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跨国公司为主要推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
2. 经济全球化的支撑
a.基础—国际贸易自由化
b.催化剂—国际投资一体化
c.载体—跨国公司
d.技术保障—信息技术全球化
e.助推器—国际金融信息化
f.智囊库—人才流动国际化
3. “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
4. 当今科技革命的特点:
a.技术群落成为主导
b.生产要素发生质变
c.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融合
d.可持续发展
5. 创新地理学:不是指地理学的创新,是从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而构建的一门新的地理分支学科。
研究内容:a.创新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b.创新活动对区域产业的影响
c.创新活动对城市与区域的影响
d.创新体系空间格局及创新的空间扩散与转移
e.创新活动与创新环境
6. 产业结构:产业间的关系结构,反映一个国家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变化趋势。
7. 世界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循序渐进规律、演变加速规律、优化升级规律
8. 科技进步或技术创新是导致产业结构更替的源泉。
9.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1)佩蒂-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劳动力就开始从一产向二产转移,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向三产转移。
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一产劳动力减少,二三产劳动力增加。
因为在经济发展中各产业间存在着收入相对差异,而劳动力总是倾向于流向高收入的产业。
(2)雁行形态说(日本赤松)具体表现:第一只雁是国外产品大量进口引起的进口浪潮,第二只雁是进口刺激国内市场所引发的国内生产浪潮,第三只雁是国内生产发展所促进的出口浪潮。
10.(1)世界经济重心:一定时期内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具有核心地位和带动作用的地区,资源、资金、技术、产业和文化等高度密集,在世界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世界经济增长重心:经济增长最快、经济动力最强、经济潜能最大、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份额最大的区域,也是最终需求和外贸出口增长最快、引进技术与吸纳国际资本最多的地区。
11. 科技革命是世界经济增长重心转移的根本动因。
12. 古典国际分工理论:核心是比较利益(优势)理论
(1)相对技术差异论(大卫李嘉图):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较之另一国无绝对优势,仍有可能有互利贸易。
(2)要素禀赋论(瑞典赫克歇尔&俄林):相对要素丰裕和相对要素价格之间的差异是导致两国进行贸易之前相对商品价格不同的原因。
这种相对要素价格和相对商品价格之间的差异可以
转化为两国间绝对要素价格和绝对商品价格的差异。
这种绝对价格差异才是两国间发生贸易的直接原因。
13. 国际贸易:世界各国之间货物和服务交换的活动,是各国之间劳动分工的表现形式,反映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关系。
14. 世界贸易“三极”:美国、欧共体、日本
15. 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
16. 跨国企业:在一个以上国家拥有(全部或部分)、控制和管理能产生收益的资产的企业。
特征:从事国际生产,即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筹资进行的跨国界生产。
17. 跨国公司到海外设立R&D(研究与开发或研发)机构的动机:
a.为实现技术的本地化,以支撑其在东道国的生产企业
b.为建立情报信息窗口,跟踪和获取东道国和竞争对手的技术
c.为利用东道国的科技人才和研究环境,降低R&D成本
18. 世界人口增长阶段:缓慢增长→加速增长→迅猛增长→减速增长
19.世界城市:专指已对全世界或大多数国家发生全球性经济、政治、文化影响的国际第一流大城市。
a.主要政治权利中心,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各类政府机构所在地,甚至是国际权威组织所在地
b.国家贸易中心,拥有大港口铁路公路枢纽及大型国际机场
c.主要银所在地和金融中心
d.各类专业人才集聚中心
e.信息汇集和传播的地方,有发达的出版业、新闻业及无线电和电视网总部
f.大的人口中心,集中了相当比例的富裕阶层人口
g.娱乐业成为重要的产业部门
20. 全球性城市本质特征是拥有全球经济控制能力,主要来源于聚集其中的跨国企业和跨国银行总部。
因此金融中心、管理中心是世界城市最重要的经济功能。
21. ICT产业包括信息技术(IT)产业和通信技术(CT)产业
特点:网络效应、知识密集度高、适用性广、投资风险高
22. ICT产业与经济全球化
a. 经济全球化为ICT产业提供发展环境
b. ICT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促使全球分工深化
c. ICT产业是世界性的,引领全球经济发展
23. 世界ICT产业发展态势及趋势
a. ICT产业不断与其他产业融合
b. ICT产品的技术生命周期逐渐缩短
c. ICT产业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d. ICT产业结构转变,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产业和战略产业
24. 知识和技术要素是ICT产业的区位选择的主要决定因子。
25. 金融: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
(广义)泛指一切与信用货币发行、保管、兑换、结算、融通有关的经济活动,甚至包括金银买卖(狭义)专指信用货币融通
26. 金融业:经营金融商品的特殊企业,包括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证券业和租赁业。
27. 金融工具包括:
(1)基本金融工具:能证明债权债务以及权益关系的具有一定格式的合法书面文件,包括现金、各种票据及有价证券。
(2)衍生金融工具:基本金融工具基础上派生出来的金融工具,包括以基本金融工具为对象的
期货合同、期权合同、远期合同和互换合同等金融工具。
28. 金融机构:从事货币与金融工具转移、借贷、交易等业务的专门机构,分为:
(1)存款性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储蓄银行、信用合作社
(2)非存款性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养老基金、投资基金、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
29. 金融市场:进行资金借贷或金融资产交易的场所,资金盈余者和资金需求者通过金融市场实现资金融通。
分为有形和无形市场。
30. 世界金融业的发展趋势
31. 金融中心:凭借优越的经济、政治、时区和地理条件,以及先进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能够为众多金融机构提供品种繁多的金融交易和中介服务,并成为全球性、国家性或区域性资金集散地和金融清算地的这样一些城市和地区。
32. 零售:任何个人和组织将商品和服务直接销售给终端消费者,以供某人消费而非商业性使用的过程中所涉及的一切活动,是商品营销渠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33. 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一体化/区域经济集团化):地理位置相邻近的两个或以上国家(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相互间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
34.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1)对世界经济活动
①对国际贸易
②对国际投资
③对国际金融
(2)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
①其发展有利推动了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
②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方向
③将促进区域政治联盟变为可能
35. 以现代贸易理论为基础的经济一体化理论
(1)工业偏好理论
(2)相互依赖理论
36. 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动力:贸易创造效应、贸易转移效应、贸易扩大效应、促进竞争效应
37. 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组成
38. NAFTA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点:
(1)一国主导性的区域经济
(2)成员国间经济互补性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