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作业考核
《教育经济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1、教育结构
答: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
也正因为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是教
育与经济相关的领域 故它的研究更多地采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 这也就使得教育经济学具有了教育学和经济学交叉的特性。
2、教育需求
答:教育供求关系一般表现为三种状态:绝对平衡、相对平衡和不平衡。
教育供求的绝对平衡是指教育供给和教育需求严格相等;教育供求的相对平衡是指教育供给略大于教育需求或教育需求略大于教育供给时的状态;教育供求的不平衡,也可称作“失衡”,是教育供求差异超过一定的比率,教育活动运行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受到较大的冲击,不为人们所接受的一种状态。
3、教育个人成本
答:可分为:人力资源利用率指标、物力资源利用率指标、财力资源利用率指标等。
其中人力资源利用率要有:年物力资源利用率、固定资产利用率、低值易耗品与材料利用率、校舍利用率、教室利用率、教学仪器设备利用率、图书利用率等。
财力资源利用率指标可分为综合指标、单项指标和结构指标。
4、公共产品
答:亦称“公共财货”、“公共物品”。
西方经济学用语。
指能为绝大多数人共同消费或享用的产品或服务。
如国防、公安司法等方面所具有的财物和劳务,以及义务教育、公共福利事业等。
特点是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它的消费,具有非竞争性;某些人对这一产品的利用,不会排斥另一些人对它的利用,具有非排他性。
一般由政府或社会团体提供。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是怎样的?
答: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
也正因为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是教育与经济相关的领域故它的研究更多地采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这也就使得教育经济学具有了教育学和经济学交叉的特性。
2、教育供求关系是如何表现的?
答:教育供求关系一般表现为三种状态:绝对平衡、相对平衡和不平衡。
教育供求的绝对平衡是指教育供给和教育需求严格相等;教育供求的相对平衡是指教育供给略大于教育需求或教育需求略大于教育供给时的状态;教育供求的不平衡,也可称作“失衡”,是教育供求差异超过一定的比率,教育活动运行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受到较大的冲击,不为人们所接受的一种状态。
3、评价教育效率的单项指标包括哪些?
答:可分为:人力资源利用率指标、物力资源利用率指标、财力资源利用率指标等。
其中人力资源利用
率要有:年物力资源利用率、固定资产利用率、低值易耗品与材料利用率、校舍利用率、教室利用率、教学仪器设备利用率、图书利用率等。
财力资源利用率指标可分为综合指标、单项指标和结构指标。
4、简释教育成本控制的环节与方法。
答:教育成本控制环节包括有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
教育成本控制的方法有人员控制、资金控制、物资控制、制度控制。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现实,谈谈你对教育产业化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答:教育产业化是指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发展具有长远推动作用;通过教育投入,可拉动教育经济增长,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功能和特性。
在经济学上,产业特征的基本要素包括市场需求、产业资本、产业产品、产品质量、成本核算、社会经济效益、价值规律等。
为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要求,首先就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旗帜鲜明地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履行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
“教育产业化”的失范行为有悖于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要求。
若“教育产业化”得不到有效遏制,一部分低收入家庭的子女会因无力负担高额费用,而被剥夺平等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而更多的家庭只能减少其他开支,忍受过重的教育收费。
与此同时,另一部分经济承受能力较强家庭的子女,即便是学习成绩和资质都很一般,却也能够通过“买分”进入教育质量高、办学条件好的学校接受教育。
这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这样的结果还会导致公办学校、民办学校都出现“平价生”与“高价生”的等级区分,以致在最不该形成阶层和等级的领域出现沟壑,既造成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和社会的不公平,也给经济承受能力较弱家庭子女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同时对讲求有教无类和传承美德的教育受到侵蚀,甚至还可能在那些倾囊或负债进入高价学校的学生以及因家境贫寒不能进入高价学校学生的心灵中,播下怨恨的种子。
教育领域的种种“教育产业化”行为,客观上在不断强化应试教育。
公办学校为了提高竞争力,就会想方设法争取政府投资,以集中好教师等优质教育资源。
学生为了少缴费和选择好的公办学校、接受好的教育,就会靠死记硬背、追逐高的分数。
“教育产业化”行为及其错误导向异化了教育目的,必然进一步拉大学校之间、人群之间的差距,造成受教育机会、过程以及结果的不均等,给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带来直接阻碍,并最终严重影响受教育者个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的公平、和谐和健康发展。
败坏了教育的崇高社会形象,扭曲了个别学校办学的价值取向,导致教育领域的逐利,甚至由此滋生腐败现象,人们心目中圣洁的殿堂被沾染铜臭,也使得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职业蒙羞。
直接后果,受到影响的不仅是教育的声誉和学校本身的健康发展,同时招致摇撼的还有教育的社会功能、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社会良知。
2、试论我国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基本对策。
答;目前我国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基本对策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明确政府的主要责任,增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
第二,继续拓宽教育投资渠道,增加教育投资总量。
第二,建立规范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地区间教育的均衡发展。
第三,完善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收费制度,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机制。
第五,完善教育经费法律法规,保障教育投资体制的法制化与程序化。
四、案例分析(共18分)
山西省柳林县前元庄村自然条件恶劣、耕地贫瘠,由于教育落后,农民文化水平低,缺乏科学种植知识,村民们吃尽了贫穷的苦头。
干部、群众意识到,尽快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让农村孩子有机会接触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是在农村的实现脱贫致富的关键。
1987年开始,设在村里的前元庄实验学校通过推行普教、职教、成教的“三教统筹”,将基础教育教学内容和职业技术教学内容相互渗透,使农村教育直接为农村服务。
结合农村实际,前元庄实验学校开设了学前教育、小学、初中和成人教育四个学部,对初中毕业不能升学的学生,学校的成人教育部为他们提供了继续教育的机会。
成人教育部还根据当地农村实际,对不同农民分层次编班学习。
专职教师,每年会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课程内容。
村民张九泉在学校学会了养猪技术后,不仅很快形成了规模,还带动了村里其他人致富。
前元庄实验学校连续多年在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等方面在当地名列前茅,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全村初中毕业生中有近一半升入高一级学校,大中专毕业生占全村总人口的20%,使当地整体文化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
一部分掌握劳动技术的村民,已经从纯劳动型农民向智力型和开发型农民转变,村民人均收入从1987年的320元跃升到现在的2000元,高于地区平均水平。
请根据上述内容结合教育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说明教育如何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答;长期以来,农村经济发展一直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村教育不仅落后,而且不能和农村实际相结合,致使农民教育文化水平低,缺乏脱贫致富、发展经济的实用科技知识。
正是深刻地认识到这其中的原因,山西省柳林县前元庄村的干部、群众以前元庄实验学校为基地,有效地将普教、职教、成教“三教统筹”,把基础教育教学内容和职业技术教学内容相互渗透,使农村教育直接为农村服务。
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使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农村经济蓬勃发展,而且也使教育事业得到很好的发展,教育和经济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这一事例再次说明,从实际出发的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