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人体博物馆讲稿

最新人体博物馆讲稿

人体博物馆讲稿欢迎大家来参观南方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博物馆。

这个人体解剖博物馆称得上南方医科大学的一张名片,一个门面。

从1978年建馆之初迎来第一个标本,到如今人体博物馆已经35岁了,馆藏铸型标本已发展到2600多件。

这些珍贵标本由管道铸型技术制作,其数量之多、工艺之精细使得这座博物馆成为世界三大人体博物馆之一。

另外,这个博物馆还研究数字人、虚拟人,并且成功将这些技术应用于我国航天事业的研究,所以才有这个中国航天中心捐赠的一个大屏幕。

这项科研成果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南方医科大学人体博物馆”这几个字由中山大学原校长、广东省卫生厅厅长姚志斌题词。

博物馆建馆面积有1700多平米,其中专业馆800多平米,科普馆900多平米。

专业馆是专业学生学习的基地,把教室、实验室、博物馆三者结合进行教学。

科普馆由广州市科信局投资100万。

这里的标本按照人体器官系统顺序摆放。

科普馆作为广州市科普教育基地,承担广州市科普教育任务。

大家现在所在的位置是数字人体/数字医学体验区。

别小看这个电脑,数字人的信息全都储存在里面,在电脑上您可以个性化了解您想要知道的知识。

上面这张图片为我校解剖教研室2004年转制前的全家福,下面这张照片是转制后的。

这位老人就是钟世镇院士,他是这个博物馆的创始人,今年已经88岁了,还工作在第一线。

在钟世镇院士的领导下,我们整个团队做了很多工作,才渐渐有了今天的成就。

现在我们进入了专业馆。

专业馆中的标本犹如工艺品,不仅不会让人感觉不舒服,还会给人带来享受。

标本真真假假都有。

这些模型采用真实骨架,例如这个颅骨。

血管是注入硅胶制成,也就是假的。

硅胶的颜色是硅胶处于液体状态时加入的,红色的是加入了朱砂,代表动脉;蓝色的是油彩,代表静脉。

我们给硅胶加压从血管口注入后,硅胶在血管中循行,凝固之后,将皮肤、肌肉、骨骼甚至血管壁都用酸腐蚀掉,只剩下硅胶组织,这样才能更好地显示复杂血管的走向。

对于带骨的标本,不能采用上述方法(因为酸会腐蚀骨,破坏解剖结构和美观)而采用自然腐蚀的方法,这需要很长的时间。

我们所陈列的标本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例如这个颅骨标本,把颅内外血管都充分表现了出来,是这个展柜的精品。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展柜。

在解剖课上我们学过,大脑动脉环是由基底动脉,前后交通动脉,大脑前后动脉,颈内动脉末端围成的不规则七边形。

颈内动脉两侧血一般是不通的,当一侧受阻时另一侧代偿循环。

如果一个人的颈内动脉一侧发育不良,健侧受阻,那么就会造成大脑缺血缺氧,损伤内囊。

钟院士的第一个博士后发现人群中97%的大脑动脉环是完整的,其中15%为不规则环。

很多人的大脑动脉环互不相同,和解剖书上描述的不一样,因为书上描述的是统计学的内容。

因此,他决定探究这个内容。

最早做的这些标本主要用于教学,因为可以把人体血管展示出来,即使再好的彩色图片也是二维的,不能把毗邻关系展示出来,而这些标本可以。

管道铸型技术配方获得国家专利,管道铸型技术在2000年获得国家科技技术二等奖,而在当时一等奖是空缺的。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人体肺脏,肺脏是人体呼吸器官。

标本有三个颜色,红色、蓝色和白色。

红色的是动脉,蓝色的是静脉,白色的就是气管。

而我们看到的其他不同颜色则表示不同的肺叶分段。

不同肺段的血管用不同的颜色来标注,这样能展现出某一段血管的血供范围,这对血供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

对于外科医生来说,当肺发生病变,某一段某一叶需要切除,就可以参考这一血供标本对病人的血管做一个结扎,非常的方便。

这是一个肝脏标本,肝脏是非常重要的器官。

这个标本所用的材料与之前说的硅胶是不同的,它用的是口腔科镶牙用的牙托本。

我们用硅胶来填充标本,它能够反映血管的柔韧性,但是对于细小血管的硬度表现就差了一些,所以我们现在用牙托本,就能够将细小血管的硬度给表现出来。

这个标本既有实体肝脏的轮廓,也有内部血管分布的情况,是用雕刻技术做出来的。

这种雕刻技术做出来的标本对于外科医生有很大帮助。

因为外界认为解剖是一个夕阳学科,是没落的学科,已经没有发展空间,但是在钟院士的带领下,我们开辟了新的领域——临床解剖学,即临床医生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然后在临床上验证。

如果没有成功,那接着再来实验。

如果临床实验成功了,合适了,我们就将之推广,服务大众。

在外科手术中,手术部位有相对的安全区,有相对的危险区,相对的禁区。

在禁区有一些手术是很危险的,不能做的。

通过标本提供的参考,原来不能做的手术可以通过变通成功实施,这就是这些标本和我们这些技术手段乃至临床解剖学的非常大的成功。

这个是人体肾脏标本,肾脏是人体泌尿器官。

媒体对这样的标本会非常的感兴趣,会觉得灌到这么细的血管可以说是巧夺天工。

而旁边这几个对于我们医学生学习已经足够了。

黄色代表肾小盏、肾大盏、肾盂,红色代表肾里面的肾段血管,所以血管跟肾小盏、肾大盏、肾盂之间的毗邻关系非常清楚。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标本的区别,能灌注到这么细小的血管里面去。

这取决于我们灌注材料颗粒的大小。

我们把非常细的灌注材料进行过滤,在适当的压力下它就能够灌注到非常细小的血管中。

这是一个多囊肾,肾结石的标本,是一个病理性的标本。

黄色模拟的就是肾结石,红色为动脉,蓝色为静脉,可以看到整个肾被结石已经撑得很大了。

那后面我们看这是什么?上肢?非常对。

因为我们是医学生,我们要用医学术语,没有医学背景的人可能会说手、胳膊,但是作为医学生,我们要说上肢。

这些标本中有一些颜色已经非常灰暗了,有一些颜色非常地亮。

灰暗是因为它已经存在很多年了,我们用的很多的教材、图谱都是用它来拍摄的。

这个标本我们一直没换掉是因为有些人看到书以后都能在我们博物馆里找到这个模板。

这些清亮的标本是我们09年、10年陆续补充进来的一些新做的标本。

我们都知道广州周边的小厂子很多,像番禺、中山等等,有时候为了赶工期他们可能会加班,在加班的时候有可能会疲劳作业,在疲劳作业的时候就有可能会受伤,有的时候手指受伤了,手掌受伤了,甚至上肢、胳膊、前臂都会受伤,会断掉。

那如果四肢断了,就不仅要把骨头接起来,把肌肉接起来,同时要把血管吻合,这样才有血供,断肢才能存活。

所以广东珠三角区域的显微外科可以说在国内是发展地非常好的,而中国的显微外科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实际上跟这个铸型标本是分不开的。

被誉为手外科之父的陈中伟院士跟钟院士是很好的朋友,他们在年轻时经常会有一些学习班或者一些讲座,钟老师就拿一些基础性的东西来讲,陈老师就会模拟手术,一起来做这样一个工作。

所以业内一直延续了这种有人讲有人手术这种办会的模式或者学习班的模式。

陈院士给钟院士的一个评价就是:虽然他没有做过一台外科手术,但是他给我们显微外科界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可以说钟院士的人生是一个甘当配角的人生,因此在2010年的10月19日,钟院士被授予显微外科终身成就奖。

现在全军四个骨科医院的院长有三个是钟老师的博士研究生。

四军大骨科医院裴国献院长原来在南方医院做主任时完成了亚洲第一例世界第三例断肢异体移植存活手术。

第一例是在美国,把一个黑人的前臂移植到一个白人的胳膊上,他首先要吃很多抗排斥的药,另外他对这个肤色不能够接受,于是自己又把它断掉了。

但是裴教授做的这例非常成功,患者不仅能够拿哑铃,而且能够摆积木,说明不仅恢复了力量,也具有精细功能,手总体恢复地非常好。

这个标本要特别地提一下,它是1978年钟世镇院士(当时还是讲师)在全国解剖年会上展出的作品,一举震惊了全国,震惊了世界,他也一跃成为著名的解剖学家。

之前业内认为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格兰特博物馆用人体的各个结构做的实体标本是世界第一;像这种用独特的管道铸型技术做的铸型标本从来没有人见过,所以我们这个标本的出现震惊了世界,震惊了整个业内。

我们的钟老师做的标本让我们感到非常自豪。

后面的标本做起来比这第一个标本的工艺更加精湛,技术更加成熟,但是我们认为这个标本是最珍贵的,因为它是我们博物馆的第一件藏品,NO.1。

在这些心脏的标本上我们能看到明显的血管结构,比如主动脉弓的三个分支,冠状动脉等等,一些心内科和心外科医生对这些非常感兴趣。

例如有些医生要为心肌梗死患者做心脏搭桥手术,要考虑哪根血管离哪根血管近,哪根血管跟哪根血管搭桥最合适,这些标本都会对他们有提示,对他们非常有帮助。

这边是多脏器联合铸型的标本。

在这些标本里我们能看到上面的肺脏、心脏和下面的肝脏,这边还有胆囊。

这些多脏器联合铸型标本制作起来非常不容易。

首先,我们要用新鲜的标本作为模具,然后进行脱血,冲洗,用不同的压力分部位灌注。

如果灌注压力过大使某根血管破漏,但由于其他结构挡住视线,我们不能发现血管的破裂,只有当用酸腐蚀掉组织结构之后才能发现原来这个标本没有灌注成功,某根血管被灌漏了。

如果压力太小,硅胶没有打到位时已经开始凝固,当酸把组织腐蚀掉以后才发现血管没有被灌注到位,这个标本又被浪费掉了。

所以我们做多脏器联合铸型的标本非常不容易,这就要求我们技术部的老师灌注的手感非常好,就像银行的人摸钱一样,一摸就知道是真的假的。

他们在打硅胶的时候一打就知道有没有打到位。

特别是有动静脉联合铸型的标本,这些标本的制作是非常困难的。

现在我们往后边来看一下。

这边都是实体标本。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Grant博物馆做实体标本非常好,是世界闻名的。

1978年,那个标本(第一件藏品,钟院士的心脏铸型标本)出来,我刚才给大家介绍了,在1988年,也就是10年以后,Grant博物馆馆长Moore教授来我们学校交流,当时我们的博物馆叫做“人体解剖陈列室”。

他来到人体解剖陈列室以后,看到这样的标本说:“都说我们的人体博物馆是世界第一,但是看到你们这样的特殊的管道铸型技术做的管道铸型标本,这么多,而且成系统摆放,可以说你们也是世界第一。

”从一个世界顶级的博物馆馆长口中得到这样的褒奖,我们感到非常自豪。

最早做这些实体标本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我们自己的元素在里面,只是想把它做清楚,做出来我们想要的结构。

而后期我们就陆续加入了自己的元素。

因为我们有了铸型技术,就把铸型技术运用到后面做的实体标本里面去。

当我们给学生讲从胸廓内动脉分出的腹壁上动脉,与从髂外动脉分出的腹壁下动脉在腹直肌鞘的位置有一个吻合的时候,很多同学不理解。

在没做灌注时,打开腹腔,我们只知道这些是血管,大的血管我们比较容易分辨,动脉血管比较厚比较硬一些,静脉比较薄比较宽一些,但但那些管径比较接近且较小的动静脉则很难分辨。

那么我们看这个标本就很清楚了。

所以现在我们给学生上局部解剖课的时候,就会事先给标本做一个灌注。

做完灌注以后,就很容易找到血管的来源去处。

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

那我们再往后面看,这些是什么?下肢。

从1978年走到现在,虽然没有多久远,但可以说这三十多年就像一部史书一样,记载了我们南方医科大学几代科学工作者用他们的辛勤和智慧化腐朽为神奇的点点滴滴,做了这么多色彩斑斓璀璨奇妙的生物学标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