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家风家训散文原创10篇

家风家训散文原创10篇

家风家训散文原创10篇篇一个人的一生,都会打上童年的烙印。

我的童年,是在一个又小又大的山村度过的。

说它小,是因为当时山村面积不足30平方公里、人口不过千;说它大,是因为我的外公通过教会我阅读,让我随时进入到广阔的精神世界。

那里,无边无尽;那里,气象万千。

我的外公是位小学校长,为人严厉慈祥。

我跟着他长大,学会两样东西,一是喝茶,二是读书。

每天清晨,外公早起必用砂壶煮一壶酽茶,看茶色由浅变浓,端起来倒入杯中,他一大杯,我一小杯。

入口极苦,外公不让吐出来。

“慢慢咽下去,一会儿甜味就会上来。

”外公说,这叫回甘。

虽然长大后了解到空腹喝茶对身体并无益处,但清晨起床就体味先苦后甜,已成为一种习惯,也慢慢从喝茶中悟到吃得苦才能尝得甜的人生道理。

每天晚上,外公便点起灯开始读书。

为了节约用电,他总是点蜡烛、煤油灯看书。

有时候是竖排的繁体字,有时候是横排的现代文。

他看书时,总是随手抓一本给我,从最开始带拼音的儿歌古诗到后来线装的四大名著,不认得的字、不懂的地方随时递给外公讲解。

他们那一代的读书人,文学知识非常扎实,读过的书,几乎过目不忘。

有时候外公来了兴致,还会把自己读的书讲一段给我听。

外公特别喜欢古代将士的故事,一套《薛仁贵征西》读了无数遍,也给我讲了无数遍。

“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外公虽是文人性情,却颇有侠客气概,一辈子念念不忘征战沙场、保家卫国。

外公还喜欢用书和我玩游戏,我刚认字不久他就告诉我,我的名字是他取的,取自于《三国演义》,让我自己去找。

小时候的我哪里耐得住性子读半文半白、大部头的《三国演义》,粗粗读一遍蜀国的故事没有发现,再粗粗读一遍魏国的故事,还是没有。

我便怀疑外公是否在骗我?想让外公给我直接指出来,他却笑而不语。

直到读大学时,外公已去世,伤怀之余再细读《三国》,终于看到第四十八回曹操横槊赋诗前的景物描写“天色向晚,东山月上,皎皎如同白日。

”才知道名字的出处,也明白外公并没有骗我。

那一夜,在熄灭台灯后,泪如雨下,仿佛听到了外公隔空的教诲:“看书还是要仔细些。

”也仿佛回到小时候的深夜,外公吹灭蜡烛或拧熄煤油灯,跟我说:“睡觉吧丫头,留点精力明天再看。

”阅读,是外公亲手为我种下的慧根,让我失意时有支撑,得意时能感恩;热闹时有所止,寂寞时有陪伴。

不管身在何处,都不大为外界的环境所影响,而心一旦入了定,人在山村、人在基层,也觉得分外有味道。

斯人已逝,情怀常存。

每当夜色降临,打开读书灯,看到窗外的明月,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温柔闲适的时光,仿佛外公还在触手可及的地方,仿佛这时光,从来没有改变……篇二古往今来,有多少高贵的心灵、高洁的境界、高尚的行为在民间久久传颂,深受百姓的崇敬与爱戴,如一代清吏包拯、于廉、海瑞的故事影响深远,再如人民公仆孔繁森、牛玉儒、任长霞的事迹震撼人心。

但之于我,却是父亲的影响最为深刻。

父亲憨厚老实,文凭不高,如今也已过耳顺之年,却仍然坚持在平凡的岗位上,为乡亲们谋福利,为村集体而奉献着。

父亲做事严谨,不论从生产队长、到大队会计,还是村书记,在调解纠纷、批地基、处理家庭纠纷等方面都不趋炎附势,欺压弱小,本着公心,怀着热情为村里做事,威望极高。

他还经常教诲我们在外的儿女要廉洁,要公正,不贪不义之财,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父亲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使我们几个儿女都养成了在工作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挑肥拣瘦,尊敬领导、团结同事,在单位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父亲的“官”不算官,却是百姓的父母官,写材料、开证明、修水渠、做大堰……大事小事离不开他。

父亲的“官”不算大,但找父亲帮忙的人却特别多。

乡亲们都很淳朴,请父亲吃饭、给点小礼品,父亲也都呵呵一笑,“应该的,都是乡里乡亲的,咱不兴那一套”,宛然拒绝。

记得我年纪还比较小的时候,父亲任村里的大队书记兼大队会计。

一天上午,突然听到房门外有“咚咚咚”的敲门声,我好奇地从门缝里偷偷看。

进门的是本村四十多岁的伯伯,他谄笑着边向父亲问好,边提着大包的东西走进屋里来。

父亲望了望那伯伯手中大大的袋子,心里早已明白,是找父亲“开后门”的。

那伯伯笑着把那袋子拿起来,“就是那个,杨书记啊,你看我们都是乡里乡亲的,是吧……”那伯伯的话还没说完,父亲就打断他,眉毛立刻拧成了一块儿,摇摇头便一口回绝了他,跟那伯伯说“不管是什么事情,我们都得公平公正的做事”。

几分钟的沉默,那位伯伯勉强地挤出一点笑容,放下手中的东西准备告辞。

父亲叫住他,说把东西拿回去吧,伯伯尴尬地笑着带着东西走出门了。

年幼的我,在房间里看得十分不解。

出来之后我问父亲这是怎么回事?父亲说他想吃低保。

又说他家有三个儿子都能挣钱,没有资格吃低保。

原来父亲是想让真正有困难的困难户吃上低保,而不让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有机可乘。

父亲的清廉,让我深受感动。

他在自己的岗位上时刻保持着他的廉洁,平凡的他,做着平凡的事,骨子里却有着一颗廉洁的心。

父亲是辛劳的,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那清脆的噼里啪啦的算盘珠响起来了,我知道父亲又在加班做报表了,父亲可是村里有名气的算盘高手。

现在父亲岁数大了,眼睛花了,但为乡亲们做事的心却一直没变,自己配个老花镜,仍坚持自己写,自己算。

用我母亲的一句话说:“三个鸡娃,也要数上一中午”,说的便是父亲为乡亲们的事情认真,执着的劲。

有人说,清廉是一棵松,在万木凋零的冬日,依然挺拔翠绿。

有人说,清廉是一株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有人说,清廉是一朵云,无论是结成冰化成水,依然晶莹、甘纯、透亮。

也有人说,清廉是苦藤上结出的果,看起来很苦,吃到嘴里却清冽甘甜。

我要说,清廉是一种官德,也是一种人品,更是一种境界,清廉使人威严,更使人崇高。

篇三前段时间,适逢母亲八十岁生日。

按照家乡的风俗习惯,凡整十岁的生日都要热热闹闹地庆祝一番。

我们做儿女的也没能免俗,邀请了亲戚们前来为老太太祝寿。

为了达到父亲“简朴低调有意义过生日”的要求,我们严格控制参加祝寿人数,只邀请亲戚不邀请朋友,且不收任何人的“份子钱”。

拜寿、切蛋糕、唱生日歌、致贺词、合影、子女献歌等场面热热闹闹,母亲很是高兴。

晚上,众亲戚散去,我们姐弟三人围坐在一起陪父母亲吃晚饭。

已是八十二岁高龄的父亲不顾我们的阻拦,再一次亲自下厨。

没过一会儿,父亲的“拿手菜”被端上了桌。

不用看,我们姐弟三人都知道那盘精致的“拿手菜”肯定是韭菜炒小藕。

夹起小藕吃了两筷,味道虽然不如父亲年轻时做的那般可口,但父亲的良苦用心却让我们的心灵受到了震撼,泪水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在眼眶里打转,父亲和他的“拿手菜”的故事又再次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记忆中父亲第一次做“拿手菜”,是在姐姐正式参加工作那天。

虽然时间久远,但当时的场景却是历历在目。

那天,是姐姐从泰兴师范毕业到工作单位正式报到的第一天。

傍晚,做教师的父亲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刚放下学生们的试卷,猛然看到母亲正在厨房里为女儿张罗着“庆功晚宴”,父亲好像突然想起了什么,跨上自行车就出了家门。

我们都以为父亲肯定是去学校拿什么东西,却没想到他去了菜场,买了韭菜和小藕回来。

一到家,父亲就招呼我们姐弟三人拣韭菜,他则认真地切藕片。

母亲有点好奇,问他在忙活什么。

父亲把头一抬,神神秘秘地说:“我要为闺女做一道‘拿手菜’”。

话一说完,就自顾自地忙去了,倒把母亲愣了半天——也难怪,平时父亲忙于教学工作,对家务事一窍不通,更别提做饭烧菜了。

用母亲的话说,她一顿不烧,父亲就一顿没得吃。

现在父亲突然说要烧个“拿手菜”,母亲能不感到惊讶和难以置信吗?天黑的时候,父亲的“拿手菜”上桌了,母亲宣布开饭。

大家围坐在一起庆祝大姐顺利参加工作。

我心生纳闷,倒要看看父亲烧了一盘什么宝贝“拿手菜”。

不看不要紧,一看有点失望,不就是一盘普通的韭菜炒小藕嘛。

父亲似乎看出了我们的失望,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你们知道我为什么要单独做这道菜吗?你们看,韭菜是青色的,小藕又叫莲藕。

青代表清白,莲代表廉洁,所以我的意思就是希望你们大姐她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清白做人,廉洁做事。

当然,对你们大家的希望是一样的。

”那年我还在读高中,弟弟在读初中。

我们虽然还小,父亲的厨艺虽然不怎么样,但是我们大家吃那盘“拿手菜”却吃得津津有味。

从那以后,我和弟弟以及我们姐弟三人的孩子大学毕业、正式工作以及每年生日的那一天,父亲无论多忙,都要赶回家中和我们一起吃饭,都要端上那盘“拿手菜”。

我们姐弟三人知道,父亲是在时时刻刻地提醒我们,一定要清白做人,廉洁做事。

人们常说一个幸福的家庭必定要立家规、正家风、严家教,我想,我家的好家规可能只需一盘“拿手菜”就足够了……篇四江苏省扬州市作为国务院首批颁布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在建城的2500年里孕育了多个名门世家。

无论是从政为官的仕宦世家、崇文重教的学术世家、行医济世的儒医世家,还是挥毫舞墨的书画世家、精音通律的艺文世家,都形成了良好的家风传承,带给其历代子孙坚定的指引与深远的影响,也带给了我们启迪和思考。

正心求义崇廉尚俭从政为官者在扬州世家中占有很大比重,特别是清两江总督、洋务大臣周馥家族,清两淮盐运使、江苏巡抚何俊家族,都是仕宦世家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家族庞大兴旺,为官治学五六代,每一代都成绩斐然,实属家学渊源深厚。

以周馥家族为例,周馥这位兴学堂、办洋务的晚清重臣,其子孙中,子辈周学熙是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领军人物,孙辈周叔弢、周叔迦,重孙辈周珏良、周绍良等人,都是文史哲、理工科的尖端人才。

有人统计,周家的人才之广、教授之多,可办一所中等规模的大学,这在中国近现代家族史上是蔚为壮观、极其罕见的。

在周家子孙为周馥所汇编的《周愨慎公全集》里,有周馥生前写给子孙的家训六条、家规十八条。

“家训六条”分别是:“培心地,积阴功,祛隐恶,端家范,谨言语,慎举动。

”“家规十八条”分别是:“重孝第,端表率,勤学业,戒非为,重勤俭,重赒恤,严祀事,慎配偶,禁乱宗,禁争继,緜宗祧,息讼端,遵礼教,慎交接,重和睦,护阴木,禁颓废,清账目。

”在“家训六条”中,周馥在首条写道:“培心地。

心为一身之主,身为一家之主。

培心地即培家本也。

人生世间,百物受用有尽,惟此善根无尽。

……盖家之兴衰久长,系于一心。

人生求福,以培养心地为先。

心地若坏,百事皆坏,无可指望矣。

”周馥认为心存正气与善念是人生幸福的根本,心地若好,家族就能兴盛不衰;心地若坏,家族就会求福无门。

换言之,心不正则身不修,身不修则家不齐。

周氏家训的另一条“祛隐恶”这样叙道:“祛隐恶。

夫所谓隐恶者,非必损人益己。

如今之奸淫谋夺者,始谓之恶也。

即念虑之间,常存盘算人家之心,虽未得利,此心已坏。

言语气象,无不日趋坏境,有心人一见知之,天地神明岂有不知之理。

将来祸殃必至,近则及于本身,远则及于子孙。

譬之树木,然根本即已先拔,虽枝叶未害,而枯折可立待矣。

不必待其招怨惹祸犯法蹈险,而始知也。

”周馥阐明了恶念会招致的祸端,提醒子孙们不要等到惹祸犯法蹈险才开始知错后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