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香港文化现状及其走向分析吴仲柱内容提要本文从文化的本义切入,力图透过香港文化纷繁杂呈的表现形态及其独特的成长历程,尝试着从香港文化载体)))港九人群特性及行为方向的影响力的综合分析中,验证今日香港文化实质上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以西式工商文明为主流的边缘性极强的次生文化,而随着九七回归,香港文化潜在的内倾态势将越来越强。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包含物质、观念思维以及行为等三个层面的表现形态。
透析文化概念和基本内涵,有两个方面是不容忽视的:一、文化赖以生长的载体是人类。
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产物。
有什么样的人群,就会产生与之相应的文化类型。
人群的内在特质对文化的形成及其走势具有不可替换的重要作用。
因此,进行文化分析首先必须立足于诠释与之相应的人群内在特质。
二、文化是人类实践的创造物。
文化直接导源于人类的行为。
人类行为的方向及其变更都会对文化的发育产生巨大的影响。
而人类行为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制于其外部导因的。
故解析人群行为发生的外部导因,是揭示文化内在机理及生成发展趋向的重要途径。
由上述文化本义及其涵概的相关阐释切入,透过香港文化纷繁杂呈的表现形态,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今日香港文化实质上是种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以西式工商文明为主流的次生性边缘文化。
这种混合多元文化随着九七回归,在客观上呈现出一种强烈的内倾态势。
香港文化是专指港九地区被英国殖民后逐步形就的区域性次文化。
该文化的主要载体是港九居住民。
港九地区位于我国南部珠江口东侧,行政原属广东新安(即今深圳市)。
从该地区大量的文物遗址及考古发现,可以清晰地看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在该地域的传承与影响。
时至1842年夏秋香港开埠之际,中国文化的传统理念还牢牢地占据着当时港九居住民的观念中心,并指导着他们的思维与行动。
他们对港英殖民当局所推崇的西式文明的内涵还不能理解,也无法把握,甚至出现排斥与拒绝。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激烈冲突,使刚刚被迫与母体文化断裂的香港文化的起步陷入了困惑和迷惘。
文化的停滞和倒退是当时香港社会所面临的一个深刻危机。
直到本世纪初叶,中国大陆的辛亥革命和/五四0新文化运动才从根本上打破香港/文化沙漠0的困局,为香港文化结束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徘徊指明了开拓的方向。
辛亥革命与/五四0新文化运动是中国)1)传统文化再度全面反省,企图融合西式文明的合理内核,以改造中国社会的又一次重大尝试。
母体文化的示范性努力深深地撼动了港九地域的思维模式。
特别是经由王韬、鲁迅、胡适及茅盾等一大批中国文化精英相继莅临港九的亲身传导,港九居住民才开始逐步认识并接纳西式观念,思维层面的革命悄悄地铺开了。
而港英当局所奉行的自由港政策,在客观上又使得外来移民逐渐成为港九居住民的主体,这对西式观念进一步介入港九人群的思维层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伴随着观念的更新,香港经济迈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而经济的繁荣,物质层面的丰硕反过来又进一步强化了西式观念在港九地域的蔓延,加快了港九群体甩脱封建小农意识的枷锁,演化成新式市民的步伐。
港九地域市民阶级的出现及其成长,标志着香港文化再定位的实现。
从启蒙拓荒到萌芽生成,日臻成熟的香港文化逐步造就了推进自身前行的鲜明脉搏,并由此凸现出三个较为明显的主要特征:11整个香港文化的底蕴依然是中国传统文化。
开埠后的香港文化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里萌生的。
在整个文化的发育过程中,中国主体文化与其联系也从来没有被斩断过。
不仅有诸如辛亥革命与/五四0新文化运动对香港文化的开启,即使是在50~60年代东西方全面对峙的冷战时期,中国政府/长期打算,充分利用0的对港政策,仍然使香港文化保持着与中国主体文化千丝万缕的实质性关联,并从中汲取养分以支撑自身文化的繁荣。
尤其是物质层面的经济起飞,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所谓的/中国因素0直接促成的。
正是150余年间香港文化与其母体文化的交流从未间断过,故其文化内涵中的中国传统色彩一直都没有消褪。
象港英政府虽然将英语视作官方语言,但在绝大多数场合,汉语(特别是粤语)却仍旧是香港社会最主要的交流工具。
而中国传统的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民族节日还是港英当局明文规定的节假日。
另外,今日香港虽然是座典型的移民城市,近百年来从内地和海外移居香港的人数已占港九总人口的80%以上,但是,香港目前所拥有的61419万人口中仍有9715%是华人(截止1994年底)。
这种以华人为主的居住民结构始终未变,也决定了其文化底色必然会带有浓郁的中国传统特征。
也就是说,香港社会历史进程及其现实状况的特殊性,决定了香港文化内在机理中中国传统文化色泽的存留及发生作用。
但是,由于近代中国社会和传统文化的滞后性,以及香港殖民史的翻开,导致香港文化在脱离母体后无法把中国传统文化升华为主流,而仅仅只能以其为基础,转而参照、整合西方文明,进而形成自身特有的文化体系。
21香港文化在总体上是属边缘性极强的次生文化。
次生文化即非原生性文化,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相异的文化交叉糁揉而成的杂合式文化。
从根本上讲,次生文化是属被动型的接受文化,极易受到外部作用力的左右与影响,具有明显的趋向边缘性特征。
而港九地域特殊的历史际遇也导致了其文化无法回避次生文化及其/边缘0的定性。
香港文化的边缘性首先是体现在观念多元化及其相互冲突上。
1842年8月5南京条约6签署,香港文化被迫离开母体系统独自生长。
虽然母体文化一如既往地注入给养,但在其重新定位问题上却未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因此,香港文化自开埠起行始,就背负着/断根0的宿命与无从归依的伤感。
而港英政府的自由港政策及文化殖民措施,)2 )及大量域外移民的涌入,又使港九地域观念丛生,加剧了/断根0文化的失范性。
这种观念多元化及相互间激烈的冲突,直接造成了前及的香港开埠之初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文化沙漠化现象。
就在香港文化濒临绝境之际,港九人群行为趋向的外部导因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并适时地发挥了至为关键的牵引作用。
几经大陆母体文化的示范启迪,及殖民当局长期强行灌输西式文明的影响,港九地域的思维层面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这种变革的深化,带动了文化整体走势的逆转,使香港文化渐次从边缘冲突的困扰中走出,转而倾注边缘和谐的寻求。
故今日香港文化的边缘性更为突出的是反映在观念多元的兼容整合上。
这是在世纪初中国主体文化再度学习西方浪潮的带动下,香港文化正确审视自身而作出合理选择的必然结果。
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系祖宗历代相衍而来的,不仅感情上不允许完全否定,而且个中也确有不少西式文明难以企及的精髓,像家庭伦理等等,弃之也委实可惜。
另一方面,西方文化中又的确蕴藏着许多高速发展的社会现实所必需的成份,像重竞争、讲效益等等,都是工业化时代个体安身立命之本。
正因为中西文化各自合理内核的存在,所以香港文化在趋向选择上不可能完整地姓/中0,也无法全盘西化,只能在默认两者共存共生的既成事实之基础上,充分吸纳和发挥中西文化各自的长处。
这样就渐趋塑就了香港文化兼容并蓄、融汇贯通的大家风范,直接促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体系的完型。
31今日香港文化的主流是西式的工商文化。
中西文化从猛烈的冲撞,经过长时间的磨合,最终实现了向兼容融汇的过渡,标志着香港文化内在整合机制的渐趋成熟。
相应的文化发展方向也逐步明朗,文化主流开始慢慢凸现。
(1)从物质层面上看。
今日香港已非往昔贫穷落后的滨海小渔村了,而是一个举世公认的充满经济活力的国际性现代化大都市。
1994年,香港本地的GNP值就已达到1147亿美元,列全球第28位;而人均GNP 值则高达21760美元,为世界第6位,在亚洲仅次于日本居第2位。
作为全球目前最大的集装箱港及第三大金融中心,香港已是远东最为重要的贸易枢纽,在亚太乃至国际经济中占有极为关键的一席。
香港之所以能创造出如此瞩目的经济奇迹,很重要的一点是靠150多年来持续贯彻的自由港政策,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高度自由、高度开放、高度国际化特征的市场经济体制。
由此可见,被西方经济界誉作/当代自由资本主义典范0的今日香港,其文化主流绝不可能是传统的农业式文明,而必定是代表着现代工商社会发展的方向。
(2)从观念思维层面分析。
港九地域虽然荟萃着东西方的各种理念,但是经由世纪初以来中国主体文化再度学习西方的撼动与牵引,以及港英殖民统治下西式文明长期强行灌输,再加上物质层面可见利益的诱惑和驱使,港九人群的思维层面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这种变革不仅仅表征在对各种观念的兼容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观念运作时选择的易位上。
今日香港从根本上讲是个以工商业为主的社会,工商业的发达彻底改变了港九人群的职业属性,打破了原先纯粹以家庭生活为中心的农业式观念体系;个体要求生存与更好地发展,就必须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社会生活中。
如何适应快速运转的工商社会的需求就成了观念取舍的主要尺度。
港九人群思维层面侧重心由农业向工商业,由家庭生活向社会领域的移动,必然会导致西式工商文化取代传统的儒家理念,上升为香港文化的主流。
)3)(3)从行为层面考察。
自由资本主义制度下严酷的生存法则,以及/有钱就能随心所欲,没钱的确寸步难行0的社会现实,深刻地改变了香港人的思维模式,使每个香港人都把赚更多的钱当作生活的原动力与主要目标。
在今日香港,无论哪个阶级,也无论哪个阶层,人们都在拼命地追求经济实惠,社会上一切关系都染上了浓厚的金钱色彩。
甚至连人格和尊严也都商品化了。
在香港,父子为金钱打官司,兄弟因遗产相残杀,朋友由利益反目成仇,夫妻缘开支分道扬镳,可谓屡见不鲜。
香港人普遍地急功近利,什么都要求/快0,办事快、学习快,甚至连吃饭、走路、说话、娱乐也讲究快,社会上的快餐店、快速冲印、快递快运等各种快速服务应有尽有,把香港变成一个急速运转的城市;也形成了讲效率、重效益、珍惜时间、尊重客户等社会风尚,使香港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斥着资本主义工商文化的特有气息。
综上所析,今日香港文化实质上是种由西式工商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的区域性边缘文化,是西方文明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培育出的一朵中西合璧的文化奇葩。
那么,这种独具特色的混合多元文化在九七香港回归后将何去何从呢?如前所述,香港文化诚然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经由中国主体文化影响及西方的殖民统治,两股主要外力的综合作用,伴随着港九人群工商市民化定位的实现而渐次成型的。
而1997年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英国殖民统治宣告终结,香港文化生成的各种因素发生了极其微妙的变动,这种变动必然会导致整个香港文化的发展方向发生适度的调整。
一方面,中国在港主权的恢复,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西式文明在港九地域的渗透与影响。
但是,/一国两制0方针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构架,均未打断香港自身的城市化进程,也没有改变香港日臻成熟的资本主义体制,相反,回归后香港作为中国内地对外开放的门户地位却得到进一步的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