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原理》知识要点第23章一国收入的衡量(问题与应用:1、5、8、11)基本要求掌握四个基本概念:GDP、名义GDP 、实际GDP 、GDP平减指数;掌握一个恒等式:Y = C+I+G+NXGDP——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名义GDP衡量的是市场价值——用货币衡量真实GDP衡量的是数量——用“不变价格”(基年价格)衡量通常用Y代表GDP因此,Y既代表总支出也代表总收入。
由于一个国家的所有产出都参与了交易(剩下的——即“存货”,假定被老板自己买下了),因此,Y也代表一个国家的总产出。
GDP平减指数——衡量的是从基年到现年物价水平的变化。
计算方法:(名义GDP/真实GDP)×100。
Y = C+I+G+NX ——用“支出法”表示的国内生产总值一个国家的总产出被分成四类:家庭支出C、企业支出I、政府支出G、外国人的支出NX 。
—1—第24章生活费用的衡量(问题与应用1、4、6、7、9、10)基本要求三个基本概念:消费物价指数CPI、名义利率、真实利率两个关系: CPI与GDP平减指数、名义利率与真实利率一个计算公式:$现在=$T年×(现在的物价水平/T年的物价水平) CPI定义为:(当年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价格/基年一篮子的价格)×100。
其中“一篮子”的物品与劳务典型消费者经常消费的那些物品与劳务(我国大约是700余种),不是全部的物品与劳务。
其“种类”和“数量”是固定在基年的,而不管“当年”的实际消费的种类和数量。
消费物价指数CPI和GDP平减指数,都是衡量物价水平的。
不同的是。
CPI只按基年已经固定的种类和数量计算物品与劳务;而GDP平减指数是按照当年实际生产的物品与劳务数量计算的。
名义利率是银行挂牌的利率,是用货币衡量的——当一笔存款到期后取出来的时候,钞票数量变化的比例。
真实利率是购买力变化比率,是用产品数量衡量的——当一笔存款到期后取出来的时候,能够购买的产品数量变化的比例。
两者的关系:真实利率 = 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2—第25章生产与增长(问题与应用2、3、4、5)基本要求理解生活水平、真实GDP、生产率、公共政策四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决定一国生产率的因素,理解生产函数及其性质。
生活水平、真实GDP、生产率、政府政策之间的关系:一国生活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人均真实GDP;人均GDP高低取决于生产率;政府政策是可以影响生产率的。
生产率的四个决定因素:人均物质资本、人均人力资本、人均自然资源、技术知识。
生产函数表明了人均投入和人均产出之间的关系,由于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生产函数曲线是凸向上方的。
——存在“追赶效应”:其他条件相同时,一开始比较穷的国家更容易实现迅速增长——由于边际收益(增加的资本带来的收益)递减,高储蓄率引起的高增长是暂时的政府政策可以影响一国的生产率:储蓄和投资,以及来自国外的投资可以改变人均物质资本;教育、健康与营养可以改变人均人力资本;研究和开发可以改变社会的技术知识;产权与政治稳定、自由贸易(也可看成一种技术)都对生产率有重大影响。
人口增长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3—第26章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问题与应用1、3、5、6、7、9)基本要求两类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一个模型——金融市场(可贷资金供求),四个重要的恒等式——Y-T-C, T-G, Y-C-G, S=I ,模型分析:政府政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金融体系由两类金融机构组成: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机构。
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属于金融市场——想储蓄的人直接向想借款的人提供资金;银行和共同基金属于金融中介机构——想储蓄的人间接向想借款的人提供资金。
我们把 Y-T-C 叫做私人储蓄;把 T-G 叫做公共储蓄;两者之和 Y-C-G 叫做国民储蓄。
即,一国的储蓄 S = Y-C-G 。
在封闭经济中,投资的资金来源于该国的储蓄,即:S = I。
经济学中,一个人收入大于支出的部分,无论是存放在银行还是购买股票或债券,都属于储蓄。
而个人用于购买新住房的款项(无论是自己的收入还是贷款)属于投资。
一个重要的模型:可贷资金供求模型(可贷资金市场)这个模型的内生变量(两个坐标轴上的变量)分别是可贷资金数量和利率(通常是真实利率)。
可贷资金的供给来源于储蓄,可贷资金的需求来源于投资:—4——5— 均衡分析:当外生变量变化时,模型里的曲线可能会移动,因此均衡点就可能变动。
例如:储蓄激励——降低利息税;投资激励——投资赋税减免;公共储蓄变化——政府预算赤字与盈余。
可贷资金数量 利率 供给 S 需求 I 均衡 利率 均衡数量 可贷资金供求模型第27章基本金融工具(问题与应用2、3、6、7、9)基本要求一个公式——现值计算:N年后将得到的X量的现值=X/(1+r)N,(贴现) 风险厌恶者及风险和收益之间的权衡取舍;基本分析、有效市场假说、市场非理性、资产价格的决定。
贴现:计算一定量未来货币的现值的过程。
计算公式:N年后的货币的现值 = 未来货币数量/(1+现行利率)N70规则:按复利计算,某个变量每年增长x%,则70/x年后,该变量会翻一番。
风险厌恶是指人们不喜欢不确定性。
大多数人都是风险厌恶者,这是因为边际效用具有递减的性质——等量的财富,失掉它与得到它相比,失掉它而减少的效用更大。
因此,人们宁可得不到,也不愿意失掉。
投资组合多元化可以消除的风险,只是企业的特有风险,而不能规避市场风险。
关于投资组合的选择,可以通过基本面分析来选择具有价值的企业,也可以随机挑选——有效市场假说(信息有效以及价格是随机行走的)市场非理性——投资者的预期、“本能冲动”关于风险,有两个重要的事实:保险机构面临着两类问题困扰:逆向选择、道德风险。
—6—第28章失业(问题与应用1、6、7、8、10)基本要求三个基本概念:失业率、自然失业率(长期的)、周期性失业(短期的);影响自然失业率的四种因素:寻找工作、最低工资法、工会和集体谈判、效率工资两类失业及其影响因素:摩擦性失业——寻找工作需要时间;结构性失业——最低工资法、工会和集体谈判、效率工资。
失业率 = 失业者人数 / 劳动力自然失业率是指失业率围绕它而波动的正常失业率。
——它既不是合意的,也不是不变的,更不是最低的。
周期性失业是指对自然失业率的背离。
摩擦性失业是由于寻找工作需要时间;结构性失业是由于工作岗位不足。
摩擦性失业的原因可能是劳动者自身的原因,也可能是政府政策的影响;下列三种因素可以引起结构性失业:最低工资法、工会和集体谈判、效率工资—7—第29章货币制度(问题与应用1,9,11,12)基本要求货币的三种职能、货币的计量,联储的作用及三种货币工具、货币乘数及银行的货币创造。
货币的三种职能:交换媒介、计价单位、价值储藏手段。
货币的主要衡量指标:通货和活期存款。
美联储:美国的中央银行。
货币供给(经济中可以得到的货币量)是由联储控制的。
控制货币的工具(称为货币政策):公开市场操作、法定准备金、贴现率。
当银行用吸收来的存款放贷时,就增加了经济中流通的货币数量——货币创造。
银行创造货币的能力取决于准备金率的大小;货币乘数等于准备金率R的倒数:货币乘数 = 1/R例:准备金率10%,准备金100,则银行创造的货币 = 100×1/0.1 = 1000 联储控制货币数量时,除了受银行创造货币因素的影响外,家庭是否选择以银行存款方式持有货币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在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实际影响着银行的货币创造行为,进而影响着经济。
联邦基金利率也由联储来决定。
—8—第30章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问题与应用1,4,6,12)基本要求古典通货膨胀理论: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货币需求与货币均衡;古典二分法和货币中性,货币数量论方程式;费雪效应及名义利率如何对通货膨胀作出反应,通货膨胀给社会的各种代价,通货膨胀税。
古典通货膨胀理论(长期中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决定理论):经济中可以得到的货币量决定了货币价值——货币量增长是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
——联储注入货币后,货币贬值、物价水平上升:货币价值与物价水平负相关——长期中,物价总水平调整到使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水平。
古典二分法与货币中性:货币供给的变动影响名义变量而不影响真实变量(仅适用于长期)。
货币数量方程式与货币数量论:MV = PY 称为货币数量方程式。
通常,货币流通速度V是稳定的,因此:1、货币数量M的变动引起了名义产出价值PY的同比例变动;2、长期中,产出量Y与货币数量无关,因此PY的变动值反映在P的变动上。
——央行增加货币供给时,结果就是通货膨胀。
(货币数量轮)—9—费雪效应:名义利率对通货膨胀率所进行的一对一调整:名义利率 = 真实利率 + 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的六种成本:皮鞋成本、菜单成本、资源配置不当、税收扭曲、混乱与不方便、任意的财富再分配。
通货膨胀税——政府增发货币的激励。
第31章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问题与应用:5、8、9、11)基本要求出口、进口及净出口——物品与劳务的国际流动资本流出、流入及资本净流出——金融资本的国际流动基本关系:净出口 = 资本净流出、储蓄 = 国内投资+资本净流出名义汇率、真实汇率及其关联,汇率决定理论的购买力平价理论。
物品的流动:净出口NX(贸易余额)= 出口–进口金融资源的流动:资本净流出NCO = 本国居民购买的外国资产 - 外国人购买的国内资产重要的等量关系: NCO = NX ——资本净流出等于净出口NCO = S-I ——资本净流出等于一国的储蓄与国内投资的差额—10—S = I+NCO ——一国的储蓄等于国内的投资与资本净流出的和NCO(或NX)>0,或S>I时,称作贸易盈余;反之,称为贸易赤字;NCO(或NX)= 0,或S = I时,称作贸易平衡名义汇率:一国通货交换另一国通货的比率;——当这一比率增加时,称货币升值,反之称作货币贬值(间接标价法)真实汇率:两国产品交换的比率;真实汇率 = 名义汇率×(国内物价/国外物价) = e(P/P*)第一种汇率决定理论:购买力平价意义:如果购买力平价成立,真实汇率就是固定不变的。
因此,国内外物价水平(P、P*)的变化必然引起名义汇率e的变化,也就是引起一国货币的升值或贬值。
第32章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理论(问题与应用:6、9、10)基本要求:理解开放经济可贷资金市场、外汇市场中的均衡;理解第二种汇率决定的理论;掌握运用模型分析政府预算赤字、贸易政策以及政治不稳定与资本外逃的影响。
两个重要的模型:可贷资金市场——与封闭经济的差别:可贷资金需求用于国内投资和资本净流出—11—美元数量均衡数量外汇市场模型—12—两者差异:第一种理论,真实汇率是不变的——购买力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