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统计学基础(第2版)》教学大纲

《统计学基础(第2版)》教学大纲

《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金融保险、电子商务课程类型职业基础课学分数3 学时数48
第一部分总纲
一、课程性质、教学目的 1.课程性质
统计学基础是为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经济管理工作者和经济研究人员所必备的一门知识。

它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

2.教学目的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统计工作的基础理论、主要方法和基本技能;以社会经济统计工作的一般原理和原则为主,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从事各项经济工作、财会工作和管理工作奠定分析研究的基础。

3.前导课程与后续课程
该课程的开出一般在经济数学、经济学基础之后。

二、推荐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 宋粉鲜,陈世文.《统计学基础》,现代教育出版社,2012年1月。

2. 宋粉鲜,陈世文.《统计学基础——习题与实训》,现代教育出版社,2012年1月。

3. 栗方忠.《统计学原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4. 栗方忠.《统计学原理标准化题型习题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5. 马庆国.《管理统计》,科学出版社,2 002年8月。

6. 贾俊平.《统计学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7. Douglas A. Lind, William G. Marchal, Robert D. Ma son. Statistical Techniques in
th
Business and Economics(11 ed.).中信出版社,2002年。

8. Ron Larson, Betsy Farber. Elementary Statistics.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三、大纲执行说明
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两部分。

第二部分理论教学
一、教学基本要求
统计学是一门关于大量数据如何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论科学,它是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介绍如何运用统计方法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特征和发展规律进行描述、分析,包括:统计指标、数字特征、动态分析、指数分析和简单的趋势模型及抽样推断、相关和回归分析。

本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一)使学生了解统计在社会经济应用及分析中的重要作用,掌握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的基本内容与基本方法。

(二)使学生在掌握统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较容易理解其他课程中的一些数量分析方法,并能独立完成有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

(三)为进行社会经济问题研究和学习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提供数量分析的方法。

(四)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统计和数量经济课程打好基础。

要求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统计软件的基本操作,并能够结合经济管理理论加以应用。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实例教学、讨论式教学、习题练习等多种方式。

注:﹡代表机动教学内容
四、理论教学内容与要求(一)绪论
教学内容:
1.统计的含义、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统计学的研究方法
2.以下概念:总体与样本、标志与变量、统计指标与统计指标体系
3.﹡统计学的作用、统计学的应用、统计研究的一般程序教学要求:
1.理解统计的含义,认识统计的研究对象,掌握统计学的研究方法
2.理解统计学的基本范畴包括总体与样本、标志与变量、统计指标与统计指标体系
3.了解统计学的作用、统计的应用及统计研究的一般程序重点:
理解统计学的基本范畴包括总体与样本、标志与变量、统计指标与统计指标体系难点:
理解统计学的基本范畴包括总体与样本、标志与变量、统计指标与统计指标体系教学建议:本章为概念性的基础章节,结合实例进行讲解效果会较好。

特别注意:
(1)让学生通过习题掌握概念。

(2)让学生体会概念在现实中的应用。

(二)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
教学内容:
1.统计调查的概念和种类、统计调查方案、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统计调查误差及其防止
2.统计整理的意义和步骤、统计分组的概念和作用、统计分组的方法
3.频数分布的概念、变量数列的种类、变量数列的编制
4.﹡统计数据的显示、统计表的意义和构成、统计表的种类、统计表的设计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理解统计数据的概念,了解计量尺度及数据的种类,认识
数据的质量要求,掌握数据的调查方式及方法,了解统计调查方案的制定,掌握各种统计调查方式的具体特征,理解统计调查误差的概念及其种类。

理解统计分组的概念,了解统计分组的作用,掌握统计分组的方法,理解频数分布的概念,了解变量数列的种类,掌握变量数据的编制,了解频数分布的主要类型,学会编制和运用统计表。

重点:
1.理解统计分组的概念
2.掌握统计分组的方法
3.掌握变量数据的编制难点:
1.掌握变量数据的编制
2.学会编制和运用统计表教学建议:
1.本章内容主要为资料收集整理,可以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2.建议与习题集一起使用
(三)综合指标
教学内容:
1.总量指标的概念与分类
2.相对指标的概念、相对指标的计量单位、相对指标的种类
3.平均指标的含义与计算: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
4.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及计算
5.变异指标含义及计算:极差、平均差、标准差、离散系数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理解总量指标的概念,了解总量指标的分类,掌握时点指
标与时期指标的区分;理解相对指标的概念,了解相对指标的计量单位,掌握六种相对指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理解平均指标的概念及作用,了解平均指标的分类,掌握数值平均数包括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掌握位置平均数包括众数、中位数、分位数的计算原理;理解变异指标的概念及作用,掌握变异指标包括极差、分位差、平均差、标准差及离散系数的计算方法。

重点:
1.总量指标的概念与分类
2.相对指标的概念、相对指标的计量单位、相对指标的种类
3.平均指标的含义与计算: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
4.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及计算。

相关主题