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室内设计发展史
亭
亭 供游人在内停留小憩,供游人亭外
观赏。 常把它们的平面设计成三角、四面、
六边、八边、扇面、 圆形、梅花等不同的形式。
Page ▪ 19
阁
Page ▪ 20
阁 收藏珍贵文献。 长方形平面,二层楼,正面满开窗,
其余三面都是石墙。
当前阶段(工业革命至今) □ 求实功能,注重运用新的科学与技术,追求室内空间“舒适度”的提高。 □ 讲究人情味,在物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追求个性与独创性。 □ 重视室内空间的综合艺术风格。
主 卧
主客 卧卧
书房
平台
Page ▪ 35
经典作品分析 (3)交通流线分析:交通流线比较合理,并且结合了观景的需要。
Page ▪ 36
经典作品分析 (5)别墅立面分析:立面风格较为简约,并且紧密的和地形结合在一起。
别墅南立面
Page ▪ 37
别墅东立面
别墅北立面 别墅东立面
当代作品分析
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 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坐落在巴黎拉丁区北侧、塞纳河右岸的博堡大街,当地人常也简称为 “博堡”。
Page ▪ 15
洛可可
Page ▪ 16
楼 中国名楼之一:黄鹤楼
楼 有作为商业空间的茶楼酒肆,或作为卧室、书房和观赏之用体形繁简不一,有
简单的形式,也有体形复杂的。
Page ▪ 17
台
Page ▪ 18
台 是最早的园林建筑之一,早期的台是
一种高耸的夯土建筑,古代的宫殿多 建造于台之上。古典园林的台后演变 于厅堂前的露天平台,既月台。
Page ▪ 31
室内设计的流派 □ 七、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作为一种设计风格的探索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但它的哲学渊源则可以追溯到1967年。当时 一位哲学家德里达基于对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的批判,提出了“解构主义”的理论。他的核心理论是对于 结构本身的反感,认为符号本身已能够反映真实,对于单独个体的研究比对于整体结构的研究更重要。在 海德格尔看来,西方的哲学历史即是形而上学的历史,它的原型是将“存在”定为“在场”,借助于海德 格尔的概念,德里达将此称作“在场的形而上学”。“
Page ▪ 33
经典作品分析
(1)功能分区与总平面分析:流水别墅地下室设置了储酒室,一层则设置了厨房和餐厅与起居室,并有大 量观景平台。
Hale Waihona Puke 储酒 室厨房 餐厅起
居
平台
室
Page ▪ 34
经典作品分析
(2)功能分区与总平面分析:流水别墅二层设置了主卧与次卧,三层则设置了书房,二层三层均设有大量 观景平台。
世界室内设计发展史
早期阶段(原始社会至奴隶社会中期) □ 生产技术落后→解决能力有限→技术相对简陋→穴居 窑洞及山洞 □ 生产能力不足→物资财富有限→满足基本要求→形式→巢居 □ 生存压力大 →建造目的单一→ 满足基本生存要求 →木墙,泥墙
Page ▪ 2
穴居
Page ▪ 3
巢居、干栏式建筑
Page ▪ 4
洛可可对于府邸形制的影响:府邸整体亲切而舒适,平面功能分区明确,不 同于古典主义内部功能受到重视,建筑物外表着重条理整饬而内部着重功能, 房间、院落均为方形抹圆角或圆形、椭圆形、多边形空间。 洛可可装饰的特点是:细腻柔媚,常常采用不对称手法,喜欢用弧线和 S形线, 尤其爱用贝壳、旋涡、山石作为装饰题材,卷草舒花,缠绵盘曲,连成一体。 天花和墙面有时以弧面相连,转角处布置壁画。为了模仿自然形态,室内建筑 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对称形状,变化万千,但有时流于矫揉造作。室内墙面粉刷, 爱用嫩绿、粉红、玫瑰红等鲜艳的浅色调,线脚大多用金色。室内护壁板有时 用木板,有时作成精致的框格,框内四周有一圈花边,中间常衬以浅色东方织 锦。 洛可可风格反映了法国路易十五时代宫廷贵族的生活趣味,曾风靡欧洲。这种 风格的代表作是巴黎苏俾士府邸公主沙龙和凡尔赛宫的王后居室。
Page ▪ 28
室内设计的流派 □ 四、白色派
在20世纪70年代前后最为活跃。他们的建筑作品以白色为主,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派和明显的非天 然效果,被称为美国当代建筑中的“阳春白雪”。“纽约5”与“白色派”常为互代。他们的设计思想和理 论原则深受风格派和柯布西耶的影响,对纯净的建筑空间、体量和阳光下的立体主义构图、光影变化十分 偏爱,故被称为早期现代主义建筑的复兴主义。
中心大厦南北长168米,宽60米,高42米,分为6层。大厦的支架由两排间距为48米的钢管柱构成,楼 板可上下移动,楼梯及所有设备完全暴露。东立面的管道和西立面的走廊均为有机玻璃圆形长罩所覆盖。 大厦内部设有现代艺术博物馆、图书馆和工业设计中心。它南面小广场的地下有音乐和声学研究所。中心 打破了文化建筑所应有的设计常规,突出强调现代科学技术同文化艺术的密切关系,是现代建筑中高技派 的最典型的代表作。
Page ▪ 11
哥特式
Page ▪ 12
巴黎圣母院建于1345年
巴洛克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 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 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风格。这种风格在反 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Page ▪ 27
室内设计的流派 □ 三、光亮派
光亮派也称银色派,室内设计中夸耀新型材料及现代加工工艺的精密细致及光亮效果,往往在室内大 量采用镜面及平曲面玻璃、不锈钢、磨光的花岗石和大理石等作为装饰面材,在室内环境的照明方面,常 使用折射、折射等各类新型光源和灯具,在金属和镜面材料的烘托下,形成光彩照人、绚丽夺目的室内环 境
Page ▪ 29
室内设计的流派 □ 五、风格派
风格派的作品虽然没有可理解的主题,常冠以“构图第X号”之类的名称。但这些作品有其深层次的内 涵与意义,它们体现了大多数欧洲人民渴望和谐与平衡的心态。蒙德里安认为,只要普遍的和谐还未成为 日常生活中的现实,那么绘画就能提供一种暂时的代替。有人认为四四方方的田野、笔直的道路和运河这 种人工的荷兰景色是风格派绘画中隐匿的主题,这种说法未免有些牵强,但风格派艺术确实以一种几何和 精确的方式表达了人类精神支配变化莫测的大自然的胜利,以及寓美于纯粹与简朴之中的思想。
Page ▪ 30
室内设计的流派 □ 六、超现实派
超现实派追求所谓超越现实的艺术效果,在室内布置中常采用异常的空间组织,曲面或具有流动弧形 线型的界面,浓重的色彩,变幻莫测的光影,造型奇特的家具与设备,有时还以现代绘画或雕塑来烘托超 现实的室内环境气氛。超现实派的室内环境较为适应具有视觉形象特殊要求的某些展示或娱乐的室内空间。
Page ▪ 25
室内设计风格
□ 五、混合风格 近年来,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在总体上呈现多元化,兼容并蓄的状况。室内布置中也有既趋于现代实
用,又吸取传统的特征,在装潢与陈设中溶古今中西于一体,例如传统的屏风、摆设和茶几,配以现代风 格的墙面及门窗装修、新型的沙发;欧式古典的琉璃灯具和壁面装饰,配以东方传统的家具和埃及的陈设、 小品等等。混合型风格虽然在设计中不拘一格,运用多种体例,但设计中仍然是匠心独具,深入推敲形体、 色彩、材质等方面的总体构图和视觉效果。
Page ▪ 38
当代作品分析
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
Page ▪ 39
当代作品分析
Page ▪ 40
顶层平面图 总平面图
当代作品分析
平面分析:
建筑表面面积:约90,000平方米;体积:430,000立方米; 楼层高度:共8层,其中6层为地上建筑;共166米长,42米高,60米宽; 室内面积:每层7,500平方米的巨大平台;2000年1月1日维修后重新开放,增加了8,000平方 米的空间; 整座建筑占地7500平方米,建筑面积共10万平方米。 整座建筑共分为四大部分,分别为: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约16000平方米;现代艺术博物馆,约 18000平方米;工业美术设计中心,除音乐和声响研究中心单独设置外,其他部分集中在一个长 166米、宽44.8米、高7米的巨大空间。它的每一 层面积都有7500平方米,整座建筑上下均衡,占地l公顷,由13根立柱和84根长48米、重72吨的 钢梁构成桁架,由28根圆形钢管柱支承。 蓬皮杜中心前院,占据了总建筑面积的一半,这座被誉为意大利复兴时期,理想城市回想的广场, 今天已经成为了巴黎人享受午后阳光的理想场所之一。在广场上人们没有任何的限制,这是属于 他们自己的免费空间。他和意大利西耶那的康波大广场异曲同工,有一个平缓的坡度,吸引着路 人慢慢走到入口。
Page ▪ 21
室内设计风格 □ 一、传统设计风格
传统的室内设计,是在室内布置、线性、色调及家具、陈设的造型等方面,吸取传统装饰“形” “神” 的特征。
Page ▪ 22
室内设计风格 □ 二、现代风格
现代风格起源于1919年成立的包豪斯学派,该学派处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强调突破旧传统,创造新建 筑,重视功能和空间组织,注意发挥结构构成本身的形式美,造型简洁,反对多余装饰,崇尚合理的构成 工艺,尊重材料的性能,讲究材料自身的质地和色彩的配置效果发展了非传统的以功能布局为依据的不对 称构图手法。
Page ▪ 26
室内设计的流派 □ 一、高技派
高技派(High-Tech)亦称“重技派”。突出当代工业技术成就,并在建筑形体和室内环境设计中加以 炫耀,崇尚“机械美”,在室内暴露梁板、网架等结构构件以及风管、线缆等各种设备和管道,强调工艺 技术与时代感。高技派典型的实例为法国巴黎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香港汇丰银行等。
Page ▪ 23
室内设计风格 □ 三、后现代风格
后现代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西班牙作家德.奥尼斯1934年的9(西班牙与西班牙语类诗选)一书中。用 来描述现在主义内部发生的逆动,特别有一种对现在主义纯洁性的逆反心理,既为后现代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