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朗读
整理表
姓名:
职业工种:
申请级别:
受理机构:
填报日期:
《〈论语〉十二章》教案主备人:徐芸菁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博:广博的笃:坚定切:恳切地
问:发问求教近:眼前的、当前的仁:仁德
翻译:子夏说:“广博的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
——个人修养:求仁的途径
三.总结回顾
1.朗读全文,在朗读的过程中回忆每个字词的意思
2.重点字词的快速复习(开火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不亦…乎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不逾矩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贤哉,回也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3.通假字: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吾十有五:同“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4.词类活用:
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
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
传不习乎:动词作名词
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12.“博、笃、志、
切、问、近、仁”
翻译
重点字词的复习:
回答相应字词的
解释、活用等。
全体学生一起回
答通假字
开火车的方式学
生一次回答,要求
能准确说出活用
的字的意思与词
性的转变
对于重点字词
的复习做到全
班每个人都能
参与进来,进
行一个整体的
回顾总结,加
深印象,便于
课后背诵。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作动词,意动用法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
不义而富且贵:形容词作名词
5.古今异义词
三:古:多次,几次
今:表数量或次序;多次屡次
为人谋而不忠乎:古:竭尽自己的心力
今:忠诚、诚心尽力
可以为师矣:古:可以凭借
今:表能够;许可
饭疏食:古:粗劣的
今:关系不亲近的
饮水:古:冷水
今:液体;江河湖海同城;附加的费用
不舍昼夜:古:停歇
今:给予;丢下
有朋自远方来:古:志同道合的人
今:彼此有交情的人
6.一词多义(代词“之”、连词“而”)
之:学而时习之:代词,它,指学习的内容、知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代词,它,指学问和事业;仁德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代词,指善者、不善者
而:回忆初中“而”的4种意思:表承接、表修饰、表并列、表转折
学而时习之:表承接
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
为人谋而不忠乎…:表转折
温故而知新:表承接
学而不思则罔:表转折
曲肱而枕之:表承接
不义而富且贵:表承接
择其善者而从之…:表承接古今异义词:点名
回答
“而”的4种意
思,回答具体“而”
的意思。
适当改变回答
方法,提醒学
生思考
回顾复习“而”
的4种意思,
并联系本篇课
文所学,运用
分析。
《论语》读后感
最初接触论语是中学的《论语十则》,当时只是死记硬背,了解一下字面意思。
想象着古代学者摇头晃脑读书样子,很是有趣。
借着这次全校的机关培训,今天再读来与以前相比却是另一番思考。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一万多字的作品,把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
刚读起来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都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
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简短的语句体现出了儒家思想的精华;简短的语句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简短的语句谈论了教育教学、人生沧桑百态、君子、孝道等对后世影响巨大。
作为教师,首先关注的是孔子教育教学的观点。
孔子是位伟大的教育家,其提出的因材施教的思想值得我们借鉴。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
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以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
他认为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才能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来教导学生。
当代学生的性格独立,差异很大,我们要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在教学上,孔子提倡教学相长。
《论语》中记载着孔子及其众弟子的对话,其中率直的子路常向孔子提出批评的意见,孔子也很关心、爱护子路,对他的批评也能接受。
而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但他从未对孔子提出疑问,孔子曾不满意地说过颜回不是对他有帮助的人。
孔子还敢于承认比他小很多的弟子子夏在学问上对自己的启发,表明孔子向自己的学生学习的勇气可嘉,精神可佩。
而现实生活中,真正达到教学相长实之不易。
在学习方面,《论语》对我们启发也很大。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孔子五十多年的教学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大思想家。
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
”可见他的境界之高。
活到老学到老也就是如此吧!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
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论语》中给我感触最深的话。
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虚心向别人学习,能者为师。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很多人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我们要取长补短,广结良师益友。
孔子讲究孝道,孝自古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在的人们却在褪色,经常会看到明明子女很多的老人却无人尽孝。
孝是为人之本。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道德永远是做人的第一,想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没有德与孝不行。
孔子所提倡的孝是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
在“常回家看看”已纳入法律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多关心父母,多了解父母的需求,多对父母尽孝。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100多次谈到君子,他强调的是一种人格的自我修养。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衣食起居,而是心怀
天下,而且能经常反思自己。
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作为君子应该先去做然后再说要有言行的标准。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当今有些人每当有牵扯到个人利益时,经常互相漠视,甚至做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那就称不上孔子口中的君子。
为什么当今全世界那么多的孔子学院,可见孔子思想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大师语中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不去苛求外界,努力完善自己,包容别人,为成为一个坦坦荡荡的真君子而努力奋斗。
应用技术学院马楠
整理丨尼克
本文档信息来自于网络,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我修正;如您发现内容涉嫌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