.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A.本质和派生的关系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答案】B【考点】本题考查哲学与自然科学概念的关系。
【解析】哲学与自然科学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它们的概念也自然具有这种关系。
而哲学与自然科学里的概念都具有其他三项所叙述的关系,所以不选。
4.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
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这表明人的才能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答案】B5.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A.科学实验B.社会关系实践C.生产实践D.精神文化创造实践【答案】C【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活动的理解。
【拓展】生产实践始终都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题干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一迷惑性的句子,考生应该从“生产力”而不是“科学技术”的角度把握,并结合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理,选得答案C而非A。
6.人类世界与自在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是()A.自我意识的出现B.社会对自然的诞生C.人类的实践活动D.自然对于人的生成【答案】C【考点】本题考查人类世界与自在世界分化统一的基础。
【解析】在实践中实现了人的自然化以及自然的人化,其他选项都可以从C项中得到解释。
【拓展】做这种题目的时候,一般看到既有自然也有人类,既有分化又有统一的字眼,就应该与实践联系起来。
7.人类生活的实践世界是()A.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B.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C.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体D.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答案】A【考点】本题是对人类实践活动产生结果的考查。
【解析】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了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这是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
客观世界、自在世界不是由实践产生的,故B、C错;D项只涉及社会关系即人类社会,不全面。
8.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
这一情况说明()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答案】B【考点】本题是对生产实践活动创造性的理解。
【解析】B项是恩格斯的话语,意思是:人类通过实践将客观的天然物质转化成了人工产品。
物质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人类不能脱离天然物质而神化般地创造它,所以A、C、D都错。
【拓展】做此题关键是对生产实践本质的把握。
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矛盾和运动的观点B.绝对和相对的观点C.普遍和特殊的观点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答案】D【考点】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解析】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矛盾和运动、绝对和相对、普遍和特殊都只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内容。
【拓展】唯物辩证法的总体特征就是其本质。
10.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A.联系的观点和孤立的观点B.发展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C.是否承认矛盾D.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质的飞跃【答案】C【考点】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
【解析】矛盾学说是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就是要掌握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本领。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是多方面的,但核心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部动力,其他分歧都源于这一点。
【拓展】所以,要分析两事物(包括概念)之间的关系,只要领会了事物的本质和核心就游刃有余了。
11.规律的根本特点是()A.稳定性 B. 重复性 C.客观性 D.本质性【答案】C【考点】本题考查规律的根本特点。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固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答案】C【考点】本题考查规律的本质。
【解析】规律是事物内在本质的、客观的稳固联系,不是思维获得的反映,也不是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13.科学家洛伦兹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得克萨斯引起龙卷风。
”这种“蝴蝶效应”的说法()A.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B.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C.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D.说明了一种事物、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答案】D【考点】本题考查联系的普遍性。
【解析】这位科学家的说法旨在说明事物可以通过一系列中介而普遍联系。
【拓展】蝴蝶效应是一个有趣又深刻的问题,考生若能够对其理论提出的背景有所了解的话就更容易掌握了。
有人会认为蝴蝶效应是混沌理论的一个例子,这是对它的误解,它的原本的核心意思大概是说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映,形成大风暴。
14.“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信条的实质是()A.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C.诡辩论D.相对主义【答案】B【考点】本题考查对形而上学观点的分析。
【解析】此话是形而上学的经典名言,将是与否绝对对立,即将对立的东西绝对对立起来,在对立中看不到统一,在统一中看不到对立,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
诡辩论则是将概念的灵活性变成主观的任意性。
相对主义是一种片面夸大事物和认识相对性的哲学理论,把相对性加以绝对化。
15.矛盾的基本属性是()A.同一性和斗争性B.普遍性和特殊性C.贯通性和排斥性D.绝对性和相对性【答案】A【考点】本题考查矛盾的基本属性。
【解析】普遍性与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16.“树不修不直,人不教不才”,“遇良医得生,遇庸医致死”这说明()A.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B.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C.外因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改变事物发展的进程D.外因不一定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答案】C【考点】本题考查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解析】外因能够改变事物的发展进程,但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根本原因。
17.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A.量变质变规律B.否定之否定规律C.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规律D.对立统一规律【答案】D【考点】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在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与核心,这是辩证法的基本知识。
18.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出“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A.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B.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D.矛盾主要方面和矛盾非主要方面的关系【答案】A【考点】本题考查矛盾问题的精髓。
【解析】矛盾问题的精髓就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即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关系。
要注意区分矛盾问题的精髓与矛盾的基本属性。
19.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引述列宁的思想,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在于()A.分析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分析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C.分析内因和外因的关系D.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答案】D【考点】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解析】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与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事求是相一致的。
20.人的意识产生的决定性因素是()A.人工语言的形成B.世界的物质本原C.社会性的劳动活动D.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答案】C【考点】本题考查产生意识的决定性因素。
【解析】人们是在社会劳动中产生意识、语言,并认识世界的,A、D两项排除;B项说不通。
【拓展】要注意本题C选项中的社会性劳动活动是一个大概念,相当于社会生产实践活动。
2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A.多样性的统一B.意识与物质的统一C.认识与实践的统一D.多样性的物质统一【答案】D【考点】本题考查世界的统一性原理。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统一于多样性的物质,A、B两项没有说明统一于何者;C 项明显错误。
22.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A.是人类的主观意识B.既非物质,也非意识C.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D.是意识的客观内容【答案】C【考点】本题考查语言的本质。
【解析】这道试题考查的是语言与意识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表达工具),故此C是正确选项。
语言是意识的载体,与意识不是一回事,A项把语言与意识等同起来,是错误的;意识的内容是外在客观事物,D项把语言说成是意识的内容,也是错误的;B项把语言说成既非物质也非意识,这容易导致唯心主义,也不合题意。
语言就是意识的物质外化,是意识的载体,属于物质范畴,是意识的物质形式而非客观内容,也不能说它是人的主观意识。
23.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A.客观性B.能动性C.对象性D.任意性【答案】B【考点】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性。
【拓展】题干中的“心”指的是人的意识,“使”表示能动。
抓住这个关键字就可以了。
有这样两句话:一是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一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不断地转化为丰硕的果实,并积累下来。
据此回答(24-25)24. “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是指()A.人类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思维着的精神B.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C.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科学知识在不断增加D.意识是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答案】C25. “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不断地转化为丰硕的果实”是指()A.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B.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创造物质财富C.不同的意识其反作用是不同的D.只有在人们的自觉活动中,意识的指导作用才存在【答案】B26.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
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A.人的实践活动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C.人的先知先觉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答案】A【考点】本题考查实践活动在改变人与世界过程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