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诗歌鉴赏及答案

高中诗歌鉴赏及答案

2月11日诗歌鉴赏答案[选题说明]高考古诗歌阅读从选材上看,所选诗歌以唐宋诗词为主,特别是2019年高考试卷中的三首诗歌,其中两首唐诗,一首宋诗。

从选材来看,名家非名篇作品成为考查热点,有时也会涉及非名家的名篇作品;从考点来看,重点考查语言、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形象的考查还是隐含在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题中,较少直接设题考查。

基于上述情况,试题的选编以诗人划分题组,突出高频考点(语言、情感、技巧),突出热点体裁(唐宋诗歌)。

题组一李白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9分)登太白峰①李白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②与我语,为我开天关③。

愿乘泠风④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⑤去,何时复更还?[注]①本诗作于由于朝廷昏庸、权贵排斥,李白“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背景下。

②太白:这里指太白星,即金星。

③天关:古星名,又名天门。

④泠风:和风,清风。

⑤武功:地名,一说山名,在今陕西省武功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句运用了开门见山的手法,为下面写星与月作了准备;第二句中的“穷”字,从侧面烘托出太白山的雄峻高耸。

B.第三、四句运用以实写虚的手法,写面对诗人的主动问好,太白星与诗人交谈,表示愿为他打开通向天界的门户。

C.第五句虽然化用《庄子·逍遥游》中“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的语意,但用得更灵活自然,没有显出斧凿痕迹。

D.第七、八句写诗人满怀豪情逸志,飞越层峦叠嶂,举起双手,向着明月靠近飞升,幻想着超离人间,摆脱尘世俗气。

解析:选B“以实写虚的手法”错,三、四两句运用化实为虚、以虚写实的手法,且“诗人的主动问好”错,应是太白星主动向诗人问好,同他攀谈,并愿为之“开天关”。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答:参考答案:①首两句以极力攀登来烘托太白峰的高峻,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奋发向上、勇敢登攀的精神。

②“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等句描绘游仙境,表现了诗人追求自由、向往光明的理想。

③五、六句有出世思想,末二句写诗人思想又回到现实,反映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情。

④全诗描写诗人登山并幻想神游天界的情景,含蓄地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也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惆怅愁闷心情。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9分)古风(其二十六)[注]李白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注]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与“鲜”,然后分写“花”“叶”“色”“香”,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

B.三、四两句中“冒”“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

C.“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

D.诗歌语言清新自然,节奏轻快,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极富抒情性,体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

D项,“奇特的想象和夸张”在诗中不典型,更谈不上“充满”。

4.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6 分)答: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全诗写荷之美,表达的是自己品性的高洁;“结根未得所”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愿托华池边”表达自己希望得到举荐。

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①表达了对自己高洁品性的自信。

写荷花秀丽的花容,清香的气息,绝世空前,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

②怀才不遇、空任时光流逝的慨叹。

写荷花,纵然有绝世的美丽,因“结根未得所”,无人为它传递馨香,只能凋零,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坐看年华流逝,心生感慨。

③对得到朝廷重用的渴望。

结尾“愿托华池边”表达了自己也像荷花希望生长在华美的池子里一样,期盼得到举荐和朝廷垂青(重用)。

(每点2 分,其中思想感情和结合诗歌分析各1 分)题组二杜甫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9分)又呈吴郎①杜甫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②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③真。

已诉征求④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①呈:呈送。

吴郎:杜甫吴姓亲戚。

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

②转须:反而更应该。

③甚:太。

④征求:指赋税征敛。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作者过去放任邻妇扑枣,因为这位妇人没有吃的,也没有儿女;诗人其实是暗示吴郎应该让她打点枣。

B.颔联紧接一、二句,叙述邻妇扑枣是因为生活太贫困,目的是希望吴郎能够体谅对方,对邻妇更加亲善友好。

C.颈联出句“防”的主语是妇人,对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妇人的多心与敏感。

D.尾联看似与诗歌主题无关,实则欲借邻妇的诉苦,揭示当时百姓贫困的根源,表达诗人对苛政与战争的痛恨与不满。

解析:选C C项,“表达了妇人的多心与敏感”理解错误。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吴郎不该还要插上篱笆。

6.清人卢德水说:“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

”你从本诗中看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6分)答:参考答案:①同情弱小,富有悲悯情怀。

即便自己穷困潦倒,依然任凭妇人打枣,还特意写诗劝慰吴郎对妇人亲善,体现出诗人对穷困人民的深切同情。

②关注社会,忧国忧民。

由一位穷苦的妇人,由一件扑枣的小事,诗人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

(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9分)白帝①杜甫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②尽,恸哭秋原何处村?[注]①此诗写于诗人寓居夔州期间,这期间诗人还创作了《秋兴八首》《登高》等作品。

②诛求:强制征收、剥夺。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诗歌前两联以风雨寄兴,暗写时代的动乱,为后两联展现凄凉萧索、满目疮痍的社会面貌造势、做铺垫。

B.颔联对句工巧,“高江”对“古木”,“急峡”对“苍藤”,写出黑云压城大雨将至的昏暗沉寂气氛,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C.颈联写荒原上闲蹓着的“归马”和横遭洗劫后的村庄,传达出诗人的无穷感喟,和前两联急骤的调子形成鲜明对照。

D.尾联“何处村”是说辨不清哪个村庄有人在哭,实际是说无处没有哭声,造成一种苍茫的悲剧气氛,展现一幅经历战乱后满目疮痍的秋原荒村图。

解析:选B“写出黑云压城大雨将至的昏暗沉寂气氛”分析错误,颔联承“雨翻盆”而来,具体描写雨景。

8.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答:参考答案:第一问:表达了对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沉郁的忧思,对乱世百姓的同情,对安宁的渴望,对战争的厌恶。

第二问:①对比的手法,以“戎马”和“归马”对比,以“归马”的安逸,反衬“戎马”的劳累、紧张,突出了战乱对百姓生活的侵扰;往昔“千家”和战乱后仅余“百家”对比,揭示了战乱造成的生灵涂炭、十室九空的恶果。

诗句对比鲜明,感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②细节描写,尾联以孤苦无依的寡妇被搜刮尽净、哀愁恸哭的悲剧形象,控诉黑暗的社会现实。

③借景抒情。

诗中以白帝的急风暴雨,喻唐代社会的战乱动荡;以荒村的萧条凄凉,喻“安史乱后”国家的疮痍满目。

(第一问2分;第二问4分,任选两点得4分)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阴雨①白居易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②。

[注]①元和十四年(819),白居易由江州司马诏授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

本诗即作于赴任途中。

②北窗琴:晋陶渊明曾置无弦琴一张,又喜卧北窗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描写此时此地景象:清晨,山岚雾霭十分浓重;江山辽阔,此地却非常偏僻遥远。

B.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突出峡中滩急声响、秋意扑面,雾气弥漫、多阴少晴的特点。

C.诗歌前四句寓情于景,在描写沿途所见美丽而险峻的景色中蕴含了诗人的复杂心情。

D.尾联运用典故,流露出诗人欲效法渊明归隐田园享受幽独而自由的生活的愿望。

解析:选D尾联化用陶渊明置无弦琴的典故,是说自己只能依靠这北窗下的琴来排解心中孤独,表达了诗人不甘寂寞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2.颈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答:参考答案:上句说遥望京城却被云遮住了眼睛,暗含了渴望自己被朝廷赏识、重用而不得的苦闷;下句说思乡时,觉得雨点仿佛在一滴滴地滴到心里,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以及归乡不得的忧伤。

诗歌正文准翻译今天的山岚雾霭特别重,天涯广阔这里却是如此偏僻深远。

闻见滩头江水带来的秋意扑面而来,山谷的气候湿润,晴天也多像阴天。

望向帝京但是云遮住了眼,想着故乡,檐上的雨一滴滴地滴到心里。

用什么来安慰我这幽深彷徨的思绪,唯赖这北窗下的琴来解我心中孤独。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长安秋望赵嘏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注],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典出《晋书·张翰传》,秋风起时,张翰(字季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秋季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凄清”二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B.颔联写仰观。

残星、笛声、雁横塞、人倚楼,视听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

C.颈联以“静”赋菊,以“愁”状莲,既形象传神,又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D.尾联诗人直抒胸臆,借用张翰和南冠楚囚的典故,表达毅然归去的决心。

解析:选D“直抒胸臆”错,用典抒情应当属于间接抒情。

2.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与本诗“鲈鱼正美”化用同一典故,但表达的志趣又有所差异,试比较异同。

(6分)答:参考答案:同:化用张翰典故都含有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异:赵诗用典故还表达出归隐之心。

辛词反其意而用之,既表达出耻于辞官归隐,一心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又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之情。

诗歌正文准翻译灰蒙蒙的云雾夹带着寒意天刚刚亮,宫殿四周开始呈现出深秋的景色。

稀疏的晨星伴随着从边塞上横空而来的大雁,凭楼眺望忽闻笛声引起无限乡愁。

篱笆旁紫色艳丽的菊花欲开未开,十分静谧,池沼里莲花花瓣已凋谢。

故乡鲈鱼正鲜美而我却不归去,又是何苦戴着南方的冠冕学楚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