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歧视与女性成功的心理障碍及其对策张海钟 1 许凌燕2(兰州城市学院教育学院心理学系,甘肃兰州,730070)(河西学院教育系心理学专业,甘肃张掖,734000)摘要:传统社会观念误区、性别歧视与偏见、市场调节失灵、对男女不同角色期待和多重标准造成女性的自卑、依赖、成功恐惧、价值观冲突等心理障碍是影响女性成功的主要原因。
社会性别歧视不仅对女性产生心理上的困扰,也关系到女性自身的发展,更会影响到整个民族的强盛和社会的进步。
改变传统性别观念,塑造现代性别意识;建立健全女性权益保护的法律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女性主体意识,提高自身素质;是减少和避免女性在就业以及职业生涯中遭遇性别歧视,为女性走向成功创造公平环境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性别歧视;女性成功;心理障碍女性解放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参加工作,但恰恰就是在工作中,女性遭受了不能令人忍受的歧视。
当代社会中,应聘、招聘、求职、转岗已成为一种个人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同时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但令人担忧的是在正规的招聘现场许多单位明确注明:只招男性不招女性,这就从一开始使女性丧失了展示才能的机会。
在实际生工许多种要岗位也大都由男性占有,如,经理、厂长、部长、校长等,这种男性垄断高级职位的现象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和自然的现象,以至于人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
如果一个领导或成功人士是女性,人们常常会在称呼前加一个“女”字。
工作中的性别歧视还有很多,例如,男女同工不同酬,在升迁机会和空间上,女性显得要比男性少的多。
这也使女性刚走上工作岗位有着美好的愿望,希望取得成就,而最终与男性相比事业水平还不够理想,几乎所有的专业领域男性的成就占绝对优势。
女性性别歧视几乎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言语到传媒,从工作到家庭,从日常生活到意识形态都深深地打上了歧视女性的烙印。
性别歧视对女性的影响是深重的,因此探讨社会性别歧视的原因以及对女性事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障碍并提出适当的教育对策对女性成才及事业的成功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社会性别歧视概念和理论综述社会歧视问题一直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1979年联合国通过的《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的公约》提出性别歧视是“基于性别所做的任何区分,排斥或限制,其结果和目的是损害或否认妇女在男女平等基础上认识,享有或行使在政治、经济、文化、公民或其他方面的人权和基本自由。
”[2]这是性别歧视的一个权威定义。
20世纪70年代开始,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假设。
比如1971年贝克尔提出的偏好歧视理论[3]。
认为性别歧视是雇主的主观偏好。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Phelps, Arrow, Aigner, Cain提出的统计歧视理论,该理论认为雇主总愿意以较低的工作成本雇佣较高预期生产率的求职者[3]。
女性职业生涯期短,受教育水平低和工作经验少导致雇佣歧视。
这种歧视的结果又加重了偏见的程度,最后导致一种恶性循环的排挤结果。
人力资本模式认为,女性在职业发展中所遭受的差别待遇,主要归因于女性个人的人力资本——教育、技术培训和工作经验不如男性的结果。
社会歧视论认为[3],社会传统和文化对两性的角色定义在“工作世界”和“非工作世界”。
因此女性本来不被期待进入市场。
社会性别理论认为,女人的自然本性并不低于男性,之所以女人的地位低下,并不是先天原因而是后天环境造成的,是社会历史文化强加给他们的。
霍妮的成功恐惧理论认为,妇女对成功的消极结果的预料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怕失去女性形象,二是怕被社会拒绝[4]。
中国的社会学家王伟琴(2004)等认为传统思想和社会性别理论使得男女自身的价值有了高低之分,而不是劳动力市场中某些个人因素或个别行为所决定。
[5]她同时指出,这种基于传统社会性别观念的角色期望影响到了女性的可持续发展,也阻碍了社会的健康发展。
李晶(2004)也认为,传统性别文化的回归是造成性别歧视问题的主要原因。
[6]同时陈媛认为,女性主观上的社会性别自我歧视也是引起性别歧视的原因(陈媛,2002),这种不良心理倾向使其竞争意识下降,影响到就业和职业发展。
二、女性职业发展中社会性别歧视表现形式女性选择不同的职业,其发展道路是有差别的,最终会影响女性走向成功。
凡是具有较强能力并在生产实践,科学试验或其他活动中做出突出成绩都可称为成功,女性成功不仅包括女政治家、女科学家、女艺术家、干部、职业女性等,也包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在自己平凡岗位上做出优异成绩的实干家[2]。
女性占全人类的1/2,女性资源开发程度的高低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是民族、国家兴衰的表现。
仅文化水平这一项而言,世界上的文盲大部分是女性,这意味着人类潜在智能何处创造力的巨大损失。
当今女性人才资源的开发,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现实生活中也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女性在最初选择工作岗位后,都有着美好的愿望和追求,希望在本职工作中做出成绩,但与男性相比她们最终达到的职业水平并不理想,几乎所有的专业领域男性的成就都占有绝对优势,这与女性选择的职业类型有关。
在影响女性走向成功的不利因素中,社会传统观念、性别歧视、社会期望偏差、社会舆论等因素是影响女性走向成功的主要原因。
(一) 就业机会的性别歧视较男性来讲,女性就业空间相对狭小很少有机会获得稳定的工资和工作,比少用人单位干脆在招聘启事中声明不招女性。
除了这些明目张胆的显性“性别歧视”外,还有许多用人单位则采取了阳奉阴违的办法,表面上一视同仁,不论男女求职简历来者不拒,但在面试通知时却是有男无女。
同样有数据显示,从事家务工作的女性超过男性。
在农业化程度高的地区,女性务农情况经常高于男性。
女性在服务行业的就业数也超过男性。
一些用人单位有意无意地对女性进行职业上的隔离,分流或封锁,制造一些高学历依然无法跨越的职业门槛,使得女性的就业领域一般集中在教育、轻工业、内勤、小公司秘书,餐饮美容行业、市场销售、服务等部门。
其次,一些女性在找工作时,不具有与男性相同的就业机会。
也许是受到所谓“女人是弱势群体”这种观念的影响,在男女同等条件下,甚至男性处于轻微劣势的情况下也更倾向于录用男性,或者提高录用女性的标准,这给女性增加了比男性更高要求的求职和就业成本,无疑对女性在职业中进一步发展产生障碍。
(二)职业待遇的性别歧视在相同工作中,女性常常无法得到与自己工作能力相等的工资报酬。
即“同工不同酬”。
签约单位给男性支付的月工资水平要高出女性10.9%左右。
性别因素对女性报酬率的影响比对女性就业率的影响更为显著。
目前存在着部分女性就低谋职的现象,为了能得到工作,有相当一部分女性包括女大学生在内宁可降低门槛。
与男性相比,女性就业质量低的多。
根据福建省女性发展研究中心调查显示,8.3%的女大学生认为时机就业情况与就业理想比较符合,其主要原因在于性别本身,因此女性的工资预期也被相应降低。
[2]职业待遇上的不平等是传统的男女性别歧视在劳动力市场上的集中表现,而且这种不平等在不同地区和职业之间还有扩大的趋势。
(三)发展机会的性别歧视相对男性来讲,用人单位认为女性的职业生涯较短,工作的连续性较差,不论是生理条件还是心理条件都不如男性优秀,特别是由于人为的歧视因素,女性获得高层职位的机会远远少于男性。
从总体上讲,女性在智力型职业中获得成功的比例小,在体力型职业中所占比例大。
特别是惨剧在领导地位的成功女性所占总数比例甚少。
由此可见,发展机会中的性别歧视在女性成才及事业成功中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
(四)社会地位的性别歧视仅从性别这个纬度来看,不可否认,在当今社会,男性的地位高于女性。
陶黑所作的职业社会尊严评价也反映出男女的社会地位对职业评价的影响。
[7]传统女性职业的评价不高,表明女性的社会地位较低,男性则反之。
由于社会地位不同,社会分工有时并不顾能力与体力等方面的性别差异,分配女性从事社会地位低的男性所不愿从事的职业,而男性从事社会地位较高,受尊重的职业。
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她们他们缺少文化知识,这也是社会性别歧视造成的恶性循环。
受社会地位的限制,社会为男性提供了较多的机会,女性往往与这些机会无缘,其才能也得不到发挥。
这一现象的长期存在使大多女性安于现状,对事业不抱过高期望,最终导致才能被埋没。
四、社会性别歧视产生的原因(一)历史原因传统的性别歧视导致了女性在职业中处于劣势。
研究与事实证明,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是影响现代女性智力开发的主要障碍,也是影响女性成才的主要社会原因。
儒家理论思想在我国传统伦理思想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儒家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观与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思想一起根植于中国人的心中。
[8]新中国成立后,提倡男女平等,儒家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在官方被彻底否认,但在民间却未能根除。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高速发展,这种思想观念又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女性在就业及职业发展过程中遭遇性别歧视,就是这种观念的反映。
(二)经济原因由于经济格局的改变,给女性的就业特别是高校女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大学生一毕业就可以分配,女大学生的就业弱势还不明显。
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企事业单位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的下,会全面衡量使用女劳动力的“性价比”低于男劳动力,成为限制女性在自己专业发展的“瓶颈”。
(三)心理原因一般人对女性有刻板印象,认为女性比较感情用事,细腻、体贴、不果断,所以认为女性并不适合担任领导职务。
而男性被描述为强壮、好战、富于竞争,领导行为由于其竞争性和残酷性,很久以来被视为男性的专利,每当女性涉足,尤其当她十分成功时,方方面面的评价不期而至,女性领导者面临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当代中国许多功成名就的女领导者,女企业家对“女强人”的称号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拒斥,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刻板印象的惯性对女性角色的定位压力。
彼夫曾将与传统性别角色性别颠倒的图片让儿童看,让他们看出不对的地方。
有20%的人指出男人煮饭不对,49%的人认为女人修家电不对,这表明儿童按照成人的要求内画了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
[7] 陶黑在1974年的研究也反映出社会对男性和女性从事职业的态度。
社会刻板印象表现出男性成功天经地义而女性成功不可接受的倾向,这种刻板印象无疑增大了女性成功的可能性。
(四)职业原因首先,从带动时间的连续性来看,女性由于月经期、结婚、生育家庭责任等原因造成女性职业生涯中断或总工作时间较男性较短,使很多用人单位拒绝女性;其次,从退休金的负担分析,女性比男性早退休5—10年,而由于期望寿命的性别差异,女性员工会比男性员工领到更多的退休金,这又增加了用人单位的负担,无形中成为挡在女性就业和职业得到充分发展的一道门槛;再者,女性体力较弱,某些工作他们无力从事或效率不如男性,再加上对女性安全的考虑,一些流动性工作更倾向选择,使女性在这一领域无法展示自己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