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

1.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2.动物社会传递信息的常见信号:气味、发光、超声波、动作、声音3.动物传播的局限性(动物传播与人类传播有本质区别)1.动物的信息传播行为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行为,其能力更多的取决于体内的信息功能与遗传基因,而不是后天的系统学习2.动物传递和接受信息的过程是基于条件反射原理的过程,而不是伴随复杂的精神和思维活动4.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1.口语传播 300万年2.文子传播 3000BC3.印刷传播 1045年4.电子传播1844年5.网络传播1969年至今5.文字是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6.印刷传播1.蔡伦2.毕昇3.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印刷时代的新纪元7.印刷传播时代: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8.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最根本的特征9.哈特的媒介分类示现的媒介系统(口语、表情、动作)再现的媒介系统(绘画、文子)机器媒介系统(电信、电话、电影)10.麦克卢汉的著名观点:媒介即讯息冷媒介与热媒介11.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四大奠基人(拉斯韦尔-政治学家卢因-心理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社会学家霍夫兰-社会心理学家)12.符号定义:是信号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号表达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传播学中是广义的符号,形态多种多样,只要它们能够指代特定事物表述特定意义都属于符号,其功能是携带与传达意义13.符号分类-信号、象征符、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14.信号的特点 1.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所以一切自然符号都是信号(大雨…) 2.信号与其表示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对应关系(萤火虫)15.象征符的不同性质:1.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2.象征符不仅能够表达观念、思想、抽象的事物2.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4.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这就是说象征符在于其指代的对象事物之间不要有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关系具有随意性16.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1.伴生符(副语言)2.体态符号3.物化、活动化、仪式化的符号17.符号基本功能:表述和说明、传达、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18.传播过程中的意义:传播者意义:传播行为,传播者通过符号传达他所要表达的意义即从事符号化的操作;受众者的意义:对同一个或同一符号构成的文字,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同一时代的不同个人也有不同理解或解释情景意义,意义并不仅仅促在于符号本事这个观点,不仅与符号和意义的统一这个命题,说明人类的符号和意义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19.符号意义的分类:明示性和暗示性意义,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20.象征能力是人类独有的能力,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是通过使用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实现的21.象征性互动理论创始人:米德22.米德的主我和客我理论“自我”是主“主我”和“客我”的统一。

“主我”是个人的主题意识,“客我”是从周围观察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

23.香农-韦弗模式(1949)信源---讯息---发射器——信号——噪音——接收到的信号---接收器---信息——信宿贡献:1.首先提出了把讯息转化为信号和把信号还原成讯息的功能2.对传播过程的分析,比“5W”更细致3.提出了“噪音”这一重要概念,注意到“噪音”在传播中存在和作用缺陷:1.这一模式的直线性和单向性,没有一种反馈机制,无法了解信息传递的程度2.没有涉及到人际传播的讯息内容,社会环境和传播效果3.不恰当的固定和分开信息发送和接收者间的关系和作用24.马莱兹克的大众传播系统模式:把大众传播看成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起作用的“场”,这个系统的每个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与影响力的集结1.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传播者的自我印象,传播者的人格结构,传播者的人员群体以及,社会环境,所处的组织、媒介内容的公共性所产生的约束力,受众的自发反馈所产生的约束力,来自信息本身以及媒介性质的压力或约束力2.影响制约受众者的因素:受众者的自我印象,受众者的人格结构,作为群体一员的受众者(受众群体对个人的影响力)受众者所处的社会环境,讯息内容的效果或影响力,来自媒体的约束力3.影响和制约媒介讯息的因素a.是传播者对讯息内容的选择和加工,这种选择和加工也可以说是传播者背后许多因素起作用的结果b.是受任者对媒介内容的接触选择,基于受任者本身社会背景和社会需求,制约媒介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受任者对媒介的印象,这种印象基于平时媒介接触经验形成---- 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说明:社会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评价任何一个传播活动,解释任何一个传播过程即便是单一过程的结果,都不能简单的下结论,而必须对涉及该活动或过程的各种因素或影响力进行全面系统分析25.几种重要的传播过程模式:直线模式(拉斯韦尔“5W模式”)循环互动模式准(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众者)——有什么效果(效果)26.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史人际传播,核心是语言。

2,自我表达的有效媒介之一是“姿态”姿态的传播功能:a强调语言,b补充语言c代替语言 d控制语言 e表达超语言的意义。

27. 群体指的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

初级群体,间接社会集合体(次级群体)社会群体,职能群体(组织)28. 群体的本质特征:1目标取向具有共同性。

2具有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体特征。

任何群体都具有互动机制和使共同性得到保障的机制,就是群体的组织性。

29.库力,初级群体,次级群体韦伯,团体,一般群体威瑟,组织群体,非组织群体30.群体的社会功能及意义,群体是将个人与社会相联系的桥梁和中间纽带。

群体是社会的中观系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

群体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持,使社会秩序的连续性得到保证。

通过社会分工与协作,将分散的个人力量集结起来,完成个人不能完成的社会工作和事业,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31.群体对个人成员的意义:a群体是满足个人需要的重要手段。

b群体是个人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

c群体是个人表现与实现自我的场所和手段。

32.集合行为指的是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正常态社会聚集现象。

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形态出现,会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干扰和破坏。

出现条件:a,结构性压力 b触发性事件c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33. 集合行为中的特殊传播机制a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b群体模仿与匿名性34信息输入:是组织为进行目标管理和环境应变决策而从外部广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活动。

35组织的新闻输入活动:PSS(决策支援系统)MZS(战略信息系统)POS(销售数据系统)36.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公关宣传广告宣传企业标识系统宣传37.GIS指的是企业组织使用统一象征符号来塑造,保持或更新企业形象活动,所采用的象征符号,一般具有特色视觉图案 GIS三要素:企业理念与价值标识;行为规范标识;视觉或听觉形象标识38.大众传播的特点: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即“受众”;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特别是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大众传播,属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大众传播的信息即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大众传播是制度化的社会传播39.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环境监视功能;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2赖特“四功能说”: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 3.施拉姆概括的大众传播社会功能:政治功能:监视,协调,制定传播和执行政策社会遗产法律和习俗的传递经济功能:关于资源以及买和卖的机会的信息,解释这种信息制定的经济政策,活跃和管理市场,开创经济行为一般社会功能:关于社会规范作用的信息,接受或聚集他们,协调公众的了解和意愿,形式社会控制,向社会的新成员传递社会规范和作用的规定,娱乐,消遣活动,摆脱工作和现实问题所带来的学习和社会化 4.拉扎斯菲德和默顿的功能观: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调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功能”40.施拉姆的贡献:明确提出来传播的经济功能,指出了大众传播通过经济信息的收集,提供和解释,能够开创经济行为。

41.报纸成为大众传播媒介是19世纪30年代两个转变:由“观众纸”向“新闻纸”的转变;由政党经费运营向市场化运营和企业化经营的转变42.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①.大众媒介是现代人生活的重要内容,帮助人们了解外部世界的动向和变化,安排日常生活,丰富精神世界,能够缓解工作学习中的紧张压力,获得轻松和自由,人们通过大众传播得到实际感受,体现大众传播对现代人的“有用性”改造力量,对现代人的意识和行为产生主要影响②.对社会的影响:a.基于乐观主义期待b.“怀疑主义”的忧虑态度大众传播是伴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出现的强大的社会信息系统,系统发挥什么性质的影响,关键在于使用和管理他的人,以及它所处的社会制度和制度赋予的使命。

③对人的行为和社会实践的重要影响a.人与环境互动过程的变换给人的环境意识和环境协调活动革新课题客观环境→信息环境→环境认知→人的行为→客观环境 b.现代信息环境是信息环境的主要营造者造成普遍信息声势公正性权威性显著性直达性④对现代社会“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日本藤竹晓“拟态环境的环境化”大众传播具有信息环境的力量,并通过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来制约人的行为,这是大众传播发挥社会影响的主要机制,具有社会控制力的信息系统。

43.麦克卢汉的三个理论“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及“热媒介”与“冷媒机”44.“把关人”理论→卢因怀特引入新闻研究领域怀特的把关模式图略“把关”过程的实质:在总线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大a众传播的新闻或信息的产生和传播并不具有“客观中立性”而是依据媒介的一定立场,方针进行的一种有取舍的加工活动b.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求及社会文化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与媒介的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入选,优先得到传播。

c.“把关”是一个环节,有组织的工程,虽然有记者、编辑的个人的活动,但在媒介内部控制机制的作用下个人因素起的作用是有限的45.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a.国家政府的社会控制b.利益群体和经济的控制c.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几种主要的受众观a.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宣传公益目标)b.作为市长的受众(盈利目标)c.作为权力的主体受众(宣传目标)46.媒介接近权的核心内容是传媒须向受众开放47.受众行为理论使用与满足:1受众传媒接触动机与使用形态,a对广播媒介“使用与满足”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