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写“侯、章”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结合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感知诗的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难点:
结合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感知诗的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纲导学
(一)、直接导入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品味古诗中的节日,看一看千百年前古人留下来怎样的节日记忆。
(二)、出示导纲
1.自由读古诗,圈出生字,同桌之间交流学习。
2、结合注释理解《寒食》这首诗的意思。
3、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三)、自学设疑
学生记录下自己在学诗中遇到的不懂得问题。
二、合作互动
1、小组讨论
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导纲中的问题和自己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
展示评价:1、出示课文范读录音,学生跟读。
(1)学生赛读古诗,检查读古诗情况。
(2)学生展示对诗意的理解,师或生予以补充纠正。
(3)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本诗表达的感情。
三、教师精讲
1.简介作者韩翃和寒食节。
2.出示课文范读录音,学生跟读。
3、教师逐句翻译诗句,讲解诗歌大意。
大意:暮春时节,京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里的柳树。
傍晚皇宫传赐新火,袅袅的轻烟飘散到权贵豪门的家中。
4.引导学习第一、二句。
从“无处不飞花”中感受春天京城里花开烂
漫的生机勃勃景象。
“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5、学习第三、四句。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日暮”就是傍晚。
“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皇宫。
“五侯”这里泛指权贵豪门。
6.讲解诗歌中蕴含的讽刺情感。
寒食节期间不能生火做饭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可是权贵豪门却能够破例点蜡烛,表达了作者的不满和委婉的讽刺。
质疑解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问没有解决?
三、导学归纳:通过本首诗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拓展运用:你还知道哪些写节日的古诗?请写出两首来。
五、课堂小结:《寒食》前两句运用高度凝练而华美的语言,描绘了春意浓郁、笼罩全城的画面,后两句借古讽今,委婉表达了对权臣乱象的不满和讽刺。
9.板书设计:
寒食春城→飞花斜柳不满、讽刺
寒食→权臣烛火
第二课时
一、提纲导学
(一)直接导入: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迢迢牵牛星》(二)出示导纲:
1.自由读古诗,圈出生字,同桌之间交流学习。
2、结合注释理解《迢迢牵牛星》这首诗的意思。
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三)、自学设疑
学生记录下自己在学诗中遇到的不懂得问题。
二、合作互动
1、小组讨论
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导纲中的问题和自己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
2、展示评价:1、出示课文范读录音,学生跟读。
(1)学生赛读古诗,检查读古诗情况。
(2)学生展示对诗意的理解,师或生予以补充纠正。
(3)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本诗表达的感情。
3、教师精讲
(1)简介《迢迢牵牛星》
(2).教师逐句翻译诗句,讲解诗歌大意。
(3)让学生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说一说诗歌表达的情感。
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来?
(4).学习诗歌的前四句。
诗的前两句先写织女隔银河怅望对岸的牛郎。
“迢迢”是织女心里的感觉,情人眼里的咫尺天涯。
后两句不仅写出了织女的姿态美,也意在写出织女的勤劳形象,更意在写出织女因牛郎不在身边的孤寂苦闷心情。
(5).读“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想一想,为什么织女会“泣涕零如雨”呢?
(6).引导感悟诗中表现出分离的悲苦。
结尾的“脉脉不得语”,将这种悲苦表现得更浓郁更真切动人。
4、质疑解难: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呢?
导学归纳:通过本首诗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5)拓展运用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牛郎和织女这个神话故事。
教师小结:这首诗以物喻人,构思精巧。
主要写织女,通过织女织布的“不成章”,到“零如雨”,再到“不得语”,描写细腻,充分表现出分离的悲苦。
结尾的“脉脉不得语”,将这种悲苦表现得更浓郁更真切动人。
板书设计:
迢迢牵牛星
形状→皎皎动作→擢素手弄机杼苦闷思念织女结果→终日不成章原因→泣涕零如雨分离的悲苦
慨叹—脉脉相望不得语
第三课时
一、提纲导学
(一)直接导入: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十五夜望月》(二)出示导纲:
1.自由读古诗,圈出生字,同桌之间交流学习。
2、结合注释理解《十五夜望月》这首诗的意思。
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三)、自学设疑
学生记录下自己在学诗中遇到的不懂得问题。
二、合作互动
1、小组讨论
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导纲中的问题和自己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
2、展示评价:1、出示课文范读录音,学生跟读。
(1)学生赛读古诗,检查读古诗情况。
(2)学生展示对诗意的理解,师或生予以补充纠正。
(3)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本诗表达的感情。
教师精讲:
1.简介作者王建。
2.教师讲解诗句大意。
译文: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3.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提示:“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
4.诗的后两句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一下。
提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质疑解难: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呢?
导学归纳:通过本首诗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拓展运用:
结合所学《寒食》,说一说这两首诗蕴含了哪些传统习俗,查找资料,找一找还有哪些诗歌写到了传统习俗。
6.归纳主旨:诗人运用形象凝练的语言,渲染了中秋时清寂月明的氛围,结尾运用疑问“不知秋思落谁家?”,将思亲之情表现得委婉动人,也给全诗留下了思深情长的意境和结尾。
7.板书设计:
景地白树栖鸦→清寂明亮
十五夜望月冷露湿桂花→无声轻盈思深情长
情人尽望月→思亲之情委婉动人
秋思谁家?→委婉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