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学前儿童记忆
策略:
一、排除影响学习材料之间的干扰:
两种典型的干扰: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安排幼儿学习时需要注意:
在同一时间里,不能要求孩子学习、识记的内容 太多,否则就会产生干扰,加重孩子负担; 要求孩子记牢的材料和事情要一件一件地交代清 楚,要一件一件地教,让他一件一件地学,一件 一件地巩固。
如“苹果”一词在人脑中的语言和文字形象等。
(三)短时记忆的发生发展出现重要变化
10个月婴儿已经出现短时记忆,但在1岁半以后,短 时记忆保持的时间有缩短的趋势。原因在于其他方 面的发展影响或干扰了短时记忆的发展。
(四)出现初步的回忆 1~2岁儿童用行动表现出初步的回忆: 就能够回忆起十几天前的事情; 能够帮大人找到东西; 延迟模仿
各种记忆内容出现的顺序
语词记忆(1岁左右)
形象记忆(6~12月)
情绪记忆(6个月)
运动记忆(2周)
三 、记忆策略的形成
记忆策略包括对记忆的计划和使用记忆的 方法。
常用的记忆策略有:
反复背诵或自我复述 使记忆材料系统化 间接的意义识记
反复背诵或自我复述
年龄较大的幼儿,在识记过程中反复背诵 以避免遗忘。有时,边识记边自言自语地 说出记忆材料的名称和内容。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及其启示 干扰说及其启示
3~6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无意识记占优势,有意识记逐渐发展; 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 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识记逐渐发展; 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第四节
记忆的保持和遗忘规律 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
王安石
周恩来
全世界图书馆藏书有7亿7千万册,若按每本书 平均包含600万信息单位计算,那么全世界图书 馆包含4600多亿信息单位。而这些数字恰恰相 当于人脑所能存储的信息量。
看见奶瓶就“知道”那可以 给他提供食物; 2岁孩子要求在楼上的妈妈 抱;
“客体永久性” “藏猫猫”
这些都反映 了婴幼儿记 忆与其知觉 发展的关系。
(二)记忆与想象、思维的发展
儿童的想像和思维过程都要依靠记忆。正 是记忆把知觉和想象、思维联系起来,使 儿童能够对知觉到的材料进行想像和思维。 儿童最原始的想像和记忆不容易区分,2 岁左右儿童的想像基本上是记忆的简单加 工。
使记忆材料系统化
幼儿中期以后,能够在记忆过程中自动对 记忆材料加以整理分类,例如边识记图片 边把图片分类,并自言自语地说:“苹果 是水果,梨也是水果,萝卜是蔬菜······”
幼儿也会把一些新词和某种事情或情绪联 系起来记忆.
间接的意义识记
年龄较大的幼儿,还能够对记忆材料进行 精细思考,找出材料组成的规律,以帮助 记忆。
三、排除影响“保持”的因素,科学 地安排识记材料
导致遗忘的因素很多,“干扰”是其中最重要的一 种。持这中学说的叫做“干扰说”。
“干扰说”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
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一旦排除了干扰, 记忆就能恢复。
干扰记忆效果的因素:
学习材料之间的干扰(汉语拼音与英文字母 之间的干扰。) 疲劳和紧张情绪之间的干扰等等。
1~3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一)再认的内容和性质发生变化
由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使这一时期的儿童记忆产 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语言记忆逐渐发展起来
(二)符号表象记忆产生 符号表象是运用言语、文字或其他符号所形 成的客观事物的象征性形象。 1岁以后,已有可能产生最早的符号表征能力, 主要标志就是儿童用信号物作为事物的象征。
小时候对婴儿读诗,长 大以后记忆次数会减少
记忆最初表现为习惯化和条件反射。
习惯化是当刺激物多次重复出现时,婴儿好 像已经认识了它,表现出和新异刺激不同的 反应,这就是再认。
二、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儿童出生后即已产生记忆。到入学前,记 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发展趋势主要是:
记忆保持时间逐渐延长 从记忆的提取方式来说,再认在先,回忆在后, 整个学前期,回忆都落后于再认。
在保持阶段,头脑中存储的知识经验会发 生“量”和“质”的变化——遗忘!
二、根据遗忘规律科学地组织复习
遗忘:就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 忆,或者再认或回忆时发生错误。
遗忘的变化规律:
策略——科学地组织复习:
及时复习,抢在遗忘快速期前进行复习; 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相结合 正确看待儿童的记忆恢复现象,利用记忆恢复的规 律。
识记——保存——提取
识记:是把感知或体验过的东西“记”下 来的过程。 保持:即把识记过的材料保存在头脑里, 也就是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和 巩固的过程。 恢复:就是把头脑里的知识经验重新呈现 或提取出来的过程,相当于把藏书从书库 里提取出来。
恢复又可分为再认和回忆。
再认
再认:就是指识记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 感到熟悉,确知是以前感知过或经历过。
二、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儿童的心理是在成人的抚育下,在学习和 掌握人类社会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发展 起来的。
经验在儿童各个方面的发展中都起的非常
重要的作用,而个人经验的积累,要依靠 记忆。
记忆有助于其他心理过程和心理活动的发展。
(一)记忆与知觉的发展
记忆是在知觉得基础上进行的。而知觉的发展 又离不开记忆。 知觉中包括着经验的作用。知觉的恒常性和记 忆有密切关系。在复杂的空间知觉上,经验在 其中的作用更加明显。
第五章 学前儿童记忆
第一节 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 复的过程。
凡是人们感知过的事物、 练习过的动作、思考过 的问题以及体验过的情 感,都会在人们的头脑 中留下不同程度的印象, 在一定条件下还能恢复 或重现,这就是记忆。
识 记
记 忆
保 持 恢 复
情绪记忆
情绪记忆是对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的记忆。
喜欢什么、厌恶什么、依恋什么、害怕什么都 是情绪记忆的表现。
婴幼儿对带有感情色彩的东西,容易识记和保持。
形象记忆
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为 内容的记忆。
语词记忆
语词记忆是以语言材 料作为内容的记忆; 这种记忆实在儿童掌 握语言过程中逐渐发 展起来的; 语词记忆的发展,要 求大脑皮质活动机能 的发展,特别是言语 中枢的发展作为生理 基础。
记忆容量逐渐增加。
(一)记忆保持的时间延长
儿童最初的记忆属于短时记忆。 记忆的潜伏期随着年龄而不断延长。
3岁前儿童的记忆一般不能永久保持—— “幼年健忘症”
幼年健忘和儿童的生理发育有关
3-4岁后出现可以保持终生的记忆
(二)记忆提取方式的发展
再认
记忆的提取方式
记忆 儿童最初出现的记忆全都是再认性质的记忆。
第二节 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主要内容:
一、记忆的发生 二、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三、记忆策略的形成
一、记忆的发生
(一)记忆发生的时间 (二)记忆发生的指标(一)记忆发生的时间来自新生儿期已经出现了记忆。
对喂奶姿势的再认
(二)记忆发生的指标
习惯化 条件发射 重学记忆
第三节 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1岁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1~3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3~6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1岁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新生儿期是记忆发生的时期(吃奶动作) 1~3个月是长时记忆开始发生的阶段; 6~12个月的婴儿再现的潜伏期明显地延 长(认生、模仿动作); 8个月左右开始出现工作记忆,婴儿开始 能够把新信息和过去的知识经验进行联系 和比较。
记忆范围
记忆范围的扩大是指记忆材料种类的增多, 内容的丰富。
食 住
衣
行
记忆范围
家庭
幼儿园
社会
婴儿期,由于接触的事物数量和内容
都很有限,记忆的范围极小。 随着儿童动作的发展,和外界交往范 围的扩大,活动的多样化,记忆范围 也随之越来越扩大。
工作记忆
工作记忆:是指在短时记忆过程中,把新 输入的信息和记忆中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 起来的记忆。
回忆在儿童2岁左右才逐渐出现。 在整个学前期,回忆都落后于再认。
(三)记忆容量的增加
儿童记忆中所保留的信息容量,起先是很 少的,随着年龄增长,记忆容量逐渐增加。
记忆广度 记忆范围 工作记忆 记忆内容的变化
记忆广度
记忆广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记忆的材料的 数量。
人类短时记忆的广度为7+-2个信息单位(5-9) 7岁儿童还没有达到7个信息单位的广度
小明跟随妈妈逛商店,指着货架上的几种
玩具,告诉妈妈:“我们在幼儿园里也有 这样的玩具!” 在听到一支歌曲时,高兴地对妈妈说: “妈妈,我也会唱,老师教过我们!”
回忆
回忆:是指识记过的事物并没有再次出现, 由于其他事物的影响而使这些事物在头脑 里呈现出来的过程。
看见一只猫,就想起了“小猫钓鱼”的故
比如发现“一个比一个大”, 据此进行记忆。
研究发现:
2岁以后的儿童能够考试形成记忆策略。 在适宜的条件下,记忆策略出现的较早。 一般说来,4~5岁前儿童的记忆过程比较 被动,没有策略、计划和方法;5~7岁是 一个转变期,7~8岁以后运用记忆策略的 能力比较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