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一、说教材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编排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1(必修)》第四单元的课文,是精读课文《短新闻两篇》中的一篇,另一篇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是新闻和报告文学,还有两篇作品分别是中国报告文学三大里程碑之一的《包身工》和记录中国航天事业辉煌发展的《飞向太空的航程》。
本单元四篇作品不仅传递着新鲜、真实的信息,同时更张显人文性的厚度,他们以饱满的情感,纵横的历史经验,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是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完美结合的典范。
基于以上特点我将《别了,不列颠尼亚》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学习积累新闻文体的相关基本知识,通过快速阅读掌握新闻事实,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过程,感悟借助细节、对比等手法展现出的作者的骄傲与自豪。
阅读文本,使学生能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完成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目标。
在教学目标确立的基础上,突出教学重点,即学习新闻类作品的特点和本文的写作特色。
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并且让这种能力的生成在教师的指导和点拨下实现。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鉴赏能力,将教学难点设定为学习本文运用对比含蓄地表达情感的手法。
二、说教法
1、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经过初中的语文学习和训练,有一定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他们对新闻类作品比较熟悉,学习此类作品容易让他们获得心灵共鸣,产生获取知识的满足感。
为防止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流于表面化,肤浅化,教学过程由浅入深,由已知过渡到未知成为了我设计本课的教学思路。
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健全学生思考与探究的能力,达到水到渠自成的教学效果。
2、教法指导
第斯多惠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为了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一)阅读法:先速读,后精读。
根据新大纲要求学生的速读应达到每分钟600字。
本文约1000字,要求学生在两分钟内读完,并概述本则新闻的要点。
这可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提高概括能力。
(二)提问法:以提问的形式对学生的阅读实践进行适时的点拨,推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探究文本的真意。
同时注重各个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个性化解读方式。
(三)示例法:用一篇示例新闻加深学生对这一体裁的理解。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任务,
教会学生怎样学习,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让学生在课堂中不仅学到知识,更拿到了打开知识世界的钥匙,从而通向终身学习之路,走向成功,这是教学改革的真正目的。
在本节课中,要在一课时完成教学内容,必须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具体方法:(一)讨论法:在解决教学难点的过程中,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集体的智慧,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
(二)圈点阅读法:教师应该适当地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养成边读边圈点、画线的良好阅读习惯,这其实也是一种思考的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使教学过程有效,清晰,我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导入。
采用激情导入法以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环节:新闻知识介绍与积累。
这个环节分别向学生介绍新闻特写的定义和特点,新闻类作品的结构。
并示例一篇作品帮助同学们来理解。
新闻作品学生接触地很多,但大多源于兴趣,随意性很强,没有建立对此类文体的系统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所以本环节的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
它帮助学生梳理已有知识,健全自己的学习系统。
第三环节:速读文本,筛选信息。
本环节由三个问题构建基本框架。
问题一,速读全文,找出这则新闻的要素?
问题二,标题的理解及香港回归的时间记录顺序梳理。
问题三,回归的仪式只需要几分钟,可是我们分明听到“我离开你已经太久了,母亲”的歌声回荡在耳边,文中的哪些语句让我们看到了这分别的长久?答案主要涉及到本文的新闻背景,旨在培养学生分类别筛选信息,品味语言的能力。
引入相关历史资料,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更具历史的厚度。
第四环节:小结及练习巩固,旨在让学生理解本文主旨及进一步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