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

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

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临沭县旅游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围绕临沂市旅游业发展课题,对xx年我县的旅游业发展情况作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临沭县旅游业发展情况在县委、县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全县旅游产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动力,以“作好山水文章,实现红绿结合,挖掘文化底蕴,打造休闲乐园”为总体目标,以苍马山旅游度假区、冠山仙境旅游区、滨海红色旅游文化园三个旅游开发项目为工作重点,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

(一)临沭旅游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二)旅游综合接待能力不断提升。

目前,全县已发展AAA级旅游区2家,AA级旅游区3家,三星级饭店2家,三星级以上农家乐4家,二星级餐馆2家,旅行社4家;评定省级旅游休闲购物街区(商业步行街)1处;新开工建设4星级酒店(临沭国际大酒店)和地方特色小吃一条街各1家;新增花卉旅游示范点1个;xx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0.35万人,旅游总收入687.88万元,占GDP比重0.052%,全县旅游从业人员增加至3000余人,旅游相关从业人员近万人,其中持证导游20人。

旅行社xx年以前全部是向外地发团业务,xx年实现地接业务“零突破”,今年已地接游客218个团队,8000余人,其中首个最大团队500余人。

(三)营销促旅逐步升温。

苍马山景区和冠山景区成功举办了“首届临沭京鲁新春文化庙会”、“冠山旅游区新年祈福”等活动;特别是近期成功举办了“日照、连云港—临沭一日游”旅游推介会,为临沭引来大批游客;县旅游局制作了《临沭旅游》专刊,目前在全县范围内进行宣传报道,策划并实施的《沂蒙晚报》沂蒙湖专栏“临沭旅游文化”系列报道,已连续9个月刊登文章40余篇,对宣传临沭、促进临沭旅游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主要做法(一)全力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为加快苍马山、冠山和滨海红色旅游文化园的开发进度,在挖掘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突出打造新、奇、特项目。

苍马山旅游区的鸟语林打造为童话世界,鸟类王国;欢乐谷的飞行塔为国内第一台,过山车、欢乐风火轮、植物迷宫等为鲁苏北仅有。

冠山风景旅游区的长春观道教文化、绿色文化、泉水文化都独具特色,“冠山仙境,福地洞天”更是充满康体休闲之韵味。

滨海红色旅游文化园作为全市“一个中心、八个组团”红色文化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主打品牌是“滨海根据地,少奇沂蒙情”。

目前,布展工作已接近尾声,争取六月底开园。

xx年2月份与临沂客商签订冠山景区旅游开发协议书,目前,总投资已达6000万元。

浙江森禾集团分别投资8000万元和2.5亿元建设森禾花卉旅游示范园区和临沭国际大酒店。

启动红石湖景区开发,已拆迁60户,房屋还建和红石湖景区建设共计划投资10亿元。

规划实施苍源河休闲旅游区开发,目前已投资2000万元。

督促香港合众国际旅游投资公司对苍马山开发新到位资金3000万元。

(三)积极强化旅游宣传促销工作(四)不断提升旅游队伍建设和旅游市场管理水平通过举办培训班、引进旅游专业人才、推行旅游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等办法,努力培养一支业务精通、优质高效的旅游管理和服务人才队伍;组织全县导游进行导游证年审换发和新办导游证上岗培训;指导并督促县内5家A级景区顺利通过景区环境综合整治和A级景区质量复核检查;认真贯彻落实《“好客山东”旅游服务标准》,在全县旅游行业中形成浓厚的好客山东氛围;积极组织苍马山旅游区申报山东省自驾游示范单位;切实做好旅行社地接业务和租用车统计上报工作;全县旅游管理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三、存在问题虽然全县旅游业发展取得了一点成效,但也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旅游开发起步晚,差距大。

临沭旅游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晚,与全市先进县区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也不明显。

(二)景区建设速度相对缓慢。

由于旅游开发建设及经营管理工作在临沭尚属新生事物,在景区的建设推进速度上还不够快。

(三)旅游专业人才缺乏。

景区的建设打造和管理方面,缺少专业性人才,旅游系统的管理执法队伍还需进一步壮大。

(四)旅游宣传经费不足。

与其他兄弟县区相比,政府纳入预算的旅游宣传和管理经费还有差距;重点景区还没能融合到全市乃至全省的大旅游市场中,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场宣传营销机制。

四、工作思路及措施(一)全县旅游业发展思路:以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纲领,认真贯彻学习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把旅游产业“从小做大,从大做强”,膨胀壮大临沭城市体系,真正成为临沂城市的后花园,成为鲁南苏北旅游名县。

(二)全县旅游业发展目标:“十二五”为全县旅游产业的快速提升阶段。

到xx年,全县A级景区达到8家,其中4A级2家,3 A级3家,2 A级3家;三星级以上饭店达到6家,星级农家乐达到20家;旅游购物街区和商店达到10家以上。

全县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达到100万人次,旅游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旅游业总收入突破5亿元。

旅游人次、旅游收入实现年均增长30%以上,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比重以及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逐年提高。

xx年争创省级旅游强县,xx年争创国家旅游强县。

(三)发展措施:一是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积极向上争取支持,多渠道,全方位争取政策性项目资金,保障重点旅游项目顺利实施;制定具体的优惠政策,大力吸引和鼓励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参与旅游项目的开发和景区景点的建设,用市场手段整合全县旅游资源;继续走市场化运作的路子,走出去,请进来,使招商引资工作在景点打造、星级酒店建设和旅游商品开发中实现更大的突破。

二是切实保护有限的旅游资源。

继续贯彻实施沭政发?xx?44号文件《关于公布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管理范围的通知》,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加大对沭河栗海、红石地质园、岌山地质园等旅游稀缺资源的保护力度,坚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并重,在保护中开发,在保护中发展,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确保临沭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是高质量、高起点修编旅游规划。

精心编制临沭县乡村旅游产业规划和特色景区控制性详规,严格规划管理,增关于彬县旅游业发展的调研报告——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势在必行围绕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县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县委组织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调研组,分别到县内有关乡镇和部门进行了三天全面、深入、细致地调研,对目前工作进程考察的同时,也为推进旅游业及第三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提出明年发展的思路和重点,承前启后,意义非凡。

一、旅游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县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领导下,积极顺应全国旅游迅猛发展的态势,充分发挥我县独特的自然生态优势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着力实施“做活旅游”发展战略,使全县旅游资源得到了较快的开发和利用,生态旅游初现雏形。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旅游开发迅速崛起坚持以旅游活三产,大力实施景区开发建设工程,开辟了五条旅游线路,实施了侍郎湖、公刘教稼苑两大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程家川古民居恢复重建、大佛寺石窟外围环境保护、鬼蛇山大峡谷漂流、林家堡庄园经济等旅游开发工程,全县旅游业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二)服务功能逐步提高1一是通达能力明显改善。

福银高速、312国道与正在建设的西平铁路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高速引线等重大工程完善了城市路网,侍郎湖、鬼蛇山大峡谷漂流等景区与主干道和景区间的公路建设,则提高了景区可进入性。

二是接待能力有所提高。

目前,全县城乡拥有大小酒店(旅社)30余家(其中:五星一家,四星级2家,达三星级5家),农家宾馆(含农家乐)40余家,还有一些星级宾馆正在规划建设中,吸纳游客能力得到提高。

三是县城建设步伐加快。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为做靓县城,把县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来抓,先后实施了泾河综合治理工程,道路改造硬化工程,街道亮化工程,开元广场、豳风苑生态公园美化,随着这些市政工程的建设,改观了市容市貌,提升了城市品位。

(三)宣传促销力度加大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为加快我县旅游业的发展,成功举办了两届大佛旅游节,提高了我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综合效益开始显现随着程家川、侍郎湖、鬼蛇山等景区的开发开放,不仅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发展,也获得了一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xx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1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800万元。

旅游业的兴起带动了服务业的发展,吸纳了一部分劳动力就业,特别是景区景点附近农民,通过办农家旅社、售农副产品、为旅游服务等,走上了就地转岗、发家致富之路。

第三产业发展 2领域不断拓宽,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二、发展旅游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调研认为,我县生态旅游业虽有较大发展,但与“旅游经济强县”还有较大差距,与省内外一些同类地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态势相差较远。

我县旅游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发展速度不快、水平不高,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

1、思想认识不够。

一部分人对发展旅游在认识上还有差距,对旅游发展的潜力认识不足,对旅游在县域经济中的拉动作用认识不到位。

一是思想认识片面。

一提到发展旅游,就认为是旅游部门的事,存在与己无关的思想。

二是存在畏难情绪。

认为彬县的旅游资源不够丰富,对发展旅游业缺乏信心。

2、旅游产品总体档次低。

近几年来,我县旅游虽招来了一些商,投了一些资,开发了一些景点,但至今还没有培育出一个高档次的精品景区。

目前,我县对外开放的景区景点普遍存在“散、小、弱、差”问题,市场竞争力非常有限。

一是星级旅游产品少。

目前我县对外开放的景区中国家级景区少。

二是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不深,特色不鲜明。

一些山水景点有看头、没说头,文化景区有说头、没看头。

彬县大佛寺虽被誉为关中第一奇观,但其丰厚的禅宗文化内涵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

三是旅游产业链短。

景点比较松散,缺少项目支撑,特别是“购”和“娱”相当弱小,游客享受不到“白天游景点、途中能购物、晚上有娱乐”的“一条 3龙”服务,逗留时间短,消费很单一,对服务业的拉动和辐射力不强。

3、基础设施不配套,综合服务能力弱。

由于投入不足,我县旅游基础设施不配套,服务功能不完善,硬件不“硬”。

一是交通不顺畅。

部分景区的道路等级低,各旅游景点间通达力不够,尚未形成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可进入性差。

二是县城服务功能不完善。

目前城区由于投入不足,建设档次不高,文化品味低,公共设施不配套,缺乏上规模、上档次的休闲娱乐会所。

4、发展环境不优,开发建设速度慢。

在政策层面上,我县虽出台了一些很好的文件,但在实际工作中落实不到位,支持和服务旅游业的大氛围尚未形成,软环境不“优”。

6、人才匮乏,经营管理水平低。

目前,我县旅游管理队伍薄弱,从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缺少既懂旅游经济又懂旅游文化的复合型人才、优秀的营销人才和有市场头脑的经纪人,策划、开发、管理等水平有待提高。

4三、加快我县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要促进我县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进一步坚定信心,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更加切实有力的举措,着力把我县打造成一个集休闲度假、避暑疗养、宗教朝觐、观光娱乐为一体的旅游胜地,真正实现从旅游资源县到旅游经济强县的跨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