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选择专业中的误区分析

大学生选择专业中的误区分析

实践报告报告题目:大学生选择专业中的误区分析学生姓名:杨康学号:0907010279指导教师:郭凤芝院系:理学院班级:09统计学大学生选择专业中的误区分析【摘要】大学生专业选择对其职业生涯规划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这种重要性将表现在大学生未来的就业中。

对口的专业,能使大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具备较强的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人际关系融洽,胜任任何岗位、以及运用专业知识能力撰写工作报告、和领导和同事以及同行有较强的沟通能力。

那么,现在大学生的专业选择现状如何呢,他们所学专业的满意度如何;在校大学生对自己所读专业的满意程度是否会影响他们的努力程度以及大学生专业选择存在怎样的误区。

带着对这些疑问,我们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

我们希望通过调查,能够了解到现在在校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一系列问题是否满意,从而可以针对性地为高等教育或大学教育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更好地促使教育的发展适应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专业选择误区原因建议引言高等教育系统具有明显的学科和专业划分。

大学生进入高等学校选择某一特定专业的时候,人力资本培训的内容就逐步由一般人力资本培训转入专用性人力资本培训。

由于大学教育所获得的专用性人力资本与劳动力市场的特定行业和职业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大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后,学习期间所获得的专用性人力资本可能影响和制约他们的职业选择和流动。

在具有行业和职业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体制下,研究表明大学不同专业的收益有显著差异。

因此,对于大学生而言,选择好专业是至关重要,这关系到他们大学四年的学习态度甚至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

然而由于学生本人对自己兴趣的把握可能不准确,以及专业选择中的从众心理作用等原因,导致大学生在专业选择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误区,致使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满意度不高,这将引发大学生在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一系列困惑,极度不利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

为给大学生专业选择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以减少大学生错误的专业选择对今后学习工作的负面影响。

让他们对大学的专业有更多更好更宽泛的了解。

也为未来的社会发展的方向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为自己的未来有较好的规划。

我们对大学生专业满意度以及专业选择存在的误区进行了调查,并就调查结果提出相关建议及对策。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一)调查对象简介本次调查的主要对象是贵州大学本科生,被调查人员包括法学、文学、农学、统计学、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各大专业,同时,纵跨各个年级。

无论从人数上,还是从人员构成上,都更具普遍意义,为调查问卷的结果所反映出的现阶段我国大学生专业满意度整体情况的真实性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人员随机发放问卷,再由被调查人以无记名的方式自己填写调查问卷。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数据、图表统计和理论分析等方法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一方面,力求反映出现阶段大学生专业选择的现实状况;另一反面,试图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之上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途径,为我国政府、高校乃至全社会完善大学生专业选择机制,改善大学生学习环境,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提供建议。

二、调查结果分析通过对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的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在选择专业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追根溯源,此现象归咎于填报志愿的盲目性。

大学生选择专业的主要因素包括个人兴趣、就业机会、职业发展潜力、学术能力、高考分数落点、父母及家人的影响等。

对比高考志愿的填报情况,超过四分之三的大学生实现了自己的专业选择,而不足半数的大学生对专业选择结果的评价达到了满意的程度。

研究还发现,不同类型院校的大学生选择专业的影响因素、实现情况和满意度均存在显著差异;专业选择的影响因素制约着专业选择的实现情况和满意度。

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专业选择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许多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不太满意: 0%20%40%60%80%1非常满意感觉良好不太满意如图所示,调查结果显示有63%的被调查者认为对自己所学专业不太满意。

有30%的同学对自己所学专业感觉良好。

仅有7%的被调查者对自己专业非常满意。

(二)一些热门专业比较受欢迎对于我们贵州大学,不言而喻计算机专业,土木工程专业等专业,深受学生们的青睐。

在这些专业学习的学生是非常满意的。

以下是调查结果显示的学生眼中15个热门专业排名:(三)填报专业不科学:如以上两图所示,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同学在填报志愿时对专业方面的信息了解的很少,而且容易受父母、亲友、媒体等的影响。

另外,有22%的同学认为填报志愿时对决策影响最大的是自己,有21%的同学在选择专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是“自己的兴趣爱好”,有23%的同学目前所读专业不是高考填报的第一志愿。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考生对高考的招生信息了解不够,自我认识不全面,没有合理权衡学校、社会、个人等因素,又缺少必要科学的指导,往往只凭个人经验或简单了解就盲目做出专业选择,以致于学校招生计划与专业实际招生情况不相符,只能通过专业调剂来解决,但这种调剂的结果往往并非学生心目中理想的专业。

(四)选择专业趋热避冷相当多的考生有一种只凭分数填报志愿的倾向。

高分报“热门”,低分冷门碰运气。

于是社会上相继出现了物理热、计算机热、生化热、建筑热(理工类)等“专业热”;另一方面则是师范冷、“农林水地矿油”冷。

许多考生凭高考成绩完全可以考上其它专业,但由于不切实际的盲目赶“热门”而失去了升学的良机,十分让人惋惜。

另一部分考生则受从众心理的影响,自己拿不定主意,“儍子过年看邻居”。

左右观望,最后随大流,看大多数人报什么专业,自己也报什么专业。

认为既然大多数人都这样选择,那这个专业肯定错不了。

他们既不考虑自己的优势,又不知道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

专业选择中由于从众心理的作用,导致很多人都集中在某些热门专业上,但这几年我们国家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新兴的职业种类又非常之多。

尤其是WTO 时代的到来,更是冷热转换频繁;实际上2000年的冷热门专业,家长和考生的看法已出现了差异。

有关资料显示如下:(五)转专业难度较大想转专业的主要原因自己不感兴趣就业前景不好专业学习困难,与报考前想象的不同其它如上图所示,调查结果显示有39%的同学认为自己想过转专业,其中最希望就读的专业有:计算机、土木工程、经济管理类、会计、法律、等;其中,对于“想转专业的主要原因”,有20.5%的同学认为“自己不感兴趣”,有18.0%的同学认为“就业前景不好”(如图3)。

对于“如果对所学专业不满意,而又没有可能转专业时的选择”,有20.5%的同学选择“通过考研,转变所学专业”,有2.6%的同学选择“通过出国留学,转变所学专业”,有18.0%的同学选择“将就着学”。

三、原因分析(一)对选择专业和学校分不清哪个重要对于竞争力较强的考生,似乎应侧重于学校的选择。

同样是热门专业,在不同学校,不同学历表现不一样。

这一点让山东某高校计算机系的张同学感触很深,当时高考结束后,跟她分数差不多的一个同学去了山东海天软件学院学习微软,当时他们还劝他说在民办学校学不到东西,结果,仅有两年的时间,那个同学现在所掌握的技术已经远远超过了自己,在交流中才发现自己学校的知识已经落后很多了。

山东海天软件工程学院本来就是一所以计算机为特色的专业院校,被业内人士誉为“计算机白领的黄埔军校”,在这里学计算机类的专业是最合适不过了。

(二)对社会供求关系的不了解社会对不同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不平衡。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社会产业结构的经常性变化,教育在客观上总是处于滞后状态;二是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缺乏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的积极性。

不少考生不了解社会需求状况,依然将某些就业难的专业视为好专业,争相报名。

当然,如上这些专业的供求状况,在不同学校、不同学历层次的表现不一样,而且,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着的。

(三)追求表面热门的专业,不切实际据了解,当前有些专业的确一段时间内炙手可热,可是由于各学校纷纷开设,招生数量迅速增加,导致这些热门专业很快过剩。

根据统计,被一贯列入“热门”专业的经济、管理类毕业生人数高居榜首,但其就业率并不是第一的,有的学校此类专业的就业率还低于平均水平。

但相反机电、数控、机械自动化、护理等考生眼中的冷门专业的就业形势这几年一直在上升。

近年来证券市场的红火,催生了一大批盲目报考财经类院校和专业的学生。

如果金融危机的影响持续存在,那么他们毕业时找工作难也就不奇怪了。

这时,反倒是一些所谓的“冷门”专业能顺利就业。

(四)家长意愿包办代替家长们在社会上打拼多年,对于生活有深刻的体会,在面对孩子的志愿时,自然会有更多现实的考虑,比如学校名气、就业情况、发展空间、薪资问题等等,所以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有的家长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意愿让孩子选择他们所想的专业,不考虑孩子的感受。

有的虽然没有那么强迫孩子学什么专业,但还是字语之间透露着他们的意愿。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程方平认为,在目前报考指南中,不少高校的专业介绍写得太过学术、晦涩,让人很难看明白。

高校自己的招生简介,又只写赞誉之词,不写学生在学习某个专业以及就业过程中可能会碰到的困难。

有的学校自身条件根本就支撑不起一些专业的教学,也一窝蜂地开设。

“现在的专业这么多,无论学生还是家长都不可能充分了解。

考生在志愿填报过程中,在信息上处于弱势地位。

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的考生,填志愿就像买彩票。

”(五)专业培养没有面向市场由于社会的发展,出现很多新型产业,为此各大高校也开设与之相关的新型专业。

可是没有系统的培养方案,培养出来的人才与这些产业需要的存在偏差,即使在这些产业工作也不能做到得心应手。

各大高校现在不注重实践,没有和其专业相关产业联合培养学生。

学生不能学以致用,毕业后因为没有实践经验,找工作到处碰壁。

(六)盲目攀比倾向文理科分班时,不少优秀学生,本来喜欢文科,但看到成绩好的学生都报了理科,就感到自己如果学文科就低人一等,于是盲目地选报了理科。

有些人在填报志愿时,眼睛总盯着那些和自己学习成绩差不多的同学,他们报什么志愿,自己也报什么志愿。

相当一部分考生是随流,糊里糊涂地选报了志愿。

待学了一二年后才发现自己的志愿选择错了。

所以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眼光一定要开阔,一定要反复问自己,将来要做什么?能做什么?考上大学不是给别人看的,人生的路才刚刚开始,要慎重考虑自己一生的发展方向,切不可把自己的选择当成炫耀的资本,要想对自己的一生负责,必需了解自己的潜能和优势。

(七)名校倾向名牌大学的确是个很诱人的字眼。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当人们询问一个学生是哪所大学时,如果是名牌大学的学生就可能会趾高气扬、自信满怀;但如果是所普通大学,就有可能羞口难张,底气不足。

此外,在大学生毕业找工作时,名牌大学容易打开招聘大门,而一般大学在同样竞争条件下显得就困难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