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经济地理试题

世界经济地理试题

世界经济地理第四章亚洲(试卷及答案)
1、下列由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而被称为“东方十字路口”的是()
A、苏伊士运河
B、新加坡
C、台湾海峡
D、马六甲海峡
2、世界上最大的佛教国家()
A、印度
B、泰国
C、中国
D、柬埔寨
3、由于产油率高、收益多而快,而被称为世界油王的经济作物是()
A、咖啡
B、橡胶
C、椰子
D、油棕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日本是世界上生产密度最大的国家
B、产业结构调整日趋高层次化
C、日本分为表日本和里日本,里日本为日本人口产业的密集地带
D、经济日趋走向国际化,由出口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过渡
5、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的发源地()
A、亚洲
B、非洲
C、欧洲
D、美洲
6、下列关于日本地理环境说法错误的是()
A、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和九州岛及其附近3900多个岛屿组成
B、地表崎岖,多火山、地震,山脉纵横
C、平原狭小,分布零散
D、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
7、些列不属于东南亚第一产业的特点的是()
A、多种农业经济类型并存
B、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十分薄弱
C、稻谷、橡胶等主导作物地位突出,但生产结构单一
D、林业生产具有世界意义
8、印度自然环境的特点不包括()
A、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有利于开发利用
B、热量丰富,降水虽多但不稳定
C、矿产品种齐全
D、部分矿产储量很大
9、下列不属于印度人口高速增长的原因的是()
A、人口出生率持续偏高
B、宗教的影响
C、死亡率有所下降
D、生产水平高
10、西亚地区具有世界意义的战略要地不包括()
A、霍尔木兹海峡
B、马六甲海峡
C、黑海海峡
D、曼德海峡
名词解释
新兴工业化国家
上合组织
亚洲四小龙
东盟
简答题
1、西亚波斯湾地区石油区位优势及其对石油工业的发展的影响?
2、简述印度的农业生产及其地域类型。

论述题
1、论述亚洲四小龙
答案
BBDCA DCCDB
新兴工业化国家是指具有一定资本主义基础的发展中国家在较短的历史时期内克服了社会经济的落后性并在工业化进程中一定程度上接近于发达国家水平的国家和地区
上海合作组织简称上合组织(SCO),前身是“上海五国”会晤机制。

1996年4月26日,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举行会晤。

自此,“上海五国”会晤机制正式建立。

上海合作组织的宗旨是:加强成员国之间的互相信任与睦邻友好;鼓励成员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环保和其它领域的有效合作;联合致力于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亚洲的香港、新加坡和韩国、台湾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腾飞。

所谓“东亚
模式”引起全世界关注,它们也因此被称为“亚洲四小龙”。

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

东盟追求的宗旨是:本着平等合作的精神,通过共同努力来加速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增进地区间的积极合作和相互援助,同国际组织和区域性组织保持紧密和有益的合作。

成员国有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

1、西亚波斯湾地区石油区位优势及其对石油工业的发展的影响?
(1)油田规模大
(2)地质条件好
(3)油质好
(4)石油输送方便
(5)气候条件有利
这些优越的条件,使得波斯湾地区的石油业能够取得世界上其他地
区无法相比的经济利益,及产量大、投资省、成本低、效率高。

2、简述印度的农业生产及其地域类型。

(1)生产水平仍较低表现为土地利用不合理、生产技术落后、单产水平地。

(2)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其中又以粮食作物为主
(3)稻谷是印度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大约占粮食总产量的40%,居世界第二位。

(4)畜牧业在印度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仅为1/4
主要地域类型有
(1)东北部稻谷、黄麻、茶叶区
(2)西北部小麦、杂豆、油菜区
(3)半岛杂粮、棉花、花生区
(4)西南稻谷、热带作物区
论述题
1 、论述亚洲四小龙
Asia,four little dragons in
经济在很短时期内获得飞速发展的亚洲的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省和香港。

韩国、新加坡、台湾和香港都属于幅员不大、工矿资源不多,但地理位置优越且同西方发达国家有特殊关系的国家或地区。

它们的经济发展具有一些鲜明的特点:①增长速度快。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都接近或超过10%。

②出口扩张迅速。

台湾1970年出口总值是1960年的9倍,1980年为1970年的13倍;韩国1980年出口总值是1960年的534倍;新加坡1980年出口总值是1965年的20多倍。

③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韩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1961年的47.4%降为1985年的15%,工矿业从16.5%上升为33.4%;台湾农业比重从1952年的35.7%降为1978年12.1%,工业比重从17.9%上升为40.3%。

香港与新加坡也从转口港变为工业城市。

④人均国
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

⑤失业减少,收入分配相对平均。

80年代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失业率都降到4%以下,收入分配与美、日等国相比较为平均。

对韩国、新加坡、台湾和香港的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有以下因素:①外部世界比较有利的发展环境。

50~70年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为亚洲四小龙的出口导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科学技术革命使发达国家生产转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工业,亚洲四小龙拥有质高价廉的劳动力资源,正好发展劳动密集工业。

东亚地区的稳定也使它们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发展上。

②实行正确的经济政策。

台湾从50年代后期开始,放弃凯恩斯主义政策,采用货币贬值以利出口,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并刺激居民储蓄以开投资来源等政策。

韩国也仿效台湾货币贬值提高利率等方法。

香港与新加坡则抓住有利时机,将消费城市转变为工业城市。

③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

亚洲四小龙的政府都为经济发展创造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并积极参予投资,适当进行经济管理。

④中国优良的
文化传统。

亚洲四小龙同属中国文化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注意发扬了注重教育、甘于吃苦、勤俭节约等传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