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与生物相关的成语

与生物相关的成语

与生物有关的成语、谚语与谜语一. 蕴含生物学知识的成语1. 孔雀开屏动物的求偶行为动物园里我们经常看到雄孔雀展开它们的尾羽,像一把美丽的花扇表示对游客的欢迎。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孔雀开屏是动物生殖中的一种求偶行为,雄性个体为赢得雌性孔雀的芳心,特意打开艳丽的尾羽炫耀自己,其目的是想跟心中的“白雪公主”永结秦晋之好。

除此之外与动物生殖相关的成语还有蜻蜓点水、鸟语花香、枯木逢春等。

2.根深叶茂根的吸收功能和光合作用根是植物吸收水分的矿质元素的主要器官,根深了,才能保证吸收到充足的水分和矿质元素,从而参与叶的光合作用,大量制造有机物,以促进植物的叶变“茂”保证它们的茁壮成长。

3.铁树开花铁树生殖的特点比喻极难实现的事情,就像铁树开花一样。

有道是,千年铁树开了花,虽有些夸张,却也给我们启示,铁树的有性生殖是何等的罕见。

4.饥寒交迫新陈代谢饥饿寒冷一齐逼来,形容生活极度贫困。

“饥”与“寒”之所以“交迫”是因为二者有必然的联系。

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包括维持体温)均需消耗能量,其能量来源是通过异化作用分解由同化作用合成的物质。

同化的营养来源主要是食物,如果生物长时间处于饥饿状态,就有连锁反应:若同化作用储能不够,则异化放能较少,最终机体因供能不足,寒冷之感便油然而生。

5.老马识途老马识途主要靠视觉和嗅觉,其中嗅觉尤为重要。

马的鼻孔较大,嗅觉细胞多,其嗅觉发达。

草原上的马能辨别出大气中含有的微量水汽,靠嗅觉可以找到数公里以外的水源。

马经常打响鼻,尤其在夜间赶路是更为突出,这样可以排除鼻腔异物,保证呼吸道通畅,有利于保持灵敏的嗅觉,能更准确地识途。

6.守株待兔兔眼大而圆,侧生便于观察两侧和身后动静。

其两眼的视野不能重叠,并且兔的视觉没有立体感,不能准确判断距离,快速奔跑时,则可能撞上树干上。

7.南橘北枳生物的性状由遗传和环境条件共同决定。

相同的遗传物质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表现不同的特征,于是便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说法。

8.作茧自缚蛾类结茧能抵御不良环境,保护自身。

这是生物的适应性,但是遇到金小蜂时,悲剧就发生在茧上,金小蜂正是借助于茧对棉铃虫的束缚作用,顺利将卵产于它的体内,这样棉铃虫的作茧反而变成了自缚。

9.华而不实某些化学元素能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例如:硼能促进花粉的萌芽和花粉管的伸长,当柱头和花柱中积累了硼时,有利于受精作用的顺利进行。

在缺少硼时,花药和花丝萎缩,花粉发育不良,只开花却不能受精结果,故华而不实。

10.飞蛾扑火生物的应激性。

这是指昆虫对光发生的反应,叫昆虫的趋光性。

生物体都有应激性,应激性是指生物体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特性。

生物因为有了应激性,便能对周围的刺激发生反应,从而可以避开不利的刺激,使生物体适应周围的生活环境。

利用昆虫的这一特性,人们可以来捕杀有害的昆虫。

如黑光灯。

11.触目惊心生物的神经、激素调节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当人的视觉感官——眼睛把外界的危险信号传入大脑后,下丘脑便通过植物性神经向肾上腺髓质发出指令,于是肾上腺髓质便分泌肾上腺激素进入血液,经循环系统输送到全身各处。

在肾上腺激素和植物性神经的协同作用下,人的血压、血糖浓度升高,并且呼吸、心跳大大加快。

这就是触目惊心的生物学原理。

12.汗流浃背此成语出自《后汉书·伏皇后纪》,亦作“汗流洽背”。

一次汉文帝向右丞相周勃提了几个问题,周勃都没能回答出来,急出了一身汗。

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人在精神紧张或情绪激动时就会出冷汗,这在现代医学上称之为精神性发汗,出汗的部位以腋下、手心、脚心为最多。

其实,出汗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不但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时会出汗,而且处在高温环境下更易出汗,后者医学上称之为温热性发汗,以前胸和后背为多。

在人体排出的汗液里,水分含量最多,约占99%,其余部分为氯化钠、氯化钾、少量尿素及其他盐类物质。

是由汗腺主动分泌的,最终排出的汗液为低渗液。

出汗对人体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它不但能调节体温平衡,而且也具有一定的排泄废物的作用。

13.望梅止渴生物的条件反射。

《世说新语·假谲》上写道:曹操的军队在一次行军中,由于路上缺水,士兵都感到口渴难忍。

这时曹操用手指着前面说前方有梅林。

士兵一听,嘴里顿生津液,都感觉不渴了,继续前进。

这样就留下了“望梅止渴”的典故。

这里蕴含着生物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高等动物和人都具有的一种生理活动,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这种反射提高了动物和人适应环境的能力。

巴甫洛夫在研究消化腺和神经支配的实验过程中发现,每次给狗喂食前出现一次铃声,然后再给狗食物,这样多次结合后,当铃声一响,虽然此时还未给食物,但狗已表现出进食活动,如口动、流口水等。

巴甫洛夫认为,铃声本来与唾液分泌无关,但与给狗喂食多次结合后,铃声就成了狗进食的“信号”,即条件刺激。

这种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射活动叫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高级中枢参与完成。

科学家们还发现,条件反射必须经常强化,否则就会逐渐消退。

动物只能对具体的外界刺激(如食物和敌害的形状、气味、声音、光等)产生反应,建立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而人类除对具体的信号产生反应外,还能对语言、文字发生反应,建立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这就是望梅、谈梅时能使口生津液的原因。

又如谚语:“一朝被蛇蛟,十年怕井绳”,“画饼充饥”“惊弓之鸟”“老马识途”等。

14. 移花接木植物的营养生殖方式。

通过扦插、嫁接等方式来繁殖花卉和果树。

15.开花结果开花受粉后形成种子,种子产生生长素促进果实的发育。

16. 一枝独秀植物的顶端优势,即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

17. 良莠不齐基因突变。

突变是不定向的,既能产生有害变异,也会出现有利变异。

18.枯木逢春温度等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9. 毛骨悚然交感神经兴奋,皮肤立毛肌收缩,骨骼肌不由自主地颤栗。

20.怒发冲冠情绪激动,交感神经兴奋,导致毛肌收缩,毛发竖立。

21.藕断丝连藕断丝连的“丝”是螺旋状排列的运输组织——导管。

藕是莲的地下茎,叫做根状茎。

在整个莲的身体里,其实不只是藕中有丝,其他部分,比如叶、叶柄、花梗和莲蓬折断以后,也都有丝相连着。

植物生长的时候,需要导管运送水和溶于水中的无机盐。

二. 可以用成语归纳的生物学现象1.千篇一律——细胞的有丝分裂,其特点是染色体复制和均分。

正常情况下,不论细胞分裂多少次,染色体数目不变,保证了亲子代遗传性状的稳定。

2.改头换面——胚后发育中的变态发育,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一个与幼体面目全非的自己。

3.一分为二——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

4.时隐时现——连续分裂的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形态的变化。

5.吞吞吐吐——细胞内吞作用和外排作用,是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6. 无中生有——光合作用中的物质变化,绿色植物能把二氧化碳和水(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糖类。

7. 瞬息万变——新陈代谢,即生物体内数量众多、反应迅速的化学变化。

8. 川流不息——高等动物和人的循环系统,负责运送各种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9. 津津有味——唾液中淀粉酶的作用,能把淀粉分解成麦芽糖而使味蕾感觉到甜味。

10.不攻自破——卵生生物的个体发育。

是指胚胎发育到一定阶段后,幼体破壳而出,进入胚后发育。

11. 无师自通——动物的先天性行为。

包括趋性、非条件反射和本能。

12.六亲不认——动物后天性行为中的印随。

例如,刚孵化的小天鹅,会紧跟它所看到的第一个大的行动目标(可以不是双亲)。

13. 供不应求——异化大于同化。

如人的甲状腺机能亢进。

14.言传身教——高等动物和人的后天性行为,使个体通过学习和经验积累以更好地适应环境和社会。

15. 失之交臂——在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在四分体时期的交叉互换,是基因不完全连锁遗传规律的理论依据。

16.独一无二——每种生物的遗传物质。

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多样性。

17. 弱肉强食——种间关系中的捕食。

18. 党同伐异——种内互助和种间斗争。

19. 自相残杀——种内斗争。

20. 同心协力——种内互助。

21. 自给自足——自体移植。

如皮肤移植,能减少组织相容性抗原引起的排斥。

22.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各种细胞器之间的结构差异决定了其功能的独特性。

23.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自然选择。

即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24.同甘共苦,生死与共——种间关系中的共生。

25.为渊驱鱼,为丛驱雀——建立自然保护区,使珍稀生物有立足之地,能各得其所。

26.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转基因技术。

如我国科学家将某种细菌的抗虫基因导入棉花,培育出抗棉铃虫效果明显的棉花新品系。

27. 牵一发而动全身——食物链中每种生物都有其重要地位。

一种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整个食物链都会受到影响。

三. 与生物学知识有关的俗语及谚语1.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生物的遗传。

这是生物的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产生的原因是生物在生殖过程中,亲代把自己的遗传物质(DNA)准确地复制出二份传给后代,使后代得到了亲代的遗传物质,从而表现出与亲代相似的性状。

由于生物具有遗传的特性,所以每种生物的后代都与它们的亲代基本相同,因而使生物界的物种能够保持相对稳定。

2.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生物的变异。

这反映了生物的变异现象,产生原因是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交换,或亲代的遗物质(DNA)在复制过程中出现差错(变化),子代不同的个体间发生差异。

变异有遗传的,也有不遗传的。

如果是由于环境条件引起的变异就不能够遗传;遗传物质(DNA)变化引起的变异就能够遗传下来。

由于生物的变异特性,使生物个体能够产生新的性状,以及形成新的物种。

3.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意为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在生物学上它具有食物链的含意。

这句谚语隐含的-条捕食食物链是:植物-)蝉+螳螂+黄雀,在这条食物链中,植物是生产者鼍于第一营养级,蝉;螳螂、黄雀都是消费者,分别属于第二、三、四营养级。

4. 一山不容二虎这一谚语揭示了生物为了争夺资源,食物和空间而发生斗争的现象,虎是大型肉食动物,所处在较高的营养级里,按照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传递效率只有10%~20%规律,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得到的能量较少,因此其个体数量也就越少,在获得有限的食物空间里,虎的数量越少,就越容易获得食物来维持生存,其数量多时,就不能维持其生存。

为了生存就会出现你死我活的斗争,这样一山就容不得二虎。

5.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老鼠毁坏作物,盗食粮食,人人都痛恨。

从生物学上分析,是生物种间关系的一种竞争现象。

竞争的结果往往对一方不利,甚至于被消灭。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生活方式和习性、栖所及食物类型越接近,其竞争程度越激烈。

6.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人和其他生物一样,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与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