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整理
经济学原理知识整理
模块一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
项目一认知经济学基础知识——带你步入经济学殿堂
1、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前提是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
2、人类欲望的无限性是指人类的欲望或需要是无穷的。
欲望是人们为了满足生理或心理上的需
3、
4、
5、
6、
7、
8、
9、
10、。
(一。
11、
12、生产可能性曲线:主要用来考察一个国家应该怎样分配其相对稀缺的生产资源问题;是用来
说明和描述在一定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大达产量组合曲线,它可以用来进行各种生产组合的选择;还可以用来说明潜力于过度的问题。
13、资源配置是经济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4、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生产各种商品或劳务,并分给不同的人,以使人类无限
欲望得到最大的满足的一门学科。
15、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研究对象)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解决的问题)。
中心理论:价格理论。
研究方法:个量分析。
微观经济学基本内容:均衡价格理论(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分配理论;微观经济政策。
16、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如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总需求、总供给、总储蓄、总投资、总就业量、货币供给量及物价水平等)
开放
17
大都
18
1、
2、
3、
4、替代效应:某种商品价格上升而其他商品价格不变时,消费者会转而购买其他的替代商品;某
种商品价格下降时,消费者会减少购买其他替代品转而购买该商品。
5、供给:指厂商(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所有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出卖的商品量。
6、供给定理: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供给量随价格的上涨而增加,随价格的下降而减少,供
给量与价格存在同方向变化的关系。
7、均衡价格:在市场中形成需求和供给相对平衡的市场价格,这时商品的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
均衡价格是通过市场供求关系的自发调节形成的。
8、需求弹性:指在一定时期内,商品的需求量对影响需求量因素的变动的反应程度。
需求的弹性系数=需求量的变化率/价格的变化率
9、需求价格弹性分类:完全无弹性,需求无限弹性,单位需求弹性,需求缺乏弹性,需求富有弹
性。
项目三:认知消费者行为理论——学会理性消费
1、基数效用论: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效用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的。
2、
x
X商品,3、
4、消费者
5、相对
6、
7、
的一条曲线。
8、消费可能线(预算线,支出线):一条表明在消费者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
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数量最大组合的线。
(收入约束)
9、消费者行为理论对企业决策的启示?
10、(1)在市场经济中,消费者主权是指企业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生产.消费者行为理论告诉
我们,消费者购买物品是为了效用最大化,而且,物品的效用越大,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越
高.?
11、(2)根据消费者行为理论,企业在决定生产什么时首先要考虑商品能给消费者带来多大效用.
效用是一种心理感觉,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所以,企业要使自己生产出的产品能卖出去,而且能卖高价,就要分析消费者的心理,能满足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的偏好首先取决于消费时尚.不同时代有不同消费时尚,一个企业要成功,不仅要了解当前的消费时尚,还要善于发现未来的消费时尚.这样才能从消费时尚中了解到消费者的偏好及变动,并及时开发出能满足这种偏好的产品.同时,消费时尚也受广告的影响.一种成功的广告会引导着一种新的消费时
本与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厂商应该选择最佳的要素投入量,使所购买的各种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和价格的比例相等,即使每一单位货币所带来的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相等,实现既定成本下的产量最大化。
(如何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
项目五认知成本与收益分析——探知企业经营目的
1、会计成本:企业生产与经营中的各种实际支出。
可通过会计账目反映出来。
2、机会成本:生产者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该资源在其他可能的用途上所获得
的最大收入。
机会成本(经济总成本)=显性成本+隐性成本;
会计成本=显性成本
经济利润=总收入-总成本
3、TC:总成本;FC固定成本;VC可变成本;MC边际成本
TC=FC+VC;
AFC=FC/Q;
5
1、
2、就1、
配不公平现象。
2、政府对市场失灵的干预方式:法律手段(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法,司法);经济政策(税
收政策,财政补贴政策,价格管制政策);行政手段;计划指导;
3、外部性:也称为外部效应,是指生产者或消费者的经济活动会对社会的其他人员产生影响。
4、正外部性(外部经济):如果一项经济活动对于那些没有付费的人产生有利影响时,即一种
商品的社会收益大于其个人收益。
5、负外部性(外部不经济):如果一项经济活动导致人们不能补偿其成本时,即一种商品的社
会成本大于个人成本时。
6、公共物品:指那些市场不能提供的、可供社会成员共同使用、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
品。
如公共卫生、公共安全、国防、教育、广播等。
项目九认知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一国境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
务的价值总和。
2、
3、
4、
5、
6、
7、
1、从总需求方面:国民收入=消费+投资
2、从总供给方面:国民收入=消费+储蓄
3、消费函数:表示消费(C)与收入(Y)之间依存关系的函数;
4、平均消费倾向(APC):指平均每单位收入中消费所占的比重,或总收入中总消费所占的比重。
APC=C(消费)/Y(收入)
5、边际消费倾向(MPC):指每一单位收入增量中消费增量所占的比重。
MPC=△C/△Y
6、节约的悖论:按传统的观念,节约本来是一种美德,增加储蓄、减少消费是好的,而增加消
费、减少储蓄则恶的;但按上述储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水平反方向变动的理论,增加储蓄却会减少国民收入,使经济衰退,因而是恶的;而减少储蓄、增加消费就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因而是好的。
(仅适用于各种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
7、乘数(K):又称倍数,在西方经济学中它常用表示总需求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
数,或者是国民收入增量(△Y)与引起这种增加的总需求增量(△AD)这二者之间的比率。
(适用于各种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
8
1、
2、
3、
4、
5、
6、
3)对于储蓄者不利:各种形式的储蓄、存款的实际价值下降。
有闲置现金的人损失最大;
4)牺牲债权人的利益,债务人获利;
5)发行公债的国家,获利丰厚。
通货膨胀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在市场经济中,价格对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如果价格水平的上升是不平衡的,各种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发生了相对变化,就会引起资源的重新配置。
那些在通货膨胀期间价格上升快于成本上升的行业得到扩张;而价格上升慢于成本上升的行业会相应收缩。
在通货膨胀中,各行业产品和劳务的价格与成本上升往往具有盲目性,因而会扰乱价格体系,引起资源配置的失调,降低整个经济的效率。
通货膨胀对产出和就业总水平的影响: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产出增加。
存在闲置资源、通货膨胀未被预期且温和的情况下:促进了产出增加。
物价上涨扩大了厂商的利润空间,促进投资扩大再生产,减少失业。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引起失业,产出会不变,或下降。
不存在闲置资源;
超级通货膨胀,产出减少,经济趋于崩溃。
当人们对于信用货币失去信心时,货币的交易和储藏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